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1128 0
2014-01-08

3257.关于氢键与核聚变的思考

2014.1.8

氢键理论是分子形成的传统理论,可是氢元素只有一个核外电子,只能自身通过核外电子共轭与其它氢元素或其他化学元素形成分子,如何充当不同化学元素之间的桥梁呢?离开了氢元素,分子形态就不能形成了吗?

氢键理论的核心其实是同电相吸,应该是离子态的氢元素与离子态的其他化学元素相互吸引。可一旦离子态消失,氢元素还能成为各种化学元素分子形态的桥梁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

原子的形成可能是由于质子间的同电相吸,但除了氦3之外总是伴有一倍或两倍以内的中子,中子的作用虽然还不清楚,显然不容忽视。因此,高温全离子态下氢同位素中的氘、氚元素应该相对容易与其它全离子态的化学元素产生聚变反应。

许多化学元素的聚变反应可能还需要重力条件,以达到一定的紧密程度,才能实现同电相吸。还需要质子、中子数量的配伍,氘、氚元素参与的核聚变可能是唯一不需要考虑配伍且相对容易发生的核聚变,因为只需要植入其他化学元素的表层即可。

地球大气边缘发生的核聚变都是离子态的氢、氦元素之间的核聚变,伴随太阳风的风速。但必定是连续核聚变,才能形成地球大气和地球表面的其他相对简单的化学元素。模仿地球大气边缘的核聚变应该是人工核聚变的开始。也可以尝试在相对高端化学元素中植入氘、氚元素,通过试验才能确定实现人工核聚变的各种可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