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多年前,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出版了《国富论》,今天我写一篇《富国论》,和他唱唱对台戏。
 
《国富论》我没看过,但是听说它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指导书,而由资本主义社会的所作所为,我就能猜出这本书的大致内容了,肯定幼稚得要命。
 
今天我写的《富国论》要纠正它的致命错误,让人类的经济建设走上正轨。
 
一 用整体的眼光看问题
 
主流的经济学理论,包括《国富论》,都没用整体的眼光看问题,都用局部、个体的眼光看问题。它们出错的根源就在这里。
 
虽然局部和个体全部加起来就是整体,但是用整体的眼光看问题,和用局部的眼光看问题,得到的结论完全相反。
 
蚂蚁趴在皮球上,看皮球是平的,而我们都知道皮球是圆的,这是因为蚂蚁看到的是皮球的局部,我们看到的是整体。而人类永远都说服不了蚂蚁,蚂蚁能拿出它的亲眼所见,拿出它的亲身经历,能拿出一万个理由证明它的观点正确,人类和蚂蚁的争论是永远都没有结果的,因为蚂蚁没有人高瞻远瞩的眼光,不可能从整体上看皮球。
 
一个班级里甲、乙两个球队比赛,甲球队赢了,甲球队喜悦;乙球队赢了,乙球队欢呼,而在班主任眼里,不管哪个球队赢了,哪个球队输了都一样,比平了也一样,因为班主任看的是整体。
 
一个学生刻苦学习可以考上大学,但是所有学生都刻苦学习并不能都考上大学,因为大学对名额有限制。一个人努力奋斗可以成为富豪,但是并不是全体人都努力奋斗就都可以成为富豪,因为金字塔结构对富豪数量有限制。都当富豪,都当资本家了,谁当工人?
 
我上学的时候,一次到食堂买饭,去晚了,饭卖光了,食堂的大师傅就对我说:“你早来一会就好了。”大师傅的这句话,从个体上听起来很有道理,确实怪我去晚了。可是,从整体上看,他的话完全错误,根本原因是他饭没做够,不能怪我去得晚——如果他做饭做得足够,我最后去也能买到;他饭做得少,虽然我早去可以买到,但是总归有最后去的。
 
火车票一票难求,从局部看是怪黄牛,而从整体看是怪运力不够,因为黄牛没把火车票买去收藏,所以靠实名制一点也不能解决问题,黄牛倒成了运力不够的替罪羊。
 
一个家庭里,如果丈夫把粮食卖给妻子赚100块,妻子把衣服卖给丈夫赚200块,从个体上看两个人的收入都增加了,而从整个家庭来看,这个家庭的收入一点也没增加,只是财富发生了转移。
 
广东卖给内蒙古香蕉,赚了大钱,广东很高兴,而国家领导人就不应该高兴;如果他也高兴,就说明他没有全局的眼光,不配当这个领导。
 
企业减员增效,资本家的利润得以提高,对资本家是有利的,但是被裁减掉的工人,不能不吃不喝不消费,社会的负担没减轻一点。
 
一片森林自然生长,我们只看这片森林中的某一棵树,就能看到它从小逐渐长大,最后成参天大树。因此我们就会这样想:最终这片森林中的所有树木都会长得一样高。可是,如果我们放眼整片森林,就会看到,这片森林永远有大树和小树,不可能都长得一齐。同样,我们单看某个人,就可能看到他由穷变富,最后成为富豪,我们就会以为,这样发展下去,将来全体人就会一样富,最终共同富裕。可是,如果我们看人类社会的整体,我们就能看到,在私有制自由竞争的条件下,永远都有穷有富,不可能都一样富。
 
上面种种事例都说明,从个体或局部看问题,和从整体看问题,结果是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
 
那么研究经济学应该从整体看问题还是应该从局部或个体看问题呢?应该从整体看问题。不光研究经济学是这样,研究物理学、化学、兵法等都是这样。不能从整体上看问题,只从局部和个体看问题,研究的结果必然是可笑的,就如同六个瞎子摸象一样,有的说大象像柱子,有的说大象像蒲扇,说的似乎都对但是又都不对,互相矛盾但是又各有各的道理和证据。
 
二 国家和政府的区别
 
我们历来都把国家和政府混为一谈,以为国家就是政府,政府就是国家。但是从经济学上来看,国家和政府是不同的。国家就是一片疆域和这片疆域中的全体人,而政府是国家中的一个单位,是国家的一个个体。政府是一个纯消费单位,只消费不生产。
 
农民向政府缴一口袋粮食的实物税,政府的收入增加了一口袋粮食,可是国家的收入增加了吗?从国家的整体来看,财富没增加,农民减少了一口袋粮食,政府增加了一口袋粮食,财富一点没增加,也没减少,只是发生了国内的转移。因此,说税收增长了国家就富裕了的观点是错误的,只能说是政府富裕了。
 
 
三 什么是国富和民富?
 
国富就是国家内拥有充足的原材料,例如粮食、棉花、钢铁、石油、煤炭。
 
民富就是每个家庭都拥有充足的生活资料,如馒头、衣服、住房、家电、轿车。
 
四 国富和民富的关系
 
民富就是人民拥有充足的生活资料,如馒头、衣服、住房、家电、轿车,而这些生活资料是用什么制造的?就是用粮食、棉花、钢铁、石油、煤炭等制造的。所以,要制造出充足的生活资料供人民消费,就必须有充足的原材料。原材料不足,生活资料必然不足,人民必然贫困。
 
所以,国富是民富的前提条件。锅里有饭碗才能满。靠人民做生意赚钱来富国富民,这样的观点很不靠谱。这样的观点是从个体来看问题的。
 
国家的原材料多了,还能多生产武器使国家强大起来。
 
而人民一富了,必然消耗大量的原材料,国家就要贫穷。所以,民富必使国穷。碗满了,锅就空了。所以,国家要不断地生产往锅里加米。如果没米可加,那么人民的富裕生活就保不住。
 
五 经济学第一定律
 
物质财富的总量决定了人民的贫富。这就是经济学第一定律。这个定律虽然简单,但是它是经济学里最重要的定律。
 
假如全国有10个人,总共有5个馒头,那么平均每个人只能有半个,吃不饱,至多只能有少数人能吃饱。假如馒头增加到10个了,每个人平均能有1个了,就比原来好一些了,富裕一些了。
 
所以,要使人民富裕,必须增加物质财富的总量。而增加物质财富总量的唯一办法就是提高生产力。
 
当然,什么东西多到过量都不好,钢铁多了要生锈,粮食过多了要霉烂。所以当某原材料多到过量要限制生产。那么这个时候人民就可以休息一段时间了,这是好事。注意:这里的多到过量,指的是超过全体人民的正常生活需求量和正常储备量,不是指的超过市场需求量。超过了市场需求量,卖不出去,而大量的穷人买不起,这是虚超,是假富。医学上有假死,经济学上有假富。
 
六 国家的收入和支出
 
原材料的产量就是国家的收入。假如今年全国共生产粮食1000斤、钢铁10吨,那么这就是全国今年的总收入。全国人民今年就靠这些东西生活。
 
原材料的消耗量就是国家的支出。假如今年全国共消耗粮食800斤、钢铁8吨,那么这些就是今年全国的总支出。
 
如果原材料的产量逐年增加,那么国家的收入就逐年增加,国家就越来越富裕,人民也就会越来越富裕。
 
一个家庭里,丈夫卖100斤粮食给妻子收入100元,妻子卖两件衣服给丈夫收入200元,在这次买卖中,这个家庭的总收入是多少?是0。此时,100+200=0。买卖前,这个家庭的总财富是100斤粮食和两件衣服,买卖后总财富还是100斤粮食和两件衣服,所以个体在买卖中赚钱不能使这个家庭产生收入,不能增加家庭财富。所以,个体收入的总和不是国家收入,个体经商赚钱(在国内)不能使国家富裕。
 
一个商人把一车苹果运到广东,赚了1万元,向政府缴税1000元,请问这次贩卖过程中国家收入是多少?
 
答:一车苹果从山东运到广东,假设一个不坏,还是一车苹果,物质财富没增加,所以国家收入是0。但是,由于贩运过程中要消耗柴油,磨损公路和汽车,物质财富减少了,所以整个贩运过程中国家的收入是负数。也就是说,这个贩运过程中,只有国家的支出,没有国家的收入。只有原材料的生产才能使国家产生收入,原材料的消耗都属于国家的支出。这个贩运过程中,只有原材料的消耗,没有原材料的产出。
 
一个地方搞旅游,一年纯收入1亿元,缴税1千万,那么国家在这个地方上的年收入是多少?
 
答:旅游业是纯消费行业,没有原材料的产出,所以国家在这个地方的收入是0。又因为旅游业要开发建设,要消耗大量的原材料,而且旅游过程中游客坐车船要消耗汽油等,所以国家的收入是负数,国家会因此贫穷。仅仅是政府和那个地方发了财,富了起来。
 
一家房地产公司某年的收入是10亿,缴税1亿,那么国家的收入是多少?
 
答:房地产建造的住房是消费品,要消耗原材料,所以国家的收入是负值。它的投资,即它消耗的原材料就是国家的支出,它收入的越多国家就越穷。所以国家应该把该房地产的投资列为支出。
 
七 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关系
 
笼统地说,重工业是生产原材料和机器设备的,轻工业是生产生活资料的。重工业为轻工业提供原材料和机器设备,是发展轻工业的前提条件。
 
重工业越发达,原材料就越多,就为发展轻工业提供了条件。轻工业越发达,生活资料就越多,人民就越富裕。如果重工业不发达,轻工业就发展不起来,人民就缺这少那,生活就不富裕。所以,要富民,必须先发展重工业。
 
怎样发展重工业?就是要制造大量的采矿、冶炼设备等等。而要制造出来大量的采矿、冶炼设备等,必需大量的钢铁、石油、煤炭等。
 
怎样最快速地发展重工业?就是在最短时间内制造出来大量的采矿、冶炼设备等等。所以,要最快速地发展重工业,在刚开始发展重工业时,就要把重工业的绝大部分产品用在制造采矿、冶炼设备上,不能用在制造生活资料上,这就是重工业的“自产自吃”,是重工业自身的小循环。如果把大量的钢铁、石油、煤炭等原材料用在生产生活资料上,生产住房、家电、轿车等,那么用于生产采矿、冶炼等设备的原材料必然减少,重工业的发展就缓慢地多,人民也就会富得很慢。
 
等重工业发展起来后,原材料的产量很大了,再把大量原材料用于制造轻工业设备,并投在生活资料的生产上,这样轻工业就可以迅速地发展起来,人民就会很快富起来了。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