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实现了长达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人类发展指数不断提升,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成就最为突出的代表。研究表明,中国经济的发展更接近于“特惠模式”,而不是“GDP锦标赛模式”。如果要促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须从“特惠模式”逐渐过渡到“普惠模式”。
特惠模式是把双刃剑
现在中国普惠的营商环境还不是很完善,所以更多地方是特惠的营商环境,我们在研究中称之为特惠模式。特惠模式,是指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只会选择性帮助那些能给它带来最大收益的企业。
特惠模式有以下几个元素:第一,有很多可选的企业,不同企业的盈利潜力并不一样。第二,如果没有政府的帮助和保护,企业的盈利潜力不一定能实现。第三,地方政府能提供的资源是有限的,它不可能帮助所有的企业,只能帮助某一些被选定的企业。第四,地方政府帮助企业的激励,来自于从企业中获得收益,包括政府官员的成就感、税收、GDP考核等多方面。
与特惠模式相对的是普惠模式,也就是企业可以享受同等的保护和扶持,没有差别。理论上普惠模式是非常完善的制度,所有企业的产权获得平等且强有力的保护,在获得要素时有平等易得的机会,在与政府和企业打交道时得到平等友善的对待。但是,在普惠模式不够完善时,企业在经营中将遇到很多困难。此时如果没有特惠,企业的一些盈利潜力就难以实现。
特惠的制度也存在两个问题。
第一,特惠制度会对企业的准入造成障碍。如果地方政府花力气帮助了一家企业,现在有另一家企业与其竞争,地方政府可能会倾向此前帮助过的企业,新企业就难以获得帮帮助,这是不公平的。
不过,特惠模式带来的准入障碍,在中国地方竞争的环境下能得到解决,因为一家企业如果在本地得不到帮助,就会去另一个地方试一试,因为不同地区的经济实际上有竞争。
第二,特惠模式可能带来地方保护。这方面,汽车工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很多企业在其他地方的市场份额,都没有本地的有优势。
第三,特惠模式下,消费者的利益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地方政府往往会更倾向于企业。
特惠模式和GDP锦标赛模式有相似之处,但是有本质的差别。
首先,GDP锦标赛模式对改善普惠制度更有利。在GDP锦标赛模式下,地方政府有激励促进当地的GDP,而不会在乎GDP由哪些企业来创造,这让地方政府有改善普惠制度的积极性。而在特惠模式下,地方政府不一定有动力来改善普惠制度,因为有了好的普惠制度,企业不靠政府就可以良好生存,对政府的依赖性会降低。
第二个差别是,在GDP锦标赛模式下,地方政府应该公平对待所有企业,只要能增加GDP政府都支持。而在特惠模式之下,地方政府是有选择的来支持一些特惠对象,而被选择的特惠对象是有限的。
第三个差别是,GDP锦标赛模式下,激励来自于自上而下的GDP考核,一个地方发展的快就会得到鼓励,领导也会得到提拔。而特惠模式下,动力不一定是来自自上而下的考核,而来自地方政府帮助一些企业时所得到的收益。
模式过渡
理论上,GDP锦标赛模式下地方政府应该会公平对待所有企业。我们曾经做过一个研究,看企业获得银行贷款会受什么因素影响。除了平时贷款考虑的企业规模、信用等级、抵押物以外,数据分析发现还有以下几个因素,譬如企业的所有者是人大代表,这家企业往往更容易获得贷款;如果企业参与了慈善活动,它也更容易获得贷款,等等。
所以,我们得出一个结论,不同企业获得贷款难易程度不仅仅是市场因素,还有一些其它的因素,这样的发现是与我们说的特惠模式是吻合的,但是和GDP锦标赛的模式是不吻合的。
这个问题要分几方面来讲。首先,特惠模式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不同企业获得资源的机会不同。因为资源有限,当一家企业获得资源更容易了,必然使其他家企业获得资源的难度加大了。不同企业获得资源的机会不同,可能会降低资源配置的效率。如果特惠对象并不是效率较高的企业,那么资源配置效率的负面影响就更大。
上述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可能变得越来越严重。地方政府选择高效的特惠对象越来越难。20年前,我们很清楚自己要做什么,只要看看发达国家的经验就可以了。但是随着经济发展,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获得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也越来越难,很难再去复制别人的成功经验。所以随着经济发展,地方政府很难事先预测哪一家企业效率高,哪一家企业的潜力大。
其次,特惠模式下的产权保护,一定程度上来自于某些官员,而不是完全来自于制度,所以对产权的保护是不完善的。随着经济的发展,有些生产模式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这时产权保护就变得更加重要,产权保护不完善多带来的问题会越来越大。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是知识产权的保护。地方性的特惠模式不能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而知识产权的保护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重要。
我们要保持经济持续发展就需要实现从特惠模式到普惠模式的过渡。现在政策制定者在这方面是很清楚的。
2014年11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的通知》,此前很多特惠模式下能做的事情都不能做了。这个通知显示,决策层意识到特惠模式有很多问题,正在想办法堵住特惠的漏洞。然而,如果普惠制度不能及时完善而又堵住了特惠,就会形成制度的空档,对于经济发展是很不利的。这也许是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的过程出现一些反复的原因。
实际上,政策制定者也希望推出更多政策,实现向普惠模式的过渡。譬如,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议提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如果真能做到,这就是向普惠模式更进一步。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是实现依法治国,这正是十八届四中全会的主题。
作者: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 白重恩 来源: 《财经国家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