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1303 1
2016-09-02

3717.关于常温核聚变核裂变的思考

2016.9.2

所谓常温,就是我们在地球环境经常面对的温度。换句话说,就是人类经常面对并能忍受的温度。

问题来自化合物的燃点:化合物的形成不应该超过燃点,化合物的裂变也有临界温度,生物的新陈代谢没有常温核聚变核裂变是难以想象的。

例如:人体恒温没有核裂变发生是不能实现的;植物生长没有核聚变就不会“收支平衡”,这一切都是在常温条件实现的。

这里需要破除热能来自分子振动的传统观念,树立热能是物质存在形式之一的观念,即物体和环境温度由偏电荷光子的密度决定。正负电荷、光子、原子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总量不变。

实现常温核聚变核裂变的条件之一是相对复杂的化学环境和丰富的化合物形态,因为最简单的化学元素“氕”一般也需要摄氏570度才能裂变为偏电荷光子,而煤油据说摄氏80度就可以点燃。化学元素在人体内的裂变温度不会超过体温,只有相对复杂的化学环境和丰富的化合物形态才能实现。而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长适应更为苛刻的自然条件,没有核聚变的发生,单纯营养物质的化合分解是没有说服力的。

就是地球上的“氕”元素也不是天外来客和历史存留,因为天外来客通不过地球大气热层,历史存留躲不过地球形成初期的高温环境。

地球上的“氕”元素比氧元素更容易形成:只要有正负偏电荷光子,就可能聚变出“氕”元素。而只要高于绝对零度,就有正负偏电荷光子存在,就有“氕”元素形成的可能。所以,“氕”元素成为宇宙元素、太空元素。

星球上的温度变化与星际磁场和电磁循环密切相关:星球聚集的正负偏电荷的密度越高,星际交流越是旺盛,相关区域温度越高。纬度温差、高度温差、深度温差、季节温差、两极上空的温度高于赤道上空的温度可能都与星际正负电荷的交流和磁场变化有关,地球大气热层则主要由宇宙射线的冲击导致“氕”元素的裂变形成,而平流层低温、地心固态区域的形成则与核聚变的“吸热”反应相关。

人体内有没有核聚变发生?我认为不能排除可能性,因为植物体内都能产生核聚变(所谓“光合作用”),人体环境更为复杂,应该有相对简单的核聚变发生,例如部分“氕”元素的形成。至于其他化学元素在人体内部形成的可能性很难判定,可以存疑。

任何生物,即便可以进行生物核聚变核裂变,也需要从外部环境吸取营养,才能迅速成长。所以,离不开土壤、水分、阳光、食物、空气和复杂的化学环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6-9-16 13:21:37
水变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