1994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是博弈论的荣耀。与约翰·纳什同时获奖的,还有两位博弈论专家,其中一位是德国波恩大学的经济学教授莱因哈特·泽尔滕,他也是迄今为止唯一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德国人。泽尔滕开创了实验经济学,研究人在经济决策过程中的有限理性。我在波恩读书时,也曾做过泽尔滕实验室的“小白鼠”,参加各种有趣的博弈论实验。
德国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为什么如此之少?关于这个问题,有许多可能的解释。经济学奖的得主大多数是美国人,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是,美国大学钱多,研究实力雄厚。顺着这个思路讨论下去,问题就会演变成为对德国公立大学制度的质疑。此外,二战期间,人才流失严重,德语国家失去了许多聪明的头脑。维也纳人哈耶克1974年以英国籍身份获奖,奥地利至今与诺贝尔经济学奖无缘。但是上述两个理由显然无法解释德国人在物理、化学、医学等诺贝尔其他奖项取得的成就。德国学术圈有一句笑谈,正因为拿不到诺贝尔经济学奖,德国经济才得以稳健发展。
在德国举行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大会提供了一个可能的答案:因为德国人对于经济政策的看法,与经济学的主流思想格格不入。欧债危机爆发之后,德美两国经济学家的分歧日趋尖锐:美国经济学家批评德国的紧缩政策误导欧洲,使欧元区陷入经济衰退。德国批评美国经济学家在金融危机之前,未能预知风险。
自1951年以来,在德国南部小城林道每年都会举行诺贝尔奖得主大会。去年夏天的大会以经济学为主题,共有17位经济学奖得主参加。默克尔以总理身份首次出席大会,她在致辞时强调:只有对债务人和拒不改革者实施严厉的制裁,才能消除现有经济体系中的制度缺陷;德国的经验表明,通过整饬财政可以走出危机。默克尔的本意是虚心求教,结果却演变成一场针对德国紧缩政策的批判大会。
物理学博士默克尔向诺奖得主们提出了两个问题:一、实现经济增长,是否只有不断负债一条路?二、为什么经济学家的许多预测,与现实情况大相径庭?第一个问题,对于主张量化宽松的经济学家来说,简直就是挑衅。第二个问题,无异于公然的指责。作为政治家,默克尔还提出了一个期许:经济学家在进行政策建议时应该更为诚实,勇于承认错误。这句话成为引爆众怒的导火索。
针对默克尔紧缩政策的批判,几乎来自所有的主流经济学派。凯恩斯主义警告紧缩政策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 新自由主义主张欧洲加大对教育和基础设施的投资; 博弈论和保守的宏观经济学家也对默克尔的政策提出批评。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认为紧缩政策是经济增长的障碍,欧元区的未来令人担忧,经济衰退还有可能引发地缘政治危机。他为欧债开具的药方与南欧国家的主张如出一辙:建立银行联盟,实行债务共担。
2008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放大了美国与欧陆在经济发展理念方面的分歧。美国经济的基本模式是典型的自由市场经济,德国战后追求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基本要义是协调经济自由和ZF干预之间的关系。围绕欧债危机的解决方案,泽尔滕是紧缩政策的坚定支持者,他的观点在英美主导的主流经济学界曲高和寡。他认为,理性行为的有限性是本轮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主权国家必须依靠自身的力量解决债务问题的根本症结,无节制地发放援助,只会使局面走向失控。
政治家与经济学家的对垒,表明政治与经济的距离,也暴露出经济学研究自身的问题。经济学家抱怨政治家在选择经济顾问时,倾向于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人。政客们则抱怨学者的政策建议脱离实际。经济学的数学化,是经济学研究的巨大进步。数学家纳什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也是得益于经济学的这一发展趋势。但是,数学化也导致经济学理论越来越缺少对人的审视。经济学家建构的定量模型,植根于完全理性的基础;而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思考与决策,更多的是基于定性的关系。主流经济学在经济危机之后,自身也陷入了危机。
转载自:
http://news.163.com/15/0528/02/AQLTQ8JL00014Q4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