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1621 1
2015-06-05
【印度宗派之舟】

  二世#達#賴#喇#嘛#更敦嘉措 造
  李勝海 口譯
  無生 翻譯
  烈火·巴圖魯·索南雍仲 重新排版錄入

【目錄】

 【一】印度佛教概觀
 【二】小乘宗派
 【三】大乘宗派

【一】印度佛教概觀

  佛證菩提(略)。佛法分大小乘,其中小乘中又分聲聞乘及辟支佛乘;大乘中又分波羅蜜多乘及金剛乘,波羅蜜多乘又稱為因大乘,金剛乘又稱為果大乘。

  關於所有的佛法之一切分均可歸入此三乘當中,這三乘均是大師所說,是以後印度諸大師所說宗派之依據。

  四宗即下面要介紹的。那麽為什麽會出現四宗?這是因為佛所說的教法有四種不同的宗見,所以不存在五宗及四乘。凡認為有五宗及四乘的,其實均可歸入前面所立的四宗及三乘中去。佛是四宗之源頭。早先闡述這些教法的大師是宗派的創始人,他們完成了把佛法歸入宗派的工作。

  作者講這裏可以注意到印度大師使用了佛和先前大師使用的方法,然而這些方法規矩沒有傳到西藏來,藏地是根據施主及有錢弟子的想象和需要。作者說兩位著名的鼻祖龍樹和無著他們的一些論著在當時之印度曾經也是有爭議的,他們的有些來源也是根據自己親見佛菩薩的經曆來說,而不是根據經典。他們也寫了闡述小乘教法之論著。

  各種小乘宗派,作者認為此是以七部阿毗達磨作為宗派依據。這些宗派有許多,其中十八個宗派歸入有部之中。

  四宗均依據於佛。只有中觀應成派代表佛的究竟見,要成佛的行者都要通達應成派的究竟見。

  有一個産生中觀見的極好辦法,這就是通過系統學習印度的六種外道及佛教之四宗,學習後逐漸過度到佛教四宗,最後最終到達最高的見,舉例而言,有部當中主要破除人我,是印度宗派當中所說的我,所以印度宗派及其對自性的建立是學習有部人無我非常好的背景。同樣,對於有部所說人無我的認識是為了學習經部的理論的非常好之基礎,有部所說的理論也是經部所要說的,總義是勝義有而非世俗有,這裏所說的總義是分別心所建立的法;這種總義非自性有的認識對行者又為認識唯識見做好了準備,遍計所執自性空,這唯識見的認識對於認識中觀自續派的谛實空又是基礎;而認識中觀自續派的理論是為行者做好學習中觀應成派之準備;中觀應成派的學習打好了基礎,行者可以認識到諸法在世俗中都是無自相的。總之每個更高宗派的見矛頭指向較低宗派的見,由此在學習更高宗派以前需要學習較低的宗派。通過先學習低的宗派用更高的宗派之教理來破除低宗派之見,逐漸對一切宗派的見解通達。通達低宗派之見是對於認識高宗派之見非常好之基礎。又如先前所說,就是所有這些宗派出處都來自佛,佛的最究竟之見是諸法無自性空。每個宗派都認為自己的宗派都代表佛的真正意趣。所有的印度宗派大師都把三寶作為教法基礎,這樣他們都具備成為佛弟子的標準,完全合乎佛弟子的標準。

【二】小乘宗派

  關於小乘見的定義是這個人他所講的東西,是認為他所認識的世界對我們來說是個外在真實的狀態。這個定義的理由非常充分,因為持大乘見的人不認為外境是真實有,而一切佛法皆可歸入大乘和小乘中,現在既然大乘不這樣認為,只有把此種見地歸入小乘了。

  小乘又分為有部和經部。

 〖一〗有部師的定義,有部宗的小宗派,有部所說的教理。

  有部師的定義:持小乘宗見人但又不承許自證分的宗派之人。這個定義包含了所有的有部,因為小乘中分有部和經部,而經部既然承許有自證分,又承認呈現在我們面前的世界是真實有的狀態。

  有部有十八個小宗派。這些宗派有些是根據地名而來,取名於形成宗派的最早地方;有些宗派是因創始人的得名而得名。

  有部之見,分成三個部分:1 基,2 道,3 果。

  1 基。對世界的認識

  有部師把世界歸入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中去。五蘊包括有為法,其他則包括一切法。這個方面跟一切宗派相同,從有部到中觀,上面的分類可以歸入世俗谛和勝義谛當中去。

  有部所說的世俗谛,就是這個法如果用心來分析或擊碎,經過這樣而能使這個法消失,這個法即屬於世俗谛。如同一個杯子,是用泥做成的,當用錘砸成碎片,見到它的殘余時,不會有杯子的觀念。勝義谛則相反,如果一個法用心來分析而不能毀壞,這種法的觀念不會消失。勝義谛中分為無分之刹那,無方之極微,無為法。色法中最微細的極微,心法中的刹那無為法均是勝義谛。

  有部中的世俗谛和名言安立的自性是一致的,勝義谛和實有的自性是一致的。有部講三世都是實有。有人說一切有部的名字是從這裏而來。毗婆沙之義即說一切有。

  關於由什麽來帶業的種子並和果相聯系的,迦濕彌羅和經部一樣,是由心相續來聯系的。其他有部師就是說它是一種心不相應行法,名字為得或不失法。他們認為這個法是實有的。關於現量與比量,他們說根現量,意現量,瑜伽現量,不承認自證現量。

  2 道。修行的方法

  關於所修的道,有部認為是四聖谛,也就是無常等十六行相。通過通達四聖谛,通過五道而達到解脫。有部雖承認五道但不承認十地。修道所斷的境有兩種:染汙無知及不染汙無知。小乘說斷前一種能證聲聞乘獨覺乘二種阿羅漢,斷兩種無知則證圓滿佛果。

  在小乘宗派當中見道是指無分別現見四聖谛。先現見欲界四聖谛,然後是上二界四聖谛。見道包括十六刹那,這十六刹那中前十五刹那屬於見道,第十六刹那屬於修道。關於前面所說由修習四谛十六行相,斷除染汙無知證阿羅漢,但這種證道並不是永離輪回。小乘阿羅漢功能會退失,會使他們退到預流果。小乘所說第二種果是圓滿佛位,在三大阿僧祗劫修習四谛十六行相和積聚廣大行相(福德資糧)這種道能斷兩種無知並能成佛。

   3 果。

  他們如何解釋成佛,即他們如何看待證悟。從佛最初發起菩提心直至在菩提樹下成佛,花了三大阿僧祗劫,在整個過程中一直是資糧道上的凡夫,在成佛這一夜晚進入加行道的暖,頂,忍,世第一四位,並入見道經曆十五刹那,無分別現見四谛入於見道,在金剛喻定上入修道位,在拂曉時斷除最微細煩惱證圓滿佛果。

  小乘所說皈依佛是指皈依般若波羅蜜多,它是指斷除無明和煩惱,並永遠不會為它所惱的智慧。佛的身體屬於苦谛,身體不屬於皈依境中。

  有部認為涅磐分為有余涅磐和無余涅磐。有余涅磐是指阿羅漢的五蘊尚在,但已無煩惱。無余涅磐是指阿羅漢死時所證的境界,阿羅漢在死時把有漏的身體從相續中分離出去。有部不承認大乘所說,佛在死後仍有很多淨土及化身去度化有情,有部師不承認佛的報身,說有八聖。有部承認有余涅磐,不承認無余涅磐。大乘認為不住涅磐,不住輪回,雖證涅磐仍能利益有情。

 〖二〗經部師的定義,經部內的小宗派,經部的見。

  經部師的定義:是持小乘宗派之人並且承許外界真實有又承許自證分。這個定義非常明顯因為小乘中只有兩部,有部中不承認自證分。

  經部內的小宗派。關於經部內之小宗派,有兩個基本傳承:第一是追隨阿毗達磨,第二是追隨量論。第一傳承是追隨一身六足之七部阿毗達磨,追隨《俱舍》。有部師說這些經論均是佛的原話,只不過是由以前的阿羅漢來編篡的。經部師雖把七部對法作為經典依據,但認為作者不是佛而是七位阿羅漢。世親菩薩在俱舍中就有個頌子,意思中有點譏諷的味道,對“傳佛說對法”不相信。追隨量論的經部也有兩種,量論是指釋量論等七種量論。第一種是比較正統的,這個宗派是依據佛語,把佛語概括到《大毗婆沙論》上(可能是)。第二種是說喻部,這個宗派說法依靠比喻,是依靠寓言。

  經部之見:1 基,2 道,3 果。

  1 基。

  經部師所說歸納為世俗谛與勝義谛。

  世俗谛之例子是如果這個法只是在見這個法的世俗心而有,並且唯分別心而有。這是經部的總義。一切法僅僅通過比量及分別心而被認識。三個詞在經部中是同義詞:總義,世俗谛,無為法,這是與勝義谛相反的。

  能現見的桌子,是現見,通過分別心的。經部中的另三個詞也是同義詞:有自性,勝義谛,有為法。

  關於如何通達二谛,法稱論師在釋量論中如此說:通過通達世俗谛以及觀察在那自心上的(分別心上的)觀察分辨方式,我們就能夠見到法的那個存在方式。這是對諸事深義之門,智者用此方法來修持。這個頌的主要意思是除了那個現見境以外沒有更穩固的那個法,沒有所知境。相對於其他宗派承認有四種現量:根現量,意現量,喻伽現量,自證現量,但均是離分別心的。

  經部認為有分別心的內心中的一個影像是假的,屬於世俗谛。顯現的東西才是真實,屬於勝義谛。

  經部也承認無方極微和分別刹那。作者說經部承許之事實有與一般觀念不同(有講只有此世是有)。有部說無為法是常或無常不確定,經部不承認。

  2 道。

  經部師認為所要通達的,是四谛十六行相,和有部一樣。陳那的《集量論》,法稱的《釋量論》是如此說,所要産生的智慧是由自心的分別所産生的,我是非實有的。這也是認識無我性的智慧,空和無我是最重要的。有粗細二種我,常一自在的我,實體有自立的我。十六行相說到底還是這個,其他是輔助。經部認為構成大乘道要經長時的智慧和為利有情結合慈悲來修。對於他們小乘道主要修習智慧分不強調慈悲。大乘的結果是圓滿佛位,小乘的結果是阿羅漢涅磐。經部認為大小乘都有五道,不承認構成見修二道之四谛。修法所要除的境是我執(補特伽羅我執)。也講染汙無知及不染汙無知,不講法無我,也不承許所知障,所知障與不染汙無知是有差別的。

  3果。

  根據經部師認為,長期修習無我慧,以願利一切有情之道,成就佛位,消除兩種無知。阿羅漢涅磐只是修習四谛十六行相,這樣來斷除染汙無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5-6-5 18:45:18
  
【三】大乘宗派

  大乘宗派的定義是持佛教宗派而又不承許外境真實有。這個定義非常明確,因為大乘宗派都不承認外境真實有。唯識以及中觀順瑜伽行派都不承許(在世俗谛上)外法離心而有,唯識宗認為外法是不真實有,非離心有外境。中觀應成派與中觀自續部雖說外法是有,並非講外法在勝義中是真實有。早先印度各大乘師分成兩派:唯識宗和中觀宗。

 〖一〗唯識(宗)師之定義,唯識宗的小宗派,唯識見。

  唯識師之定義:持大乘宗派者,不許外境為離心而有的體性。由此就提醒了他仍承許了別境(相分)是真實有。

  唯識宗的小宗派,分成二派:真相派和假相派。不同點主要在於現為根境的粗相狀態是真或假。真相派認為諸法由世人顯現而有,假相派認為非如世人顯現而有。又可分為隨教行與隨理行二派。隨教行是隨無著而來認為有八識,隨理行只承許有六識。這些宗派沒有一個承許外境是離心而有的,三界都是識的自性,唯識宗也稱為瑜伽行派。為什麽叫這個名字呢?唯識宗認為修道和證果是通達了別境與心同一自性這個瑜伽而來修道和證果的。

  唯識宗之見:1 基,2 道,3 果。

  1 基。

  基分為境與有境。境包括一切法,有境包括識。一切所知境分為三性: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第一種非真實有,後二種真實有。唯識把三自性和二谛結合時說世俗谛指一切有為法,包括前二性,圓成實性與勝義谛相一致。諸法無自性和圓成實性相關,而補特伽羅我無自性與依他起性相關。八識中前六識與其他宗派一致。在此基礎之上說了兩種識,一種是第八識,一切種子識,是最為穩定的心王,是無覆無記的法,它是無覆的,因在阿羅漢心相續還是有的,在最壞的有情中還是有,在有頂天中還是有,所以是無記。另一種是第七識,末那識,染淨依,染汙識,是了別第八識時當成我,是有覆無記。把第八識當成常一的我。在覺悟的有情中還是有,但不會象煩惱一樣生起,除了自證現示,以及瑜伽現示以外在普通人的心相續中是彎曲的,一切現示都是離分別心的。

  2 道。

  關於唯識所說的小乘,唯識說所通達的境是修習四谛十六行相,辟支佛乘花一百劫,用百劫積聚福德資糧最終成辟支佛,與修習無我慧相結合。小乘所緣境是無我,斷除的是煩惱,在這方面道沒有不同。

  根據唯識,小乘所行道産生八聖,唯識不講二十僧,因唯識認為獨覺不是修無色界而證獨覺的。在唯識宗看來聲聞乘與緣覺乘區分在於積聚福德資糧所花之時間。

  唯識對於大乘是這樣認為的:有二種所緣境,補特伽羅無我及法無我。這也就是指依他起的法非離心而有,並且還有空性。關於遍計所執是非自性安立的空。

  大乘行者修習所緣境,並和積聚福資糧結合,通過五道十地而成佛。消除了執補特伽羅為我的障(煩惱障中最重的一個),消除了執法為我的障(所知障),所證的果是具足法,報,化三身之佛。小乘不承認有三身,小乘發菩提心很難。三乘都講五道。如果沒有報身,只能短時間的利益有情。隨理行的唯識師認為有五種種姓(即一闡提,不定,聲聞,緣覺,菩薩)。

  3 果。

  唯識師認為有三種涅磐:有余涅磐,無余涅磐,無住涅磐。也說有法身,報身,化身。其中法身又分二種:自性身(指佛的一切體性是空性),自法身(指能佛一刹那等觀如所有性和盡所有性)。

  佛性,如果從一般角度來看是空性,因心的體性是空的,只有通過修行才能成佛(而不是本來就是佛);從密宗角度來看佛性也指光明心,是比較微細的。唯識師也說佛的任運事業是無終止的。(辯了不了義注解中說)。

 〖二〗中觀宗師的定相(定義),中觀宗的宗派。

  中觀師之定義:持大乘宗派見而前提是一切法即連微塵也非谛實有之人。

  中觀宗的宗派:中觀自續派,中觀應成派。

 (一)甲、中觀自續派:中觀自續師的定相,中觀自續師之差別,中觀自續師之見。

  中觀自續師之定相:持無自性的見,指在勝義谛中都是無自性的,在世俗谛中一切所知境都是自相有的人。

  中觀自續師之差別:有二種。一是順瑜伽行自續師,他是持自續見說一切法都非谛實有(在勝義谛上講)所說勝義谛離二相的境,世俗谛定義有二相的境,但他持有自證分,在世俗谛上講一切外境都不是離心而有的。另一種是順經部自續師,他們的觀點是說世俗中有外境,有離心之外境。靜命大師及他之弟子屬於前者,清辯論師等屬於後者。

  中觀自續師之見分成二個部分:

 [第一]是順瑜伽行自續師之見 1 基,2 道,3 果。

  1 基。

  順瑜伽行所說勝義谛離二相(能所),世俗谛是帶二相的境。廣說勝義谛講十六空,略說有四空。世俗谛又分正世俗與倒世俗。如水是正世俗,陽焰是倒世俗。這些靜命和清辯都承許的。

  2 道。

  聲聞乘的道指證得補特伽羅的無我性。獨覺乘的道所證得的是諸法和事的空性,此空性是指心與境的體性非一體空。

  大乘道證得一切法谛實空。三種道都有五道,共有十五種。表示小乘所修之道粗,大乘所修道細。故有人無我,粗法無我,細法無我三種證悟。所斷障:煩惱障及所知障。煩惱障指補特伽羅我執所變。所知障是指為法我執所變。所知障中一種是粗的,指住現見的境是離心而有,一種是細的,指諸法是谛實有。

  3 果。

  他們認為有八果向。四果四向在聲聞乘有獨覺乘沒有,承許佛有四身,雖然關於佛菩薩化身上面有這爭論,但對地道及佛身數量沒有爭論。

 [第二]部分順經部自續派,清辯論師為主:1 基,2 道,2 果。

  1 基。

  對於二谛解釋與順瑜伽行解釋一樣,不承認離心外境有,不承許自證分。

  2 道。

  他們認為聲聞獨覺沒有法無我的證悟,只證人無我,並且沒有證得心境一體空的空性,除此以外和順瑜伽行一致,粗法我是沒有的,外境是離心而有的空性。

  3 果。

  這個宗派不把所除的障與所除分成二種粗細,所以八聖(預流果等八種),同時可以適用於聲聞及獨覺乘。

  靜命論師和清辯論師都叫自續派,他們都破斥與他們宗派相違的宗派,是以量識來成立自己的見,他有三要素,三種量識都是有自性的,自續師中指三種是自相有,(自在自立)自續中的有,自性有。自續師是指具有自在自立之意思。問題出在許不許有自性,月稱<名句論>中講得最多。

 (二)乙、中觀應成派:應成派之定義,應成派之見。

  應成派的定義:在勝義谛角度也是無自性世俗谛中的有也是無自相的。

  應成派中沒有小宗派。應成師有佛護和他的弟子們,觀點和聖龍樹,提婆,月稱一樣,事實上龍樹是他們的鼻祖(應成和自續二派),佛護是後來作解釋的論師,是後中觀師,月稱論師是集大成者。

  應成派之見:1 基,2 道,3 果。

  1 基。

  主要講二谛。勝義谛定義(略),在進行勝義觀察時最甚深所緣境,對覺受勝義所緣境是勝義現量。世俗谛是世俗所緣境,了別此境是世俗現量。廣說勝義現量又分為十六空,攝入四空而入人無我及法無我。在世俗谛時不象自續派一樣分為正倒世俗,他們說正倒見者的區分見倒在於心,普通人區分在於正倒(自續派認為在於境上分)(另外觀點認為應成從心和境兩方面來講)各派說道底是從二谛來分的。(參考<略論>,<入中論>中有一段)。在世俗中的正的見者,心識是正常的定義是它趨入的是了別的六根當中是離一切客塵發生錯亂因緣的作用。世俗中正的境,它是心識的境,相反倒的見者與此相反,受到客塵散亂因緣影響。為什麽應成師和自續師在區分正,倒世俗谛有這麽大差別:因為他們的區分在於世俗谛。自續師認為境是自相所成(自相有),如有無陽焰,自續師說如果陽焰實在沒有就是倒世俗,應成派更要說你是否得病了。應成派有些他派所不共的差別,他們不象自續師那樣認為世俗谛法是有自相的,也不承認正理量識也是有自相的,也不承許自證分與阿賴耶識,承認名言中有外境不是自相有,自續派認為名言中有外境是有自相的。自續派的名字是從承認量識中有自相而來。

  在此宗派當中把執谛實有歸為解脫障,不把二無我分為一粗一細。滅谛(涅磐)與勝義谛是一個東西,就是在沒有煩惱這種狀態下的空性。涅磐意思即離有惱,並且應成派聲聞和獨覺要證果的話,必須證得二無我。一切普通有情心識總歸是錯亂的。應成派說第二刹那之量識也是現量,因為第二刹那是從前刹那取新鮮的力量佛無比量,其他派都說只有新證才是現量。意識現量和分別心是同一件事。

  應成師也說凡夫能現見細無常,三世的有是一種無常的法。通過只證悟粗的十六行相不能超越三乘中任何一種的加行道。三乘中的每一個都需要更深的證悟,這是應成派的不共說法,只說了一個,一共有八個。

  2 道。

  這個宗派說三乘是共一所緣,要證得人無我,證得自己無自性以及法無我,自身五蘊無自性。三乘各分五道,大乘菩薩有十地,依據《十地經》來分。聲聞緣覺所斷除的是補特伽羅我和法我為自性有,修大乘是主要斷的是二相顯現以及習氣,二相在此指斷所知障,二谛各有自性顯現(二谛各別)。先斷煩惱障,後斷所知障,八地以後才斷所知障,在八地時,以前修聲聞乘的菩薩也斷了煩惱障。先入阿羅漢再入菩薩位則不易墮,羅漢想解脫,心力強。在八地時,佛還要來鼓勵他。剛開始有悲心更容易理解別人的痛苦。阿羅漢再入大乘又要三大阿僧祗劫積聚資糧,仍要修空性,從多角度修。恐怕小乘會入我愛執,悲心難生起,道路反而是迂回。有菩提心則無所怖畏。這個見和自續派差別很大,自續認為兩種障一起斷,應成是先斷顯現後斷習氣。中觀應成派最主要特點就是如何能見到一切法非實的同時能認識如何能見到一切法谛實空的同時就是緣起的要義。通過能看到這個就能夠通達一切法沒有自性,但是智慧又可以和通達世俗谛中唯依於名言而成立的業果的聯(不僅是在普通人心中的顯現)。關於緣起與性空兩者互相相融,在正理觀察獲得圓滿標志,就是緣起與性空不為障礙。

  應成派如何與大手印相會通聯系,大手印的自性是通達我與法的一種微細的證悟,這種和無上瑜伽的大樂同時出生,一種是相似的,一種是真實的。前者是空樂不二的一種總的覺受,後者比較徹底。

  為什麽有大手印之名?因為獲得具身大樂與樂空智慧。大手印指應成大印,樂空智好象印一樣在我們覺受一切境界時來印定一切境界。應成派所說證空慧所說空與大手印的空是一樣的。米拉日巴的一首歌如是說:如說真實有,無佛無有魔,佛亦反複說,諸法是實有。前一半是說米拉日巴是指應成派的勝義谛連一微塵也非真實有,後一半承許應成派世俗谛說法。只有通過世俗谛的法和量而顯現的唯依世俗的量而顯現。象米拉日巴尊者一樣早先大手印行者是持應成派之見,至於現在的師傅很難區分,到底是應成或自續中哪一派。

  3 果。

  對聲聞緣覺來講有四果四向。對大乘承許四谛及佛的事業。為什麽把它叫成應成派呢?因為在破除它宗觀點時不用有自性的量識,主要特點是指出他派的過失。碰到他派之人,先聽別人講,尋找共同點先讓他高興,慢慢的使他接受。

【回向】
  願以此功德,使佛法宏揚,帶來一切有情利益之因。

  此文僅供參考。
  吉祥圓滿

  --【印度宗派之舟】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