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网记者 汪苏)一份对接受“希望工程”资助的90后贫困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家庭贫困和接受资助的状态,并没有对他们的心理和认知带来太多的负面影响。这些在“希望工程”中受助的大学生,对于社会整体发展和自己的前景保持较高信心。多数人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拥有值得期待的前途,并帮助自己的家庭摆脱贫困。
而有73.7%的受资助大学生,期望在体制内的公务员体系、事业单位、国营企业就业。他们当中的大多数,都希望毕业之后能够留在大中城市;把大城市和中等城市,设为自己未来工作和生活预期地点的,占到了全体受调查学生的90.2%。
6月18日,北京大学公共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揭示了以上结论。这份报告是以2012年开始的一项有六万名学生受资助的“希望工程”为基础;调查者以2%的比例抽样,随机抽取了其中1200名受资助学生,开展电话问卷调查。这些学生来自本科二批以上学校,家庭月收入在1250元以下的,占88.3%。
调查显示,受资助学生的社会发展信心指数达到80.4分。构成社会发展信心指数的指标包括:当下满足、工作预期、个人前途、家庭改善、代际上升、公正报偿、社会公平、国家命运等八个维度。
其中,超过90%的受资助学生认为,通过他们的努力可以帮助家庭走出贫困。超过85%的受资助学生相信,自己的生活一定会比父母生活得更好。超过80%的受资助学生认为,“社会是比较公平”的。超过90%的人都相信,只有付出得足够多,就会有收获。
这些学生的心理状况也相对健康。调查发现,合计有超过90%的受资助学生愿意别人知晓自己接受资助的情况,或者对别人知道自己受助的情况表示无所谓。调查发现,“资助”这个概念本身,没有在他们心中形成负面的内化标签,亦未给他们的自尊和自信造成影响。
超过80%的受资助学生都很认同自己生活得很幸福,主观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指数较高。
社会对受助学生的支持程度,与受助学生的社会发展信心这两者间的高度关联。
一名接受该“希望工程”资助的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生高岳分享说,虽然自己来自贫困家庭,但家族里有六七位老师,给了她很多“正能量”的教诲。但她也坦言,现在社会上的“拼爹”风气盛行,网络上流传的一些段子,也可能给他们带来无形的伤害,“孩子的内心其实是非常脆弱的”。
不过,一些来自社会上的帮助则会让他们感觉受到关注,进而产生“通过努力可以改善命运”的信心。“可能看似是物质上特别小的帮助,但在精神上面,会给我们特别不一样的感受”,高岳说。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讲师王迪表示,这些受资助学子对社会发展的信心,在进入职场、进入社会生活之后,能不能转变为生活中、工作上的“真实信心”,会不会在向上流动的过程中,遭遇“事实上的天花板”,仍需要社会持续观察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