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6617 32
2015-06-23
中国制造业的短板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技术标准落后,尤其是制造工艺水平不高。一是国标仅仅是最低的要求,而不是高品质的代表。本来中国的国家标准就与发达国家的技术标准存在差距,而大多数大陆企业又以GB/T条款作为交货依据,这是不对的。大多数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还停留在以“国标”为基准的思路上,而真正能够参与或主导“国际标准”的企业少之又少。二是只有产品标准,没有先进可靠的工艺技术标准做保证,也就是说即使在装备制造行业,制造的工艺技术水平也是不高的。从整个产品的设计和制造流程来看,我们的标准化体系还是很不完善的。TQM(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早已告诉我们:产品质量不是靠检验就能保证的,一切要靠数据说话。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引进并大力推行的TQM(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至今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相比之下,日本从明治维新发端的经济起飞则基本上遵循了“求真务实”的发展道路。其从美国学来的TQM(全面质量管理)不仅为二战后恢复本国经济提供了科学管理的新平台,而且借鉴中国的文化精髓和中国计划经济时期的“三老四严”和“三结合”的经验(日本管理大师石川馨在上世纪70年代引进日本),为日本制造业带来了世界性的辉煌,彻底改变了世界对日本产品的看法,“日本制造”成为优质产品的代名词。日本制造业打的“质量翻身仗”的最宝贵的经验就是以举国之力,以整个行业为基点,从最基础的方面下功夫来彻底改变“日本制造”的落后状况。时至今日,日本引进并发展的,源自于美国“曼哈顿工程”的TQM(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仍然处于世界上最高的水平。
2、重设计,轻标准;重制造,轻管理;重产品,轻材料是中国制造业的另一个短板。我国制造业至今存在一个错误的认识,那就是以国标为基准而不是以本应高于国标的企业标准为依据。现行的国家标准中最高的标准也不过是一部分“参照国际标准(如ISO标准)”的国标,只有极少数企业能够自觉地使用国际标准来生产产品。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即使是我国的工程机械和铁路装备产业也没有形成从产品设计、原材料技术标准、制造工艺、可靠性研究、设备运行与管理等等全部环节形成一个完整的质量管控体系。现在国内流行的“质量认证体系”不仅是低水平的,而且流于形式,所以对于国内外的用户而言其公信力并不高。所以,政府必须要重视这个问题。没有公信力的“质量认证”其副作用更大——失去了“国家公信力”。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没有“国家公信力”的产品只能在国外的“地摊”上廉价销售,日用品是这样,工业技术装备也不例外。
3、基础材料,关键工艺技术重视不够。从国家科技进步奖的中奖科研项目来看,我国的基础材料和关键制造工艺的落后仍然是制约我国制造业的瓶颈之一。至今只有师昌绪先生的“刹车片”新材料可以算是拿得出手的“重大成果”。我国的“蛟龙号”深潜器虽然在设计理论上有重大突破,但受制于关键材料和元器件的限制,“国产化率”也还有待提高。我国的航空发动机的短板也主要表现在基础材料和制造工艺这两个方面。即使是最常用的45号钢,我们与日本和奥地利等国的同类产品之间也存在差距。例如,我国的工程机械行业中如果采用同类国产原料使用日本小松提供的生产工艺加工制造,经常会遇到产品质量达不到出口的技术要求。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引进的产品技术实际上更多的是引进成套制造技术,而不是设计图纸。尽管近年来我国的焊接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从东南亚一些国家从我国引进的舰船来看,整体的焊接技术与欧美和日本的船舶制造工艺仍然有差距。就最普通的日用品——剃须刀片而言,美国的吉列剃须刀片上世纪80年代初在上海浦东建厂至今,其产品质量国内厂家至今无人企及,其销售价格和市场销售份额也是国内最高的。如果说“吉列刀片垄断了中国市场”,这话绝不为过。到底是工艺问题还是材料问题或者管理问题制约着国产剃须刀片的质量,似乎也没人说得清楚。我们总说“消化吸收”,但我们的消化吸收的“禀赋”到底在哪里?
4、我国进口的电子元器件贸易总额明显大于我国的石油进口贸易总额,我国仪表仪器工业做关键的敏感器件和材料几乎都依赖进口。集成电路制造技术、传感器的膜片材料、航空碳纤维材料、储能电源所需石墨烯材料,高性能特种钢材等等对我国的制造业的发展和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方面我国的基础性研究还很薄弱。因此,国家科技战略中应加大投入才行,这是“牵一发动全身”的大事,不能再拖了。
5、忽视管理,不重视过程的质量控制。这是中国制造业自计划经济开始就使终存在的问题。“差不多就行”在相当一部分管理者(包括经济管理者)的思想中根深蒂固。这个问题在高铁建设初期,来华德国工程技术人员在与中方施工人员的沟通中颇感头痛:明明施工规范中,对轨道固定螺栓的扭矩有明文规定,并且有扭力扳手随时可见螺栓扭矩,可就是不习惯“照章办事”,末了还给德国人撂下一句话:“我给你扭紧了还不好吗?”中方施工人员就不想想为什么轨道螺栓下面为什么都有个弹簧垫圈。意识决定行动,这在中国人的工作中太普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说就是个”差不多“文化。
       所以整体上讲,还需要研究我国制造业本身的创新创优禀赋(林毅夫语),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考虑,我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可以肯定的是,中国不仅在日用品生产中,在核心装备制造中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制造强国”离我们还很远,大概我们的产品还会在国外的“地摊”上还要呆上一段时间。低价固然是一条路,但在WTO框架下,我们终将会遇到越来越多的麻烦。
    附:原文来源:  李克强谈“中国制造多为日用品”:核心应主打中国装备http://news.ifeng.com/a/20150622/44020608_0.shtml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5-6-23 12:58:25
中国在制造技术领域已经做得很好了。现在的重点是,管理领域。就是本文说的TQM.
中国对日常的管理很不重视。这就造成了质量的不稳定和成本的高升。
本人做过航空工业 某个零件厂的质量控制系统。 做之前,厂方很有自信,认为完全能实现6 sigma的标准。
系统上线后,发现只做到4个sigma。 后面改进了质量检测流程后,能够达到5个sigma 以上。 (我个人认为现有情况下, 实现6sigma的成本高于收益,能达到5.5个sigma 就很好了。)同志们,这是航空工业啊。质量要求已经很高了。当然航空品价格高,10%的不合格率,也能保证很好的利润率。但是如果把不合格率降到1%, 利润率显然更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6-23 17:26:02
jameschin007 发表于 2015-6-23 12:58
中国在制造技术领域已经做得很好了。现在的重点是,管理领域。就是本文说的TQM.
中国对日常的管理很不重视 ...
中国的制造业从细节上看问题还是不少的,一个是工序管理(工序质量控制)不到位,尤其缺乏“下道工序就是上道工序的用户”意识。二是产品设计中的可靠性(冗余度或鲁棒性)关注不够,更缺乏必要的技术验证。三是就先生所说的“6σ原理”而言,我们当然不能不加选择的一概强调“6σ”原则,要根据不同的技术要求和可靠性要求并结合整机的性价比综合考虑。但是像96式坦克在俄罗斯的对抗赛中临阵掉链,那就是致命的缺陷,战场中这就意味着死亡。导弹的一次发射成功率和雷达的平均无故障率这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战场的胜负,你如果达不到“6σ”的质量控制水平,你就不具备遂行作战的能力。对于装备工业,产品的技术指标的稳定性以及平均寿命和抗过载能力都是考量一个企业甚至一个行业整体制造水平的重要标志。单件产品你可能做的不错,但是连续生产的批量产品质量水平那就看你的质量保证体系是否有效了。实际上民用产品你能做到“5σ”也算不错了,关键是不同的技术指标你的质量控制水平如何选择,这就是所谓“关键因素”的取舍问题。所以林毅夫认为企业创新发展要具备自己的“禀赋(即自己的经验,信息沟通,内部组织和协调能力等等)”,单靠技术引进是不行的。我们在一五期间完成的156个前苏联援助项目之所以比较顺利,不能否定各个苏联专家组将自己的这种“禀赋”传承给我们了。这也是中国人第一次知道现代工业体系和生产组织活动是怎样一回事。不客气的说,我们在这方面的管理至今还是粗放式的。这是中国制造业的一大短板。甲午海战的失败就证实了,即使你有钱买来洋枪洋炮,你不具备现代海战的基本素养或者说“禀赋”,战败也是必然的。瑞士钟表的精致、德国机械的“皮实”、日本企业员工的“敬业”都体现着一种民族的“追求”精神。经济学研究的问题本源是人,中国虽然不乏“大国工匠”,但整个民族中弥漫的“差不多”情节不管怎么说都不利于“制造强国”的诞生。没有自我修行的禀赋,何来大国工匠的功夫?近来国内兴起的“创客”倒是有些“制造大国”的端倪出现。在这些方面,我国的相关经济学研究还是较少的。这也就是我此前说过的“我们的理论从哪里来”的疑问之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6-23 21:05:13
    这是一个不容易说清楚的事情。
    虽然理论上头头是道。但现实远不是如此,解决起来非常遥远。

    这是一个老问题,却又是无法解决的老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6-23 21:31:11
好高误远 发表于 2015-6-23 21:05
这是一个不容易说清楚的事情。
    虽然理论上头头是道。但现实远不是如此,解决起来非常遥远。
看到问题是一方面,能否解决问题是另一方面。这也就是中国是否具备能成为制造强国的“禀赋”问题,或者说看中国自己未来的“修行”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6-24 07:38:48
ldjdkj 发表于 2015-6-23 17:26
中国的制造业从细节上看问题还是不少的,一个是工序管理(工序质量控制)不到位,尤其缺乏“下道工序就是 ...
昨天还和一个朋友兼客户讨论。他说他们做工时管理,工序管理。每个工位不想让别人知道他这个工序,应该干多少时间。 于是大家都喊工时少,干不完。但是又不统计出准确的时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