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宗派之舟】
二世#達#賴#喇#嘛#更敦嘉措 造
李勝海 口譯
無生 翻譯
烈火·巴圖魯·索南雍仲 重新排版錄入
【目錄】
【一】印度佛教概觀
【二】小乘宗派
【三】大乘宗派
【一】印度佛教概觀
佛證菩提(略)。佛法分大小乘,其中小乘中又分聲聞乘及辟支佛乘;大乘中又分波羅蜜多乘及金剛乘,波羅蜜多乘又稱為因大乘,金剛乘又稱為果大乘。
關於所有的佛法之一切分均可歸入此三乘當中,這三乘均是大師所說,是以後印度諸大師所說宗派之依據。
四宗即下面要介紹的。那麽為什麽會出現四宗?這是因為佛所說的教法有四種不同的宗見,所以不存在五宗及四乘。凡認為有五宗及四乘的,其實均可歸入前面所立的四宗及三乘中去。佛是四宗之源頭。早先闡述這些教法的大師是宗派的創始人,他們完成了把佛法歸入宗派的工作。
作者講這裏可以注意到印度大師使用了佛和先前大師使用的方法,然而這些方法規矩沒有傳到西藏來,藏地是根據施主及有錢弟子的想象和需要。作者說兩位著名的鼻祖龍樹和無著他們的一些論著在當時之印度曾經也是有爭議的,他們的有些來源也是根據自己親見佛菩薩的經曆來說,而不是根據經典。他們也寫了闡述小乘教法之論著。
各種小乘宗派,作者認為此是以七部阿毗達磨作為宗派依據。這些宗派有許多,其中十八個宗派歸入有部之中。
四宗均依據於佛。只有中觀應成派代表佛的究竟見,要成佛的行者都要通達應成派的究竟見。
有一個産生中觀見的極好辦法,這就是通過系統學習印度的六種外道及佛教之四宗,學習後逐漸過度到佛教四宗,最後最終到達最高的見,舉例而言,有部當中主要破除人我,是印度宗派當中所說的我,所以印度宗派及其對自性的建立是學習有部人無我非常好的背景。同樣,對於有部所說人無我的認識是為了學習經部的理論的非常好之基礎,有部所說的理論也是經部所要說的,總義是勝義有而非世俗有,這裏所說的總義是分別心所建立的法;這種總義非自性有的認識對行者又為認識唯識見做好了準備,遍計所執自性空,這唯識見的認識對於認識中觀自續派的谛實空又是基礎;而認識中觀自續派的理論是為行者做好學習中觀應成派之準備;中觀應成派的學習打好了基礎,行者可以認識到諸法在世俗中都是無自相的。總之每個更高宗派的見矛頭指向較低宗派的見,由此在學習更高宗派以前需要學習較低的宗派。通過先學習低的宗派用更高的宗派之教理來破除低宗派之見,逐漸對一切宗派的見解通達。通達低宗派之見是對於認識高宗派之見非常好之基礎。又如先前所說,就是所有這些宗派出處都來自佛,佛的最究竟之見是諸法無自性空。每個宗派都認為自己的宗派都代表佛的真正意趣。所有的印度宗派大師都把三寶作為教法基礎,這樣他們都具備成為佛弟子的標準,完全合乎佛弟子的標準。
【二】小乘宗派
關於小乘見的定義是這個人他所講的東西,是認為他所認識的世界對我們來說是個外在真實的狀態。這個定義的理由非常充分,因為持大乘見的人不認為外境是真實有,而一切佛法皆可歸入大乘和小乘中,現在既然大乘不這樣認為,只有把此種見地歸入小乘了。
小乘又分為有部和經部。
〖一〗有部師的定義,有部宗的小宗派,有部所說的教理。
有部師的定義:持小乘宗見人但又不承許自證分的宗派之人。這個定義包含了所有的有部,因為小乘中分有部和經部,而經部既然承許有自證分,又承認呈現在我們面前的世界是真實有的狀態。
有部有十八個小宗派。這些宗派有些是根據地名而來,取名於形成宗派的最早地方;有些宗派是因創始人的得名而得名。
有部之見,分成三個部分:1 基,2 道,3 果。
1 基。對世界的認識
有部師把世界歸入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中去。五蘊包括有為法,其他則包括一切法。這個方面跟一切宗派相同,從有部到中觀,上面的分類可以歸入世俗谛和勝義谛當中去。
有部所說的世俗谛,就是這個法如果用心來分析或擊碎,經過這樣而能使這個法消失,這個法即屬於世俗谛。如同一個杯子,是用泥做成的,當用錘砸成碎片,見到它的殘余時,不會有杯子的觀念。勝義谛則相反,如果一個法用心來分析而不能毀壞,這種法的觀念不會消失。勝義谛中分為無分之刹那,無方之極微,無為法。色法中最微細的極微,心法中的刹那無為法均是勝義谛。
有部中的世俗谛和名言安立的自性是一致的,勝義谛和實有的自性是一致的。有部講三世都是實有。有人說一切有部的名字是從這裏而來。毗婆沙之義即說一切有。
關於由什麽來帶業的種子並和果相聯系的,迦濕彌羅和經部一樣,是由心相續來聯系的。其他有部師就是說它是一種心不相應行法,名字為得或不失法。他們認為這個法是實有的。關於現量與比量,他們說根現量,意現量,瑜伽現量,不承認自證現量。
2 道。修行的方法
關於所修的道,有部認為是四聖谛,也就是無常等十六行相。通過通達四聖谛,通過五道而達到解脫。有部雖承認五道但不承認十地。修道所斷的境有兩種:染汙無知及不染汙無知。小乘說斷前一種能證聲聞乘獨覺乘二種阿羅漢,斷兩種無知則證圓滿佛果。
在小乘宗派當中見道是指無分別現見四聖谛。先現見欲界四聖谛,然後是上二界四聖谛。見道包括十六刹那,這十六刹那中前十五刹那屬於見道,第十六刹那屬於修道。關於前面所說由修習四谛十六行相,斷除染汙無知證阿羅漢,但這種證道並不是永離輪回。小乘阿羅漢功能會退失,會使他們退到預流果。小乘所說第二種果是圓滿佛位,在三大阿僧祗劫修習四谛十六行相和積聚廣大行相(福德資糧)這種道能斷兩種無知並能成佛。
3 果。
他們如何解釋成佛,即他們如何看待證悟。從佛最初發起菩提心直至在菩提樹下成佛,花了三大阿僧祗劫,在整個過程中一直是資糧道上的凡夫,在成佛這一夜晚進入加行道的暖,頂,忍,世第一四位,並入見道經曆十五刹那,無分別現見四谛入於見道,在金剛喻定上入修道位,在拂曉時斷除最微細煩惱證圓滿佛果。
小乘所說皈依佛是指皈依般若波羅蜜多,它是指斷除無明和煩惱,並永遠不會為它所惱的智慧。佛的身體屬於苦谛,身體不屬於皈依境中。
有部認為涅磐分為有余涅磐和無余涅磐。有余涅磐是指阿羅漢的五蘊尚在,但已無煩惱。無余涅磐是指阿羅漢死時所證的境界,阿羅漢在死時把有漏的身體從相續中分離出去。有部不承認大乘所說,佛在死後仍有很多淨土及化身去度化有情,有部師不承認佛的報身,說有八聖。有部承認有余涅磐,不承認無余涅磐。大乘認為不住涅磐,不住輪回,雖證涅磐仍能利益有情。
〖二〗經部師的定義,經部內的小宗派,經部的見。
經部師的定義:是持小乘宗派之人並且承許外界真實有又承許自證分。這個定義非常明顯因為小乘中只有兩部,有部中不承認自證分。
經部內的小宗派。關於經部內之小宗派,有兩個基本傳承:第一是追隨阿毗達磨,第二是追隨量論。第一傳承是追隨一身六足之七部阿毗達磨,追隨《俱舍》。有部師說這些經論均是佛的原話,只不過是由以前的阿羅漢來編篡的。經部師雖把七部對法作為經典依據,但認為作者不是佛而是七位阿羅漢。世親菩薩在俱舍中就有個頌子,意思中有點譏諷的味道,對“傳佛說對法”不相信。追隨量論的經部也有兩種,量論是指釋量論等七種量論。第一種是比較正統的,這個宗派是依據佛語,把佛語概括到《大毗婆沙論》上(可能是)。第二種是說喻部,這個宗派說法依靠比喻,是依靠寓言。
經部之見:1 基,2 道,3 果。
1 基。
經部師所說歸納為世俗谛與勝義谛。
世俗谛之例子是如果這個法只是在見這個法的世俗心而有,並且唯分別心而有。這是經部的總義。一切法僅僅通過比量及分別心而被認識。三個詞在經部中是同義詞:總義,世俗谛,無為法,這是與勝義谛相反的。
能現見的桌子,是現見,通過分別心的。經部中的另三個詞也是同義詞:有自性,勝義谛,有為法。
關於如何通達二谛,法稱論師在釋量論中如此說:通過通達世俗谛以及觀察在那自心上的(分別心上的)觀察分辨方式,我們就能夠見到法的那個存在方式。這是對諸事深義之門,智者用此方法來修持。這個頌的主要意思是除了那個現見境以外沒有更穩固的那個法,沒有所知境。相對於其他宗派承認有四種現量:根現量,意現量,喻伽現量,自證現量,但均是離分別心的。
經部認為有分別心的內心中的一個影像是假的,屬於世俗谛。顯現的東西才是真實,屬於勝義谛。
經部也承認無方極微和分別刹那。作者說經部承許之事實有與一般觀念不同(有講只有此世是有)。有部說無為法是常或無常不確定,經部不承認。
2 道。
經部師認為所要通達的,是四谛十六行相,和有部一樣。陳那的《集量論》,法稱的《釋量論》是如此說,所要産生的智慧是由自心的分別所産生的,我是非實有的。這也是認識無我性的智慧,空和無我是最重要的。有粗細二種我,常一自在的我,實體有自立的我。十六行相說到底還是這個,其他是輔助。經部認為構成大乘道要經長時的智慧和為利有情結合慈悲來修。對於他們小乘道主要修習智慧分不強調慈悲。大乘的結果是圓滿佛位,小乘的結果是阿羅漢涅磐。經部認為大小乘都有五道,不承認構成見修二道之四谛。修法所要除的境是我執(補特伽羅我執)。也講染汙無知及不染汙無知,不講法無我,也不承許所知障,所知障與不染汙無知是有差別的。
3果。
根據經部師認為,長期修習無我慧,以願利一切有情之道,成就佛位,消除兩種無知。阿羅漢涅磐只是修習四谛十六行相,這樣來斷除染汙無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