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环境经济学
2031 0
2015-06-13

       新一轮城市化需要破解城中村的更新改造难点。在城市生态地区城中村改造的问题相对棘手,如开发价值和生态保护的矛盾、村民自下而上的改造意愿与城市自上而下的生态利益的矛盾等。从目前的城中村改造来看,其改造思路和改造手段都存在缺陷。本文通过分析现有改造问题,提出在思路上应该考虑整体系统性;在方法上,应从生态系统、土地利用、合作模式等方面着手,综合解决难题。



       一、生态地区城中村的基本特征与改造必要性

       1基本特征

       总结一般城中村问题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建筑密度过高,绿色开敞空间缺乏、居住环境恶劣、交通混杂不畅:人口密度过高、外来低收入人群集聚、社会矛盾较多;产业类型以工业、仓储等为主。

       生态地区城中村在改造中除需解决以上问题外,还将面对改造权益受到生态的限制等难题。由于地处生态地区,城中村建设用地容易受到生态控制线、建筑高度、视觉廊道限制,从而影响到了城中村改造和发展诉求。

       2改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生态地区城中村的改造具有极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城中村高密度的人口、无序的建设、废弃物低水平的处理方式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其次,村集体的经济诉求与生态保护限制产生较大矛盾,一般情况下,ZF从公共利益角度出发,采取较为简单的控制方式,导致村庄发展在得不到法定许可下,采取非法方式进行开发,对生态地区侵蚀更加严重;第三,村物业类型主要是厂房和仓储,相对粗放低端,经济效益低,对环境影响也较大。从原有的改造思路和规划指引方法来看,这些问题均无法较好地得到解决。

2.jpg

       二、改造的根本目的:买椟还珠

       按照目前的测算方式,改造资金主要通过在改造范围内增加建设量融资来解决,容易导致土地承载压力加大。改造首先要考虑经济可行,一个财务无法平衡的城中村,在ZF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无法推动改造工作。但生态地区有较多的生态控制要求,城中村可能难以通过增加建筑量取得融资平衡,在此条件下,如果一定要推动城中村的改造,将导致改造陷入困境:城市生态效益发挥优先,还是改造的经济收益保障优先?


       1更新改造的社会投资方:挑肥捡瘦

       城中村改造主要以村为单位,采取了一村一策,鼓励社会资金进入。但是社会资金首先考虑的是自身的经济风险和收益问题,在选择开发对象时,通常选择获利空间较大、开发风险小的项目。那些改造难度较大获利小的村庄,难以引起社会资金兴趣,甚至连ZF都无力顾及,容易形成遗留难题。这种挑肥捡瘦的市场选择行为将给城市留下了众多的包袱。

       2、城中村生态控制:要求进一步限制更新改造

       在实际操作上建筑量、土地空间受到生态控制,难以满足改造需求。从目前的改造方法来看,基础数据(确权的建筑量或者村民户数)显得尤其重要。村的基础数据一般相差不大,在测算标准一致的情况下,计算结果也将差别不大。但是由于生态地区控制,不能完全按照这个方法落实建筑量。土地扩张空间也被生态控制线严格限制,“有指标,无用地”现象直接影响村利益的落地。

       3规划角度:不断挑战的权威

       从目前三旧改造规划审批来看,基本上都需要调整控制性详细规划,控规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不断地被挑战。容易导致改造管理的成本太高,极大地浪费行政资源。此外,控规调整还容易成为牟取经济利益的技术手段。

       究其根源,主要原因就是各自关注角度不同,所解决问题也不同,解决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必然有错位。目前能进入实际操作的城中村规划方案,考虑到现实问题的动态性和复杂性,通常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控规虽然也考虑到了城中村改造的要求,但一般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对城市的发展需求和整体利益考虑较多,在生态敏感地区更是如此。就目前而言,两者之间还缺乏一个比较有效的结合点。

       4解决对策

       英国公共管理学家杰弗里·维克斯强调决策的关键是“优化一平衡”:整体不平衡,个体难优化。而且如果个体优化带来整体不平衡,优化是没有意义和不能持续的。城市生态地区应该通过旧村改造使其融入城市总体发展,在保护与开发中寻求平衡。

“整体”规划强调“典型”,是组织内部空间的规划原则:“个体”规划强调“独特“,是衔接外部空间的规划原则[8]。从这个角度考虑,最佳途径就是区域统筹,整体考虑城的控制要求和村的发展诉求。从生态地区规划来说,首先是作为个体规划,需要考虑与其他城市功能空间的衔接,其次才是区内功能空间的组织。从城中村改造策划而言,一方面作为个体是与区内其他村的衔接,另一方面就需要整体组织村内部功能空间。

1.jpg

       三、以生态为前提,确定城中村改造的思路

       规划突出生态价值,确定生态保护源,基于生态特质评价建立生态分区,基于城市风向、水系廊道、动植物栖息地等要素评价建立生态廊道。在生态系统设计的基础上,对城中村进行分析判断,提出保留或者拆迁的改造思路。

       1基于土地优化的保障

       考虑到生态地区保留有大量农用地,需要发挥农用地的生态效益。因此,在土地优化方面,需要区域统筹考虑土地利用,对分散土地进行归宗处理和优化整理。同时还需利用三规合一机制进行充分衔接,完成土地的优化。

       2改变操作模式,合作开发

       为避免单打独斗,分配不均的开发弊端,ZF有必要通过协调统一开发主体,从更大层面建立相对公平均衡的改造模式,处理一揽子问题,解决单一地段承载受限困境。

       3、串联历史人文、生态环境形成复合文化生态系统

       城中村的形成与地域文化、生态环境是契合在一起的。多年传承的居住地选址是经得起推敲和考验的,具有趋利避害的天然特点,便于过去的农业管理,也节省土地资源。在村落的形成过程中有很多历史事件、历史遗迹以及宗祠庙宇等文化遗产。综合考虑历史文化遗产、生态环境等因素,在村落群体空间层面提升原有的村落文化,融入城市,形成极具地域色彩的城市文化空间。

       4产业更替,优势竞争,功能匹配

       生态地区单个城中村产业升级容易出现单一、雷同等现象。从城市角度考虑发展定位和需求,可与外部城市功能充分协调。这就要求最大程度地发挥生态地区的生态优势,进行产业升级,发展生态观光、休闲旅游经济、创意文化等新型业态,促进向现代服务业转型。

       城市更新是未来的大城市发展绕不开的发展道路。在生态地区城中村改造策划的问题上,单纯的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改造方法都难以解决一系列问题,只有从区域角度找到城市利益和村民发展权利的结合点,才能寻找到出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