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54.星球的热核聚变区域与相对稳定的固态区域
2015.6.11
我认为星系和组成星系的星球是有生命的,存在孕育、形成、成长、终结的生命周期。星球内部的层次是星球成长的年轮,由热核聚变区域和相对稳定的固态区域构成。没有热核聚变区域的星球是死星球,只能依靠滚雪球的方式成长,通常属于孤魂野鬼。系统内的星球可能都有热核聚变区域与相对稳定的固态区域,前者类似地球的上下地幔,后者类似地球的中间层和地核。这种差别源于不同的形成原因:星系与系统内的星球形成于正负电荷与偏电荷物质的对偶聚集和物质交流,“孤魂野鬼”形成于宇宙射线交汇引发核聚变形成物质的逐步聚集。星系和系统内星球的物质交流通过宇宙射线和正负电荷的交流实现,前者通过碰撞产生热核聚变区域,形成星球大气层和星球表面物质成分。后者通过星球内部正负电荷的聚变形成热核聚变区域,形成光子、氢、氦同位素,与原有化学元素聚变成新的化学元素,沉积形成星球内部相对稳定的固态区域。
正负电荷的聚变形成比例相对稳定的不同种类的光子和正反两种氢、氦同位素,与星球物质性质相同的光子和化学元素会留在星球内部继续其后的聚变,与星球物质性质不同的光子和氢、氦同位素转化为宇宙射线。而冲破星球内部相对稳定区域的束缚需要巨大的力量,这种力量的聚集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这种时间周期形成了火山、地震的周期性。
太空中正负电荷的分布是有限的,所谓太空背景温度其实是以光子形态存在的正负电荷的一般密度,所以星球、星系的成长受制于太空正负电荷的一般密度。
虽然有热力学定律,太空中光子和正负电荷的分布也不是完全均衡的,星球和星系通过光子和正负电荷分布的不同区域会影响它们的成长速度,同时影响它们的表面和内部温度。所以,影响地球表面温度的因素是很复杂的,人类活动的因素只是其中之一,可能微不足道,却是我们可以相对控制的因素。
光子密度决定物体和环境温度是我对现代物理学的贡献之一,光子由正负电荷聚变形成,原子由光子聚变形成,正负电荷、光子、原子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是我对现代物理学的又一贡献,并以此形成物质能量转化守恒定律,是现代物理学的巨大进步。
根据物质能量转化守恒定律,正负电荷聚变为光子的过程和化学元素裂变为光子的过程是放热反应,而化学元素的聚变过程如果没有正负电荷聚变为光子和化学元素裂变为光子的过程,只能是吸热反应。氢、氦同位素的聚变反应是光子聚变为化学元素的物理反应,低端化学元素聚变为高端化学元素的物理反应,只要没有光子产生就是吸热反应,所谓“聚变能”可能是谬误。
太空中正负电荷的有限性决定了星球表面和内部热核聚变区域的有限性,相对固态区域形成的必然性。而固态区域的形成带有离子现象和偏电荷性质,形成偏电荷的相对向心聚集,在太空中的对偶区域形成相反偏电荷和偏电荷物质的对偶向心聚集,达到一定程度形成新星与对偶层次之间正负电荷的交流,在相对固态区域的中心产生新的热核聚变区域和冷热对偶层次,这就是星球和星系的成长过程。伴随星球层次的增多和星系的扩大,星球和星系的成长速度有放缓的趋势。
通过星球的层次现象我曾经以为化学元素的聚变可能存在冷热核聚变的周期循环,现在看来这种认识可能是错误。除了正负电荷向光子的聚变是能量的形成过程,核聚变基本上是吸热反应,因为核聚变的本质是光子向化学元素的聚变,而不是化学元素向光子的裂变。凡是光子向化学元素的聚变就是吸热反应,凡是化学元素向光子的裂变就是放热反应。热能不会无中生有。氢、氦聚变没有光子形成就不会产生能量,需要光子加入就是吸热反应。从宇宙射线的成分分析,氢、氦同位素是同时由光子的聚变形成的,人类通过氢、氦聚变开发聚变能的努力可能永远不会成功。
这是我第一次比较全面、相对合理的剖析星球内部层次形成的物理原因,建立在以往认识逐步完善的基础上。没有以往相对幼稚的认识,就没有今天相对合理的认识。不要把我以往相对幼稚的认识当成教条,也不要把我今天相对合理的认识当成教条,因为人类的认识会不断向前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