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1444 1
2015-06-03
普利司通股份有限公司_Bridgestone_普利司通轮胎


普利司通前身【SIMA屋】布袜总店熟悉普利司通的人都知道,普利司通(Bridgestone)这个名字来源于其创始人石桥正二郎的姓氏-“石桥”。20世纪初的1906年3月,年仅17岁的石桥正二郎和兄长一起继承了了父亲德次郎的名为“SIMA屋”的成衣铺。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当时只有徒弟八九人,包含房产在内9,000日元资产的成衣铺,成就了如今众所周知的世界轮胎巨头品牌普利司通。


SIMA屋首创利用汽车作为宣传载体刚接手“SIMA屋”的正二郎因考虑到经营汗衫、衬裤、绑腿、布袜等杂多项目带来的订单应对效率低的局面,毅然决定将成衣铺事业转向实施“布袜专项”。专项生产后,产量迅速增加,随后还建立了165平方米的新工厂,安装了石油发动机、各种动力机械和截断机,扩大生产能力从而向机械化迈进,生产效率大幅提高。1912年,23岁的正二郎第一次去东京,有机会与汽车进行第一次亲密接触。随后想到用汽车进行广告宣传,正二郎斥巨资购买了第一辆汽车。

1914年,石桥正二郎通过改革,推出均一价钱的布袜而大获成功,并于1918年向法人组织过渡,成立了“日本布袜株式会社”。资本金100万日元,规模已具备业界领军风范。然而受到当时政治、经济局面的影响,正二郎的日本布袜公司同样面临产品积压、产量缩减的困境,于是石桥兄弟将眼光聚焦在匹配草鞋穿着更耐用的胶底布袜上。正二郎从美国网球鞋中受到了启发,改变原有的单纯缝合为粘合,终于研发生产出坚固的胶底布袜,从此踏入了橡胶工业的门槛。

成功生产胶底布袜、胶底鞋的日本布袜公司随后又经过建设新工厂、引入批量生产系统向现代工业过渡等系列改革成为日本工业的佼佼者。1930年由于黄金解禁日本经济陷入大恐慌,在那样的氛围中,当时的藏相-井上准之助曾提到:“尽管不景气,但是也有繁盛之物。东有马自达灯、西有日本布袜”。可见日本布袜的成功。


日本布袜公司的成功并没有让石桥正二郎满足,他不顾公司内部、亲属、朋友等的激烈反对,抱着“用日本人的资本依靠日本人的技术将轮胎实现国产化”的信念,又投入到全新的领域中去。
虽然当时日本国内的汽车需求呈现普及的趋势,但是四轮汽车保有数量包括卡车和消防车等特殊用途车辆在内也还没有达到8万台。而其中大部分的车辆为福特和大众品牌,国外品牌在轿车市场中大约占60%,在卡车市场中占约90%。日本国内汽车轮胎需求也不断增加,但也只能依靠质优价廉的进口品和当时英国邓禄普的子公司邓禄普橡胶的神户工厂来供应轮胎。坚信日本将来会实现汽车普及化进程的石桥正二郎,开始考虑用自己的力量将汽车轮胎国产化。

关于创办汽车轮胎企业,正二郎和兄长德次郎商量时遭到反对。在同日本布袜公司内的技师们讨论此事和向进口商社征求意见时也没有得到赞同。但有一人,九州帝国大学工学部应用化学专业教授——研究橡胶的权威人士君岛武男工学博士赋予了高度的支持。正二郎考虑到日本布袜公司业绩不俗,资金充沛,于是1929年命令技师秘密的向美国俄亥俄州订购了日产300条汽车轮胎所必要的机械设备。1929年末又将总部事务所南侧的2640平方米的仓库改造成轮胎工厂,并引进包括轮胎成型机、垂直式加硫机、模具等机械以及购买制造轮胎的原材料。

为了进行试制,从日本布袜公司各部门选拔出约20名员工。由于进口的设备不太完备,大多数工艺仍需手工完成。在没有轮胎制作的知识和经验的情况下,只有依靠同机器一起进口来的10余页的说明书来进行试制。当然,工作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经历了艰苦努力之后,终于在1930年4月9日下午4点完成了汽车轮胎的制作,第一号“普利司通轮胎”诞生了,是小型轿车用轮胎。

石桥正二郎在日后回忆道“当时很稚嫩,也没有外国的指导,独自研究来完成技术。我是一个外行,也正因为有了这些困难才得以全身心投入其中,技术方面的知识也得以提高。今天再来看的话,那时的辛苦真的非常值得。”

艰难创业、普利司通诞生

第一条轮胎诞生之后,1931年,石桥正二郎正式成立了普利司通株式会社,开始市场开拓活动,也拉开了轮胎巨人塑造传奇的序幕。
创业初期,销售渠道和产品质量的保证使得普利司通迅速成长。以普利司通当时的能力,几乎没有挤入大型轮胎零售店的可能性。因此他们形成了以轮胎修理店、中小型轮胎零售店、日本布袜代理店为对象的代理店网络模式。

同时汽车轮胎对于车辆安全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为此,普利司通决定以对消费者充满诚意的服务理念,采用产品出现故障免费调换新品的完全品质保证制度。但对于普利司通的诚意,却出现了一些仅有一点点损伤就认作不良品要求更换以及故意损坏后要求替换的例子。为了贯彻自己的服务口号,普利司通仍待心对待,甚至提供第二次第三次的替换,明知不合理也要彻底执行消费者服务。据当时的董事林善次回忆时谈到:“尽管退货堆积如山,但看到面不改色无论如何也要坚持品质保证制度的社长大无畏的气概时,内心不胜惶恐”。

经过社长石桥正二郎、技师松平以下全体技术人员呕心沥血不断改良尝试,不良品、退货率逐渐减少,1932年1月被日本商工省认定为优良国产品。同年,轮胎产品也通过了美国福特总部的实验,获得了日本福特汽车纳入适合产品的认可,进而又获得日本通用汽车公司的采用资格。几年中在新车轮胎配套方面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国内市场取得一定成绩后,石桥正二郎又将目光转向出口,通过出口为获得外汇做出贡献,是当初石桥将商标英文标识定为“Bridgestone tyre”的动机之一。1932年12月,负责出口业务的普利司通营业课2名员工远赴东南亚、新西兰、印度进行市场调查和轮胎出口销售。第一年内成功将1.4万条汽车轮胎销售往海外,次年就实现了8.4万条轮胎销售的上涨业绩。

随着开拓国内市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逐渐看到效果,出口也开始了。1933年,普利司通购买了日本布袜本部相邻的地块加上石桥家族所有土地合计3.6万m2,建设了普利司通久留米工厂。

战后,普利司通在1948年再次开始轮胎的出口,1956年,普利司通建立了战后第一个海外据点——新加坡分公司,之后泰国、缅甸、印度等面向东南亚国家的出口日益扩大。1958年在伊朗的德黑兰设置了驻在员事务所,随即黎巴嫩、沙特阿拉伯等销售机构的设立,开启面向中近东出口的大门。

进入60、70年代,海外出口扩大至美国与欧洲。考虑到和固特异公司的关系,最终确定了以为日系车提供售后服务、扩大摩托车销售和轮胎的试销作为主要目标,并于1967年,在洛杉矶成立了普利司通美国公司。1962年,普利司通在汉堡(当时的西德)成立了驻在员事务所。1965年,在欧洲的瑞士成立了最早的销售公司,1972年在英国和丹麦,进而1976年在当时的西德也分别成立了销售公司。

而非洲和拉丁美洲的销售也积极地开拓出来。1967年普利司通决定在非洲设立驻在员事务所。1968年启动了约翰内斯堡驻在员事务所以负责非洲东部和南部市场。为了扩大对阿尔及利亚、利比亚等产油国的销售,同时为了对应埃及门户开放政策下的卡车巴士用轮胎的需求量的增加,1976年本公司在开罗开设了驻在员事务所1974年普利司通在拉丁美洲的进口轮胎市场占有16%的市场占有率,为了进一步扩大销售,在1976年于巴拿马设立了驻在员事务所。

1988年,普利司通斥巨资26亿美元买下了风驰通公司,将美国的公司更名为普利司通风驰通(BFS),成为普利司通最大的子公司。1990年,普利司通和风驰通的业务合并成立普利司通风驰通公司,普利司通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轮胎和橡胶公司。
参与F1、提高全球品牌力       

1997年,普利司通提出了“成为世界各市场的NO.1或者强劲的NO.2且具有存在感的厂商”的基本方针。因此如何提高品牌形象,提升企业知名度成为必要的课题。

普利司通意识到即时投入庞大的宣传费用,也不能一朝一夕地就提高欧洲人对于品牌的印象程度,于是在1996年2月便宣布将从1998年起参与到赛车运动“F1”赛事中的决定。能够参与到这项起源于欧洲、颇受欧洲人们关心和喜爱的传统竞技“F1”比赛,是可以证明普利司通技术实力的最为有效的方法。在1996年底,普利司通在英国的海威考姆勃成立了“F1”的前线基地“赛车运动英国支店”。


比计划提前一年,从1997年普利司通便开始参与到F1活动中,当年与10支车队中的“普罗斯特”“飞箭”“斯图尔特”“米纳尔迪”四支车队签订了合作合同。尽管是第一年参加F1赛事,作为轮胎供应商,普利司通还是取得了3场第2位,1场第3位的成绩。

1997年赛季结束后,F1比赛的轮胎规则发生了变化,从没有沟槽的光头轮胎要变化为有沟槽的轮胎。同时,固特异公司宣布将在1998年赛季之后退出“F1”赛事。在此背景下,也是1997年努力的结果,普利司通开始向“迈凯轮”以及“贝纳通”车队提供轮胎。

普利司通为了应对新的轮胎规则,为了进一步提高轮胎抓地力,将前胎进行“大直径化”和“宽幅化”的改革,以迎接1998年的16场分站赛的挑战。装着普利司通轮胎的“迈凯轮”车队取得了揭幕站之后的三连胜。在铃鹿赛道举办的当赛季收官战中,在日本分站赛上,“迈凯轮”车队的哈基宁车手戏剧般地取得了胜利。迈凯轮车队以及哈基宁车手获得了年度车队和车手的总冠军称号。普利司通在F1打响了知名度。

通过“F1”的参与,普利司通品牌在欧洲的知名度,也如预想般的大幅度提高,销售也得到切实的增长。同时,通过世界各地电视中“普利司通”Logo的不断出现,普利司通在世界各地的知名度也得到了提升。在欧洲是如此,在南非和巴西等世界范围的普利司通员工的士气也得到了提升,同时也为世界的媒体贡献了“轮胎的技术竞争”的话题。

雄居世界橡胶业及轮胎业前列的普利司通株式会社,自1931年创建以来,始终奉行“以最高品质贡献社会”的企业使命,坚持为具有不同消费需求的用户提供所喜爱的商品。以领先于时代的尖端技术和积极果敢的进取精神,从开发、生产、销售、物流到售后服务均实行全方位的品质管理。

目前,普利司通作为享誉世界的跨国公司,销售区域遍布全球150多个国家,设有50家轮胎工厂,122家轮胎关联及其他工厂,而且拥有东京(日)、阿克伦(美)、罗马(意)、无锡(中)、横滨(日)、曼谷(泰)六家技术开发中心。

2014年集团总销售额达3兆6739亿日元,2013年在全世界的轮胎市场占有率为14.6%,是世界上最大的轮胎制造厂商之一,并稳居财富杂志世界500强排名之列。

在世界的任何角落,只要有车的地方,都有普利司通伴随着。为了货物运输和人类乘驾的安全,普利司通在世界各地提供着高品质的轮胎及其服务。我们的目标是在不同的产品领域,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作为世界顶级厂商为广大阶层的用户提供更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5-6-3 18:58:33
普利司通前身【SIMA屋】布袜总店熟悉普利司通的人都知道,普利司通(Bridgestone)这个名字来源于其创始人石桥正二郎的姓氏-“石桥”。20世纪初的1906年3月,年仅17岁的石桥正二郎和兄长一起继承了了父亲德次郎的名为“SIMA屋”的成衣铺。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当时只有徒弟八九人,包含房产在内9,000日元资产的成衣铺,成就了如今众所周知的世界轮胎巨头品牌普利司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