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辩证法
(人本中道哲学)
曾飞
序言
中国社科院欧洲所刘立群研究员在《辩证法的局限与误区——破除对辩证法的迷信》一文中指出:辩证法学说因此从根本上说是错误的、没有什么科学意义的学说,无论怎样发展、改造也不可能成为科学的理论。虽然它已经发展和存在了两千多年,现在则到了完全解放思想、破除对于辩证法和辩证法学说的盲目迷信、彻底清算它并把它清除出科学殿堂的时候了,同时创造出完全正确的哲学理论即方法论去取代它,以大大推动科学的昌明和人类的进步。笔者支持这种主张。根据很明确:辩证法不但经不起亿万人民群众的实践检验,而且本身在理论上也难以自圆其说,成不了真正的科学理论。我们就应该本着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彻底清算,并把它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清除出去。以免一些居心叵测的官僚和卖国贼用它来念歪经,为他们的无耻勾当打掩护,而迷乱视听,扰乱社会安定和阻碍改革开放,阻碍中华民族的崛起。
而模式思维的执两用中等哲学方法才是符合实际的,有效的哲学方法。这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整体思维的法宝之一。我们应当继承并且进行研究、整理、发展而形成系统的方法论。以便它能够有效地替代辩证法而有效地指导我们的整体性思维和实际行动。有关的问题笔者在《二元哲学与三元哲学》、《有效的思维工具:逻辑思维和模式思维》、《笑谈模式思维》、《执两用中:中国式管理的哲学灵魂》、《执两用中浅说》、《易卦模式:执两用中的通用思维工具》、《老子哲学的现代解说》、《实事求是的哲学方法:一分为二还是执两用中?》、《摒弃辩证法,一切从实际出发》、《辩证法原本就是诡辩论》、《从唯物辩证法回归到人本辩证法》等文章中做了一些探讨。不当之处,以及不足之处敬请诸位指教。以便依靠集体的力量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有效的形象思维的方法论体系,使它能够有效取代不科学的辩证法。
辩证法不是马克思发明的,他仅仅是为了科学研究而吸收、改造了黑格尔的辩证法,而应付急用。“在马克思看来,只有一件事情是重要的,那就是发现他所研究的那些现象的规律。而且他认为重要的,不仅是在这些现象具有完成形式和处于一定时期内可见到的联系中的时候支配着它们的那个规律。在他看来,除此而外,最重要的是这些现象变化的规律,这些现象发展的规律,即它们由一种形式过渡到另一种形式,由一种联系秩序过渡到另一种联系秩序的规律。他一发现了这个规律,就详细地来考察这个规律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后果…… 所以马克思竭力去做的只是一件事:通过准确的科学研究来证明社会关系的一定秩序的必然性,同时尽可能完善地指出那些作为他的出发点和根据的事实。为了这个目的,只要证明现有秩序的必然性,同时证明这种秩序不可避免地要过渡到另一种秩序的必然性就完全够了,而不管人们相信或不相信,意识到或没有意识到这种过渡。”(马克思:《资本论》第一版序言》)马克思正是为了探索“实际”的“变化的规律”和“发展的规律”而开始应用辩证法这样的方法论的。马克思竭力去做的只是一件事:“通过准确的科学研究来证明社会关系的一定秩序的必然性”,而不是诡辩性的模棱两可的解释。
也就是说,如果摒弃辩证法的方法论,有能够替代黑格尔辩证法的“通过准确的科学研究来证明社会关系的一定秩序的必然性”的方法论吗?
回答是原本就有。
在科学界,除了形式逻辑,可以通过引进变量的方式,来研究变化与发展。现代又出现了系统论方法。在逻辑思维的基础上,部分地解决系统整体研究的方法问题。但局限性依然存在。整体论通俗地表述就是“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其含义是整体性不是部分诸属性的简单加和或集总,而是它们的整合效应。于是局限性就集中在这样一个问题上:如果分割必定会损害整体,我们是否还可以依据分割后的部分来认识整体?分析综合的理性方法无法保证有效。
因此,理性方法在整体论领域的作用是很有限的。科学界已经逐渐引入模式方法。如激光模式研究,DNA结构即核苷酸序列表达生物遗传信息的研究等等。用模式方法研究实际事物整体凸现的特性的方法已经悄然兴起。模式方法在研究实际事物的结构所凸现的特性方面就有逻辑方法所不具有的特长。可以补逻辑方法之不足。
从词源看,辩证法一词源于古希腊文dialego,意即谈话、论战。古代哲学家在辩论时把揭露、克服对方议论中的矛盾以取胜的方法叫辩证法。后来辩证法指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成为关于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哲学学说。辩证法把世界现象看做是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变化着的,把世界变化看作是自身所固有的各种矛盾发展的结果。辩证法的概念已经发生转化,指的不是当初的辩论术而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考虑到“辩证法”一词在全世界使用的广泛性,考虑到引入外来文化的必要性,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统用法,将摒弃黑格尔辩证法之后的新方法论,即人本中道哲学称为人本辩证法也无不可。这里所说的“辩证法”所传承的含义应该是关于普遍联系、变化和发展的哲学方法论,是整体思维的方法论,是模式思维规律的系统表述。
一句话,逻辑方法和模式方法并用的科学方法论,完全可以取代原本就无用的黑格尔辩证法。作为科学理论的马克思主义根本不需要诡辩论来作为拐杖。人们所需要的是“中道哲学”的方法论,是“人本辩证法”。
黑格尔辩证法的核心是“对立统一”,人本中道哲学的核心是“执两用中”
作为研究事物普遍联系、变化和发展意义上的所谓“辩证法”,也可以说是最早出现于中国。《易经》和《老子》比较集中的反映了这种辩证法…——中道哲学方法。
思维的理念,也就是“名”。通过“名”的遵循规则的演化,以保证名以映实、名者实之宾的特性,也就是用这规则来保持“思想与实际相符合”。 人本中道哲学的三个规则与黑格尔辩证法的三大规律比较如下表:
中道哲学的三大定律与黑格尔的三大规律比较表
中道哲学的三大定律 一.执两用中定律; 二.结构变化引起质变定律; 三.物极必反定律。 |
| 黑格尔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一.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 二.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 三.否定的否定的规律。 |
人们不难发觉,黑格尔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其实是中国中道哲学方法的翻版。不过是错误的翻版:把本属于形象思维的法则,硬套进理性思维的领域中去,结果彻底地坏了原本正确反映了逻辑思维规律性的形式逻辑,也糟蹋了原本正确反映形象思维规律性的中道哲学,走向了诡辩的不归路。但是,天才的黑格尔却精明地从相当复杂的中国《易经》和《老子》中概括出三大规律,这也该算是一个重要的学术贡献。这个贡献能启发人们如何把过于复杂,很难把握的《易》理简化,构成科学体系,以便于实际应用,更好地把握事物的整体特性,以指导人们的行动。
在这里,中道哲学的三大法则可以作为一种理论假说来推出。并不需要再搞出一整套极其复杂、高深莫测的论证来证明它的“合法地位”。这个假说来源于从“河图”、“洛书”、黄帝、尧舜、夏代的“连山”易、殷商的“归藏”易、周易、老聃、李耳、一直到孔子的一些列理论。至于它是不是与实际相符合,称得上是一种思维科学理论,就要由实践来检验,包括过去数千年的实践检验在内。
显然,中道哲学的核心是执两用中的方法,这个方法用两端来构造出各种用来表达“名”在思维中结构的模式:一种思维法式,也就是二进制数学0,1两种数字构成的一个序列。而结构的每一变化,就出现了反映不同质的不同事物的“法式”,序列结构的变化也就反映了“名”的变化及所映照的实际事物的变化。只要是事物的结构模式已经确定,人们就可以用模式属性的“手册”来查出这一类模式的基本属性和代表事例,包括它的变化与发展的特性;相反,知道事物的某些特性,也可以借助于这个“手册”反过来推测它可能有的结构模式。这部古老的抽象模式“手册”就是《易经》。但由于时代久远,其文字难懂,事例比较古老,人们不易看懂,这就需要在此基础上耗费精力来加以现代化,使它成为现代的、经过科学规范的实用“手册”。这是后话。
而黑格尔辩证法的核心是“对立统一”,则是大家所熟悉的原理。不再细说。
人本辩证法(中道哲学)三定律:执中律、质变律、返复律
下面我们集中说明中道哲学(人本辩证法)应该有的现代理论架构,更详细的理论系统则需要专门的篇章。叙述中,为了简明而要,就不再细述它的古代来源。
中道哲学描述一种现象,用“事物”表达,这是一种“名”(理念),它所反应的“实”(实际存在),则称为“实际事物”。“名”与“实”对举,不能混同。“名”只是“实”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或称为理念、概念(广义,除了用内涵或外延方式定义的概念,还有用格局方式定义的概念[注4])。人本辩证法似乎应该继续采用马克思的基本假设:“辩证法就归结为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这两个系列的规律在本质上是同一的”。但更合理的说法应该是假设“名”与“实”这两个系列的变化同构。或者说假设两个系列所含的信息具有同一性。所谓“外部世界”(“实”)运动的“一般规律”我们没有办法证实它是真实的。因而,这假设无法证明。人们至多只能由实践去检验以这个假设为前提,能否带来理论与实际相符合,能否指导人们达到预期目的的结果。
一.执中律:
执两用中定律——一种“中”的模式,表征为一种由事物的两端所组成的序列,并对应一类属性。
执两用中源于黄帝直至尧舜时代形成的“允执其中”的方法论。(《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而执两用中的明确叙述见诸孔子所说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礼记·中庸》),其方法是执其两端——阴与阳,或二进制的0与1;而用其中——阴、阳或二进制的0、1构成的一个序列。用这样的序列来表征一个事物的“名”:一种思维结构模式。
因为人的思维单元只有激发与不激发两种状态,用二进制表示就是0、1两态。由若干个思维单元激发或不激发的状态组成一个序列,老子称之为“法式”,这个法式表达一个思维模式,也就是事物的结构模式。
人类的形象思维用这种模式来表征事物的特征,也因而形象思维也称为模式思维。思维单元的0、1两态就称为两端,而形象思维就只能用两端0、1所构成的序列来表征,这种由两端组成的序列就称为“中”。
譬如,水的结构特征可以用静-动-静的结构来表示,也就是阴、阳、阴序列,或二进制数字[010]表征。太阳、男性的结构特征可以用阳、阳、阳序列,或二进制数字[111]表征。月亮、女性的结构特征可以用阴、阴、阴序列,或二进制数字[000]表征。
作为表征的系统,实用的有一维、二维、三维、复合四种模式系列:(注:方括弧前面的十进制数字是序数,方括弧内的是二进制数数字。)
一维模式系列:21=2(种);0[0]、1[1]。
二维模式系列:22=4(种);0[00]、1[01]、2[10]、3[11]。
三维模式系列:23=8(种);0[000]、1[001]、2[010]、3[011]、4[100]、5[101]、6[110]、7[111]。
复合模式系列:26=43=82=64(种);(复合模式序列可能有三种构成方式:两个三维模式序列排列而成,82=64;三个二维模式序列排列而成,43=64;六个一维模式序列排列而成,26=64)
00[000000] 01[000001] 02[000010] 03[000011] 04[000100] 05[000101] 06[000110] 07[000111]
08[001000] 09[001001] 10[001010] 11[001011] 12[001100] 13[001101] 14[001110] 15[001111]
16[010000] 17[010001] 18[010010] 19[010011] 20[010100] 21[010101] 22[010110] 23[010111]
24[011000] 25[011001] 26[011010] 27[011011] 28[011100] 29[011101] 30[011110] 31[011111]
32[100000] 33[100001] 34[100010] 35[100011] 36[100100] 37[100101] 38[100110] 39[100111]
40[101000] 41[101001] 42[101010] 43[101011] 44[101100] 45[101101] 46[101110] 47[101111]
48[110000] 49[110001] 50[110010] 51[110011] 52[110100] 53[110101] 54[110110] 55[110111]
56[111000] 57[111001] 58[111010] 59[111011] 60[111100] 61[111101] 62[111110] 63[111111]
系列中的每一个序列,成为复合模式,表示成如M36[100100]。其中M表示模式。模式序数36其实就是二进制数100100等值的十进位数。这个序数在以后的演化计算中很有用。用二进制和十进制互化的算法,可以从其中的一个计算出另一个数。[注3]
执两用中的基本原理为:一种“中”的模式对应一种属性。用中的含意就是,用一种思维的“中”的模式序列,可以表征一种事物的基本属性。简化则为:一种“中”的模式,表征为一种由事物的两端所组成的序列,并对应一类属性。
实例:基因的结构,就与六维序列形成一一对应。用六维序列可以完善地表征遗传密码的基本结构。每一种六维的“中”表征一种遗传密码,一种遗传密码对应一种密码的功能。对此,高凡先生说:“德国著名生物科学家施恩伯格最早指出,生物遗传密码与六十四卦(笔者注:即上述的六维序列)结构相似。据陈凯东在《周易志》中介绍,生物遗传的物质是核酸,核酸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两种。核酸是由四种不同的碱基的核甘酸组成。四种核甘酸三个一组构成一组遗传密码,这便有43=64种密码组合。核酸对应太极,两种核酸对应阴阳(笔者注:即二进制数0、1),四种核甘酸对应四象(笔者注:即上述二维序列),六十四种遗传密码对应六十四卦。请见《遗传密码与六十四卦对应表》。施恩伯格说:人类历史上一种最重要的发现是关于遗传密码的发现。至今已被认识的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具有一个特殊系统(它组合了生命形式),由64个密码(词)组成……。中国5000年的一个词生系统(易经)可宣称它在自然哲学方面的优先权。”(高凡:《易与遗传密码》)也就是说,可以用易模式的四象的模式来对照四种核苷酸。可以由六十四卦的模式来对照四种核苷酸每三种组合而成的六十四种遗传密码。对于探索遗传密码等事物的结构模式,《易》具有明显的通用思维工具的作用。而《易经》的六十四卦就是中国古代表达六维序列的方式。四种核甘酸三个一组构成一组遗传密码,就是六维系列的第二种构成方式:三个二维序列排列而成,43=64。而《易经》的六十四卦是第一种构成方式:两个三维序列排列而成,82=64。具体构成方式不同,但形成的系列完全相同。
二.质变律:
结构变化引起质变定律——改变序列结构,其对应的属性就随之变化。
一种“中”的结构序列对应一种属性。不同的“中”,结构序列不同,表征不同的另一种属性。结构序列一变化,也就产生了“质”变。
因此,改变了序列的结构,所表征的属性也随之改变。
结构的变化引起质的变化的原理就是:改变一种“中”的序列中的任何一个数,就变成另一种“中”,它所表征的属性,也就变化成这一种“中”所对应的属性。简化则为:改变序列结构,其对应的属性就随之变化。
实例:水的结构特征用静-动-静的结构来表征,也就是用序列[010]表征。改变第二位数字,1变为0,变成新序列[000],也就是静-静-静的结构,那它表征的就不再是“水”,而变成“冰”。“质”变化了,从水的流动性,变成了冰的凝固不动的另一类属性。
三.返复律:
物极必反定律——变化到了极端,就会产生返复的现象。
我们从三维结构序列来看变化:
三维结构序列模式总共只有八种:[000]、[001]、[010]、[011]、[100]、[101]、[110]、[111]。
其中的任何一种模式,比如[000],一个个变动将依次产生:[100]-[110]-[111],变化到了这里,已经到了极点,再变化下去,就依次产生:[110]-[100]-[000],产生了返回到变化起点的现象。
序列这种演化的特征,反映了事物演化的特征:事物从一种状态,依次变化到了极端,就会产生返回的现象。简化则为:变化到了极端,会产生返回的现象。
实例:冰[000]-水[010]-汽[111] 再演化下去,就会返回:汽[111]-水[010]-冰[000]。
从复合模式内部来看,比如[111111]可以表征一个事物,例如领导者的模式。从左到右的每一个数位,表征领导者初任领导,从底层到中层,中层到高层的不同时位,从不成熟到成熟,从威望低到威望高,一步步发展。发展到了第六位,威望就到了极端。于是衰败也就紧接而来,领导者的威望也就会日渐衰落,产生返复的现象。而新的领导者也会重复这个发展过程。
中道哲学的演化法则:变化法则、发展法则、联系法则
中道哲学反映事物变化与发展的规律,不需要用“亦此亦彼”的糊涂办法。
中道哲学反映事物变化与发展的规律有两种关于序列的演化:一是模变,二是位变。
一.变化法则。
——一个事物可以通过改变结构定向地演化成另一种事物。(模变)
模变是一个序列变动其中一个位的数字:0变为1;或1变为0。(也就是该位置的属性从阴、静、弱变为阳、动、强,或者相反)如M00[000000],变化其中的某一位数字,就变成另一模式,如M01[000001]。
模变反映了一个事物可以通过改变结构定向地变化成另一种事物。
也就是一个序列的结构,通过改变其中的一个位的数字,就可以演化成别的序列,结构变了,其属性也就跟着改变。这样就能通过结构变化,定向引起属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确定性的,不像老辩证法的既是……,又是……;既要……,又要……;既可能是……,又可能是……式的无用空话大话。人们可以据此预测变化,指导实践。
二.发展法则。
——一个事物从初始到灭亡,按阶段发展,发展到了极端,必然要返复到初始阶段的状态,重现发展的阶段特性,表现出发展的周期性。(位变)
位变反映了一个事物可以因为在序列中的时位的变化而改变发展的态势。譬如模式M63[111111],从左到右,有六个“位”。事物处在模式的哪一个时位,表达事物的发展阶段,初始阶段-中间阶段-高阶阶段。每一个发展阶段具有该阶段的发展特性。该阶段的发展特性可以从《周易》这样的抽象模式手册中的爻辞查出。(抽象模式手册需要现代化)事物处在第五位是发展的黄金时位,到了第六位是衰亡时位。成语“物极必反”、“否极泰来”是这个法则的简明描述。
譬如,青蛙卵-蝌蚪-青蛙。青蛙母体成长到了极点必定死亡。其下一代则呈现相似的发展周期。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