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性价值虽然已经使动物和早期人类具备了改造环境的能力,但是,随着人类的不断进化,人类社会开始形成一定程度的社会分工与社会合作关系,而且这种社会分工与合作关系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展,从而构成一个更为复杂多样的、更为动态多变的环境条件——人文环境,这就在客观上要求人类必须具备应对和改造复杂多样的、动态多变的人文环境的能力,社会价值就是基于这个客观目的而发展起来的高层次价值形式。
一、社会性消费价值的起源
人文环境是人类一种特殊的生存环境,它严重地影响人类的价值转化过程,严重地影响着人类的价值转化效率。人类在利用社会性生产资料之前,基本上不存在人文环境,也就不存在社会性风险。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不断地开发利用越来越多的社会性生产资料,即形成越来越多的社会关系(如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类文化关系),必然会出现两种趋势:一方面,人类的人文环境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人们将无法适应这个复杂社会的现实状态,从而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来自个人对于社会的适应性风险;另一方面,人类机体器官及心理功能也日益复杂化,社会将会不能适应个人自身的现实状态,从而面临越来越大的来自社会对于个人的适应性风险。这两种趋势形成了人们对于降低社会适应性风险和个人适应性风险越来越迫切的客观要求,社会性消费价值就是人类用以降低社会适应性风险和个人适应性风险的价值形式,因此它也称“人尊与自尊类价值”。人尊与自尊类价值可以分解为人尊类价值与自尊类价值两种具体形式,其中,人尊类价值反映了社会对于个人的认可程度和适应程度,自尊类价值反映了个人对于社会的认可程度和适应程度。
由于社会性生产价值的出现,人类的价值转化方式演变成“生物化学能——生理潜能——劳动潜能——劳动价值——使用价值”。人类利用社会性生产资料的过程就是劳动价值经过放大以后转化为产品价值的过程,然而,这一过程得以顺利实现的前提条件是:劳动潜能必须能够顺利地转化为劳动价值。不难理解,人一旦出现工作失业、劳动付出无人认可,劳动产品无法销售、社会形象受损、社会地位下降等现象,人类的劳动潜能就不是顺利地转化为劳动价值,那么劳动价值转化为产品价值的的前提条件就不存在了。人如果通过消费一定数量的物质资料,有效地改善个人与社会的相互适应度,就可以有效地提高人的人尊水平或自尊水平,就会有效提高劳动潜能转化为劳动价值的概率,从而为劳动潜能顺利地转化为劳动价值创造条件,那么,这些物质资料就是社会性消费资料,这些物质资料所产生的价值就是社会性消费价值。
总之,伴随着社会性生产价值的形成,人类逐渐形成了对于人尊与自尊类价值的客观要求。其中,人尊类价值的客观目的侧重于引导和改善社会的基本特性,以提高社会相对于个人的适应性;自尊类价值的客观目的侧重于引导和改善个人的特性,以提高个人相对于社会的适应性。
二、社会性失效率
由于社会分工的不断扩展,社会性生产过程(即劳动价值转化为产品价值能的过程)能否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就是劳动潜能能否顺利转化为劳动价值,这个前提条件取决于社会适应性风险因素和个人适应性风险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也就是说,劳动潜能在转化为劳动价值的过程中总会因为各种社会适应性风险因素与个人适应性风险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而出现或多或少的失效概率。
任何个体性生产过程总会因为个人与社会相互适应度和相互认同度的影响和制约而存在或多或少的失效概率。
社会性失效率:在劳动潜能转化为劳动价值过程中,由于会受到个人与社会相互适应度和相互认同度的影响和制约,个人将会出现不同程度上的工作失业、劳动付出无人认可、劳动产品无法销售、社会形象受损、社会地位下降等现象,从而使其劳动潜能出现了或多或少的失效率,称之为社会性失效率(或者社会生命失效率),用λ3来表示。
社会性失效率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由社会因素的影响所产生的个人相对于社会的失效率,即人尊失效率;二是,由个人因素的影响所产生的社会相对于个人的失效率,即自尊失效率。
三、人尊与自尊类价值的本质
个人与社会的相互适应度与相互认同度,如果相互适应度与相互认同度很低,那么,这个人在进行社会合作与社会交换时,其价值转化效率就会很低,其劳动价值就会出现很高的失效率。为此,个人就必须一方面不断提高自己对于社会的适应度与认同度,即提高自己对于这个社会的归属感、认同感与自尊感;另一方面必须提高这个社会对于自己的适应度与度同度,即得到这个社会更多的尊重感。劳动价值的形成来自于物质资料和人文环境因素,人类能够通过消费这些物质资料和人文环境因素,并借助于这些外部物质和环境因素的心理功能与体内的劳动潜能相互配合,使人类提高了个人与社会的相互适应度与相互认同度,并具备了能够主动地应对人文外部环境条件各种变化的能力,从而不断减少工作失业、劳动付出无人认可、劳动产品无法销售、社会形象受损、社会地位下降等现象的出现。
人类在利用社会性生产资料之前,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机体内部器官的复杂性都较低,动物所面临的外部安全风险和内部健康风险并不大。然而,随着人类不断地开发利用越来越多的社会性生产资料(如经济、政治与类文化的发展),必然会出现两种趋势:一方面,人类的人文社会环境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人类将面临着越来越大的个人对于社会的适应性风险;另一方面,人类机体的心理功能和精神功能也日益复杂化,人类将面临越来越大的社会对于个人的适应性风险。这两种趋势形成了人类对于降低社会性失效率越来越迫切的客观要求,社会性消费价值就是人类用以降低其个人与社会的相互适应性风险的价值形式,因此它也称“人尊与自尊类价值”。人尊与自尊类价值可以分解为人尊类价值与自尊类价值两种具体形式,其中,人尊类价值反映了社会对于个人的适应程度,主要用以降低社会相对于个人的失效率;自尊类价值反映了个人对于社会的适应程度,主要用以降低个人相对于社会的失效率。
人尊与自尊类价值:用以提高个人与社会的相互适应程度、降低社会性失效率的一切价值,称之为人尊与自尊类价值。
社会性失效率主要受社会环境因素和个人素质因素两个方面的影响,因此根据影响的方式,人尊与自尊类价值可分为人尊性价值和自尊性价值两大类。
1、人尊性价值。用以降低社会环境因素所产生的社会生命失效率的物质资料,就是人尊性价值。如社会地位、社会资格、社会角色、社会权力、荣誉称号等。
2、自尊性价值。用以降低人类自身素质所产生的社会生命失效率的物质资料,就是自尊性价值。如归属性价值、亲缘性价值等。
在落后的社会里,个人展现自己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的方式主要是服饰和住房。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社会生产的专业性、类技术性越来越强,人与社会的相互选择越来越强烈,优胜劣汰的竞争趋势越来越激烈,竞争的多样性、动态性和复杂化越来越高,个人就会越来越需要积极地、主动地、灵活地、明确地、充分地、全方位地向社会和他人展现自己的学识、品德、身份、仪表、地位、特长和个性,以便充分地得到社会和他人的理解、支持、合作,用以展现人尊与自尊价值的方式越来越新颖性和先进性,如高档服饰、品牌车辆、住房装修、网络形象等。
四、社会性对偶价值
人类区别于低等动物的另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能够建立各种形式社会关系(如经济关系、政治关系与类文化关系),也就是人类能够开发和利用各种社会性生产价值。然而,在开发和利用各种社会性生产价值的同时,人类具备了一种与之相对应的价值需求,即人类为了能够顺利地开发和利用各种社会性生产价值,必须消费一定的社会性消费价值(或人尊与自尊类价值),使人类能够具备基础的心理条件:能够积极主动地应对复杂性的人文环境条件,并最大限度地降低社会适应性风险和个人适应性风险(即降低社会性失效率)。这就是说,社会性生产价值与社会性消费价值是一对偶合的价值形式,前者为了开发和利用各种社会性生产资料,后者是为前者创造基础条件。
社会性对偶价值:社会性消费价值(或人尊与自尊类价值)与社会性生产价值,统称为社会性对偶价值。
社会性生产价值与社会性消费价值之间的关系:社会性消费价值的客观目的在于积累劳动价值,社会性生产价值的客观目的在于替代、加强和扩展劳动价值,因此社会性生产价值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性消费价值;社会性消费价值为社会性生产价值提供必要的心理基础,社会性生产价值又为社会性消费价值提供发展的主导方向,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五、人尊与自尊类价值对于价值转化的作用
人类一旦开始利用这些社会性消费价值,其价值转化过程就发生了变化:人类如果没有借助于这些个体性生产价值,那么他就直接从外界获取产品价值,从而将生理潜能直接转化为使用价值(或产品价值);人类如果借助于这些个体性生产价值,就能够使自己的个体性劳动能力得到延伸、加强和扩展,那么,他的生理潜能就不再是直接转化为使用价值(或产品价值),而是以“劳动潜能”作为另一种过渡价值形式,蕴含于劳动者的机体内,通过个体性生产资料的放大效应进行放大以后,再转化为使用价值(或产品价值)。
能不能实现社会分工与社会合作,是人类远离动物的重大飞跃,也是第四种过渡性价值——劳动价值出现的根本性标志。劳动价值作为第四种过渡性价值,又继续推动着消费过程的分离与生产过程的分离,消费过程分解为代谢性消费过程、生理性消费过程、个体性消费过程和社会性消费过程四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生产过程也分为代谢性生产过程、生理性生产过程、个体性生产过程和社会性生产过程四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其中,代谢性生产过程就是生物化学能转化为生理潜能的过程,生理性生产过程就是生理潜能转化为劳动潜能的过程,个体性生产过程就是劳动潜能转化为劳动价值的过程,社会性生产过程就是劳动价值转化为产品价值的过程;代谢性消费过程就是食物类价值转化为生物化学能的过程,生理性消费过程就是温饱类价值转化为生理潜能的过程,个体性消费过程就是安全与健康类价值转化为劳动潜能的过程,社会性消费过程就是人尊与自尊类价值转化为劳动价值的过程。人尊与自尊类价值的运行过程(即现代人类的生命过程)如下图所示:
六、劳动价值的基本来源
在劳动潜能转化为劳动价值的过程中,由于会受到各种社会适应风险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人们将会出现不同程度上的出现工作失业、劳动付出无人认可,劳动产品无法销售、社会形象受损、社会地位下降等现象,从而使其劳动潜能出现了或多或少的失效率。人类为了消除或降低这种劳动潜能的失效率,就需要在消费食物类价值、温饱类价值、安全与健康类价值的基础上,另外消费更多种类和更多数量的人尊与自尊类价值。由于人通过消费一定数量的社会性物质资料(即人尊与自尊类价值),可以有效地提高人与社会的相互适应性水平,就会有效提高劳动潜能转化为劳动价值的概率,这在客观上等效于增加了劳动价值的数量,因此人尊与自尊类价值成为劳动价值的重要来源之一。
根据以上分析,劳动价值有两个基本来源:
1、四种消费性价值。即食物类价值、温饱类价值、安全与健康类价值、人尊与自尊类价值,其中,食物类价值经过生物化学能、生理潜能、劳动潜能以后再转化为劳动价值,温饱类价值经过生理潜能、劳动潜能以后再转化为劳动价值;安全与健康类经过劳动潜能以后再转化为劳动价值;人尊与自尊类价值可直接转化为劳动价值;
2、一种生产性价值。即个体性生产价值,它对于劳动潜能产生放大效应以后,再转化为劳动价值。
信息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正信息使系统产生价值的增长,负信息使系统产生价值的降低。显然,如果没有信息的注入或流失,人类机体的价值循环转化系统就不会有价值的增长或减少,那么,劳动价值就等于四种消费性价值与两种生产性价值的总和。
人类的一切价值转化过程可分为三类:消费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过程,其中,消费过程就是各种消费价值转化为过渡性价值的过程,劳动过程就是人的各种过渡性转化为另一过渡性价值(或产品价值)的过程,生产过程就是各种生产性价值转化为过渡性价值的过程。人的素质可分为消费素质、劳动素质与生产素质三种,基本消费素质是指人在各种消费性价值转化为过渡性价值的过程中既没有正信息、也没有负信息的消费素质;基本劳动素质是指人在某种过渡性转化为另一过渡性价值(或产品价值)的过程中,既没有正信息、也没有负信息的劳动素质;基本生产素质是指人在各种生产性价值转化为过渡性价值的过程中,既没有正信息、也没有负信息的生产素质。显然,拥有基本消费素质、基本劳动素质与基本生产素质的人,其劳动价值就等于他所注入的四种消费性价值与一种生产性价值的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