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10555 66
2015-06-29

博士印象流变考_谈谈你对博士的印象


最近看到一篇博客文章,博士印象流变考,看完恍然大悟,原来博士印象流变还有这么个过程啊,于是非常激动的分享给大家了。楼主希望大家来谈谈对博士的印象!回帖回馈论坛币哦!

现代汉语中“博士”指的是学位的最高一级,对应于西方的Doctor。虽然赋予了新的内涵,但“博士”这个词却不是舶来品。早在先秦六国时期就出现了“博士”,彼时是学官的名称,即教授学问的官职。秦朝一统六国之后,沿用传统,在诸子、诗赋、术数、方伎等皆立博士。汉武帝时更设置了五经博士,专门教授儒家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汉朝大儒董仲舒便是博士,主要教《春秋》。彼时的博士是官学的教授者,有较高地位。除了教学外,他们还或出使,或议政,参与国家大事。后来历代皆设有博士一职,直到清朝。

现代意义上的“博士”始于清末的留学潮,那时一批有理想的年轻人怀着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想法出国留学,这才使中国人第一次接触到了西方的“博士”。据考证,中国最早的留学博士是黄宽,他于1850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医科学习,并于1857年获得了博士学位。清末民初,出国留学的人很多,近现代史上的著名人物大多有留学经历,然而能最终获得博士学位的还是少数。其中,有民国三博士之称的胡适、顾维钧、张竞生就是个中翘楚。那时的留洋博士回国后一般都在各自的领域卓有建树,影响一方。胡适胡大博士自不用说,新文化运动的主力干将、北大校长,风光无限。顾维钧被称为民国第一外交家,在外交事务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张竞生则是中国第一性学家,开一时风气之先。此外,较有名的还有法学博士伍廷芳、农学博士唐有恒等。民国博士清一色都是留洋背景,在当时社会可谓人中龙凤,是精英中的精英。

整个民国时期,虽然早在1915年中华民国临时ZF就颁布了《特别教育纲要》,规定授予的学位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种,并建立了学位的评定授予机关;国民党ZF也于1935年公布《学位授予法》,规定了学位分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并在1940年又通了《博士学位评定会组织法》和《博士学位考试细则》,但一直没有授予过博士学位。新中国成立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建立学位制度,直到1981年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我国才开始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并于次年授予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生马中骐理学博士学位,马也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博士。马中骐获得博士学位后,留在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工作。1990年获得“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与马中骐同批毕业的另外17名博士也均在高校及科研机构任职,为新中国的科研及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可谓博士的黄金20年,那时博士生数量少,民众的认可度高,大学生都被称为天之骄子,可想而知博士在普通人的眼中该是怎样的形象。博士毕业后工作也很好找,往往成为单位的学术骨干,极受重视。

博士的光辉形象随着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慢慢暗淡下来。1999年教育部出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文件提出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适龄青年的15%。当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160万人,比1998年增加了52万人,增幅高达48%。此后高校招生人数逐年增长,到2011年,考生933万,录取675万人,录取比例达到了72%。随之而来的是博士数量的水涨船高,1999年毕业博士10320人,2003年18806人,2007年41464,到了2010年毕业博士人数达到了48987人,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博士学位授予国。

扩招的一个后果就是学位含金量降低,大学生早已不是天之骄子而成了万众屌丝,博士生的境况也每况愈下,从精英变成穷酸、书呆子的代名词,女博成为女人、男人之外的第三类人群,男博士变成猥琐怪蜀黍。博士毕业出来,将近而立的年龄,拿着两三千块的工资,面对上万一平米的高房价,难怪会有人说读博是赌博,“知识改变命运”了,于是读博就是个需要勇气的选择了。

的确,我们承认现在的博士质量与原来无法相提并论,读博以后收入也低于经商或者从政,但是这个社会如果仅以金钱多少来衡量读博幸福与否恐怕正是反映了我们当前的一个时代弊病:急功近利、金钱至上。叔本华把人生的幸福归结为三项内容:

1)人的自身,即在最广泛意义上属于人的个性的东西。它包括人的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品格、精神智力及其潜在发展。

2)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亦即财产和其他占有物。

3)人向其他人所显示的样子,即人在他人眼中所呈现的样子,或者人们对他的看法。他人的看法又可分为名誉、地位和名声。

这三者中,又以第一项内容对个体的幸福最为重要,这些是属于人的主体的美好素质,概括来讲也就是健康的身体加上健康的心灵。因为这些特征是他内在拥有的,是他的个性与价值,因此无论腰缠万贯还是不值一文都不会失去的,无需求诸他人的,而后两者却要依靠他人,因而也最容易被外界剥夺。亚里士多德说过:我们能够依靠的只是我们的本性,而不是金钱。伊壁鸠鲁的第一个门徒也说“我们幸福的原因存在于我们自身之内,而不是自身之外”

由此看来,身心健康及智力的发展作为人生幸福的首要关键应该是没什么疑问了。如果从这样的标准去看的话,读博(特别是文科)应该是一条通往幸福的途径。理由如下:

1)读博有充足的可支配时间用于体育锻炼。上班族朝九晚五,晚上可能还要加班,能够坚持锻炼的少之又少,白领普遍存在亚健康状态。相反,读博虽然有课业、论文压力,但均由个人支配,且无加班之虞,却有寒暑假之乐,只要愿意,有大把时间强身健体。

2)读博可以发展智力及知识水平。博士作为最高一级学位,本来就意味着博学、深思,真正要读博的人都是爱智慧的,他们以追求智慧为乐,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同时大学里有很多文化活动,诸如话剧、音乐会、表演、讲座等可陶冶情操。

3)读博可以提升气质。古语云,腹有诗书气自华,饱览诗书可以提高人的修养和气质,让人温文尔雅、不急不躁。

4)读博有利于将来的潜在发展。从功利角度讲,具有博士学位对于将来升职、评职称均大有裨益;从个人自身发展讲,读博期间的学术训练有助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不至于成为愚民。

至于世人所诟病的博士收入低、找对象困难等难题都不是读博士本身带来的,收入低和国家政策有关,国外的博士收入就很可观,找对象难跟个人因素有关,找不到对象的不读博也找不到,找得到的干什么都找得到。

这篇文章的目的不在于宣扬读博有多么好,只是想说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也算是给还在犹豫是否要读博的文科孩子们一个鼓励吧。

真正的财富只能是灵魂的内在财富,其他别的东西带来烦恼多于好处。——卢奇安

转载自:放路的博客 作者:放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5-6-29 09:28:26
男博士很刻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6-29 09:29:05
女博士很恐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6-29 09:29:47
博士生确实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6-29 09:31:36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6-29 09:32:20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