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5166 0
2015-06-01

“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的学生怎么救?


“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的学生怎么救?这样一个本不是问题的问题如今成了一个难道很多大学老师的问题。按时上课是学生的本分,但随着大学生逃课现象增多,学校开始用各种点名招数逼学生进教室。大学不是人生的休息场,大学生逃课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值得我们思考。

治标不治本

2014年底,某高校试行“课桌上摆席卡防逃课”,学生被要求持席卡实名上课。学校的这项举措一时间让许多课的出勤率爆满。此消息一经传出便引来广泛关注,网友纷纷表示这是禁止学生逃课的巧妙方法。

如今在中国高校中,逃课已不是稀罕事,“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是众多大学生心照不宣的做法。面对学生的逃课行为,一些高校除了使用点名、签到等传统做法外,还巧妙地运用高科技将学生拉回课堂,如四川某高校的“刷脸神器”,江苏某高校的“360度拍照点名”,山东某高校的“指纹识别器”等。甚至有教师在期末考试卷上设置一道选择题,请学生从四张人脸图片中选出自己的照片,选错则不及格。

针对高校现存的逃课现象,有教育学者表示,虽然各类“点名神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课堂出勤率,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对学习的兴趣等并未因此得到改善。学校用心良苦,但终究“治标不治本”,与其花大量的心思强制学生留在课堂上,不如探究学生不来上课的原因。

相关专家还表示,造成学生逃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比如学校的课程设置是否合理,学校对学生的考核制度是否需要改善,老师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是否合适,等等。北京某高校大二学生张妍是逃课的“惯犯”,在问道逃课原因时,她表示:“老师讲课太枯燥,听一会儿就打瞌睡。与其在教室里睡觉,不如做些喜欢的事。”高校学生已具有独立自主的行为能力,对于令他们提不起兴致的课程,与其在课堂上浪费时间,不如“享受生活”。

新闻链接
“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不逃课的大学是不完整的”“我没睡醒不去上课了,心情不好不去上课了,今天天气不好不去上课了”……过去的2014年,这些看似调侃的玩笑话在大学生中广为流传。在山西某综合性大学新闻系52名调查对象中,87%的学生表示曾经逃过课;逃课现象发生的重灾区集中在公共课和选修课,这些课程的共同点是点名少、学分不高、通过率较高,逃课人数一般占总人数的25%;而专业课逃课比例相对较低,逃课人数通常不超过总人数的5%。(《山西日报》,2015-01-27)

哈佛有话说

究竟何种因素影响了课堂出勤率,学生到底喜欢什么样的课程?出勤率作为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表现方式之一,哈佛大学学生又有着怎样的表现?带着这样的疑问,2013年春季学期,哈佛大学的研究团队对该校的10门课程约2000名本科生进行跟踪调查。研究人员在相应教室安装了摄像机,对上课景象进行了整个学期的录制,而后研究人员对画面进行深度分析。此做法曾因涉嫌侵犯个人隐私而一度遭到公众质疑,研究团队表示该调查只为调研目的,参与调查的教师和学生信息均不予公开。另外,为了最大程度确保参与者的利益,摄像机在教室所录制的影像在调查项目结束后被全部销毁。

调查结果正如研究团队预测的那样,参与调查的本科生中存在着一定的缺勤问题。结果表明,一学期平均每堂课的学生出勤率只有六成,并且随着学期的推移,课堂出勤率逐步降低,下学期比上学期课堂人数明显减少。而仔细比较10门课程的学期平均出勤率,不同课程的平均出勤率相差较大,最低课程出勤率仅为35%,而有的课程平均出勤率则达到95%。由此看来,学生对不同课堂的喜爱程度差异较大。另外,上课时间同样影响着课堂出勤率,统计表明被调查的哈佛大学的10门课,周三的平均出勤率比周五高出约10个百分点,学生更喜欢在周五逃课。

调查还发现,出勤率计入期末总成绩的比重及学生选课时的动机都会影响学生的课堂出勤率。在被调查的10门课程中,3门出勤率最高的课程的共同特点为:学生出勤率占期末总成绩比重较大。另外,在出勤率较高的3门课上,一半以上的学生表示选课是为了满足其学位要求。不难看出,若学生所修课程为系里要求的毕业必修课,学生往往不敢怠慢而选择准时出席。

研究团队在仔细对比不同出勤率的课程后发现,具有上课时间合理、内容吸引人、课堂生动有趣等特点的课程出勤率明显偏高。此外,对于那些使用课堂讲义或者幻灯片的课程,若任课老师仅将这些课堂资料于考试前一周才发于Blackboard上,学生因无法及时在线索取到课程内容而选择乖乖地前来上课,这样课程的出勤率也明显高于其他。

自然地吸引

基于哈佛大学的此项研究,高校管理者或许从中可以找到提升课堂吸引力的方法。除了提升学生平日课堂出勤率所占期末成绩的比重,还可以注重对学生整个学期学习过程的考核。例如安排不定期的随堂测验,在统计学生出勤情况的同时掌握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吸收程度,并且将这些分数按相应比例算入期末总成绩。对于课堂讲义,教师可以列出主要内容发放给学生,学生必须前来听课才能填补细节。另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一味重复课本内容,尽量引入别处资料,丰富课堂内容同时,还应注重综合内容考核。任课老师应避免在期末考试前给学生划出与试卷匹配度极高的“重点”。如此一来,学生无法通过自学课本顺利通过考试,课堂的意义便逐渐展露出来。

根据麦可思-中国2013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2013届毕业生对教学的满意度为83%,其中本科为81%,高职高专为84%。不难发现,高校在教学方面还有可提升的空间。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苏宏元表示,网络时代影响着年轻一代的生活、学习习惯,当下信息传播碎片化、多元化的特点,使得学生们接受知识的方式逐渐多元化,这对传统课堂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当然高校可以通过聪敏的办法“拴”住学生的心,比如通过在课堂上引入多媒体影音工具,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学时注重结合实际等手段,尽可能地让学生集中注意力。除了部分必要的专业课程外,学校还可以多给学生开设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选修科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时间去选择课程内容,安排一周的上课计划,通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留人更留心。

(来源:麦可思研究,转载仅供交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