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1229 0
2015-07-07

温饱类价值虽然已经使动物具备了基本的适应复杂环境的能力。但是,随着动物的不断进化,动物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广泛,活动的内容越来越增多,生理器官的生理功能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生理系统越来越趋于庞大和复杂,动物在生存过程中开始尝试着充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用以改造环境,以更好地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个体性生产价值就是基于这个客观目的而发展起来的生产性价值形式。

一、个体性生产价值的起源

低等动物通常只能利用现成的自然界物质,而不能对这些自然物质进行加工和修理,只能通过强化身体的某些功能如利爪功能、耐寒功能、撕咬功能、嗅觉功能、听觉功能、奔跑功能、变色功能、变形功能、飞行功能等方式来适应环境和获取食物。

较高等的动物经过漫长的进化,逐渐发现了某些自然界物质(如石头、树枝等)经过简单的加工或修理以后,可以用来有效地延伸、加强和扩展自己的劳动器官,使劳动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从而可以获取更多的产品价值。这些经过加工或修理的自然界物质就是个体性生产资料或自然性生产资料,它具有一种特殊的、较高层次的生产性价值,将会使人类个体的劳动能力得到放大,称之为个体性生产价值。

二、个体性生产价值的进化

个体性生产价值最早就是自然物质及其简单的加工形式工,如树枝、石头等;

随着养殖业的发展,人类开始广泛利用动物的食物生产功能与运输功能等;

随着火的应用,人类开始制作各种用途的陶器、铁器与铜器等生产性资料;

随着火力与电力的应用,人类开始制作各种各样的机器,如发电机、电动机等;

随着计算机的应用,人类开始制作各种信息处理类生产资料,如计算设备、控制设备、测量设备、机器人设备等。

三、劳动潜能的本质

人类要想充分有效地利用各种个体性生产资料,就必须具备一系列基本的生理条件和心理条件,必须具备一系列基本的、潜在的、与操作和使用各种个体性生产资料相关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例如,骑马的人必须具备基本的身体平衡能力、手脚运动能力、身体与马匹运动之间的协调能力等。而要建立和维持这些生理条件和心理条件,就必须消费一定形式和一定数量的安全与健康类价值,人类的这些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可以采用“劳动潜能”来描述。

劳动潜能:人类在机体内所积累的、潜在在、能够充分利用各种生产性资料的基本技能与基本素质,就是劳动潜能。

由于劳动潜能是在生理潜能基础发展起来的,其客观目的在于提高人类对于自然物质资料的利用能力和对于外部环境的改造能力,它是生理潜能的扩展形式。劳动潜能是继生物化学能、生理潜能以后,人类的第三种过渡性价值。

四、个体性生产价值对于价值转化的作用

人类如果没有借助于这些个体性生产价值,那么他就直接从外界获取产品价值,从而将生理潜能直接转化为使用价值(或产品价值);人类如果借助于这些个体性生产价值,就能够使自己的个体性劳动能力得到延伸、加强和扩展,那么,他的生理潜能就不再是直接转化为使用价值(或产品价值),而是以“劳动潜能”作为第三种过渡性价值形式,蕴含于劳动者的机体内,通过个体性生产价值所产生的放大效应以后,再转化为使用价值(或产品价值)。

由此可见,个体性生产价值的出现,使原来的生理性劳动过程分化为生理性劳动过程与个体性劳动过程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并且还增加了个体性生产过程,其中,生理性劳动过程就是生理潜能转化为劳动潜能的过程,个体性劳动过程就是劳动潜能转化为使用价值(或产品价值)的过程,个体性生产过程就是个体性生产价值转化为劳动潜能的过程。从而,使人类的价值转化方式由原来的“生物化学能——生理潜能——使用价值”演变成“生物化学能——生理潜能——劳动潜能——使用价值”。个体性生产价值的运行过程如下图所示。

T04.jpg

五、个体性生产价值的层次结构

个体性生产价值主要体现为劳动潜能的放大效应,它反映了劳动者对于自然资源和自然力量的利用情况,因此也称为自然性生产价值。个体性生产价值可分为三个基本层次:生产资料(生产工具)、生产组织(生产技术)与生产意识(生产科学),这三个基本价值层次之间有着严密的内在逻辑关系,如下图所示。

(一)生产资料与生产工具

生产资料是指能够替代、加强、放大和扩展劳动器官之劳动功能的一切物质及手段。由于劳动器官的劳动功能主要通过劳动潜能体现出来,因此生产资料的客观目的在于对劳动潜能产生替代、加强、放大和扩展作用,由此对生产资料做出如下精确定义。

生产资料:能够替代、加强、放大和扩展人类劳动潜能的一切物质及手段。

在生产资料的运行过程中,为了提高生产资料的效率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必须对带有全局性、根本性、重要性、规模性的生产资料进行规模化、规范化和集中化的处理,这种生产资料就是生产工具,如锄头、锤子、机器、厂房、电脑等。

如果动物用树枝来追捕猎物,那么这个树枝就是生产资料,如果动物把这个树枝进行加工,使之变成了棍棒,那么,这个棍棒就变成了生产工具或劳动生产工具。对于现代人类来说,生产资料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例如矿石、石油、土地、水源等)、设备与生产工具、资金、生产技术与信息、人力资源等,其中,设备与生产工具归属于生产工具之列。因此生产工具是一种特殊的、规范化的生产资料。由此,对“生产工具”做出如下精确定义。

生产工具:规范化的生产资料称之为生产工具,也称劳动工具。

生产工具或劳动生产工具是一种特殊的、规范化的生产资料。劳动生产工具这种“规范化”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有规范的形状与尺寸;有规范的材料制作要求,有规范的名称称谓,有明确的使用功能,有特定的使用场合,有明确的作用对象,有特定的环境条件要求,有规范的操作使用方法,有规范的质量检测标准,等等。

生产工具是经过“规范化”处理以后的生产资料,这样将使生产工具的操作更便利、效率更高、速度更快、清晰明确,并且易于识别,易于使用,易于继承,易于发展。总之,生产工具可以有效提高生产资料的目的性、针对性、准确性、便利性和效率性。

广义的“生产工具”既包括消费性生产工具和生产性生产工具,也包括个体性生产工具和社会性生产工具。狭义的“生产工具”实际上就是指生产性生产工具和个体性生产工具。

(二)生产组织与生产技术

生产资料与生产工具出现以后,人们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总结出一系列关于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在操作使用时的经验与教训,这些经验与教训通常表现为一系列的“规则”,人们只有认真遵守这些“规则”,才能在操作和使用生产资料或劳动生产工具时,得到最大的价值效率。

“组织”的本质就是“有序化”,就是把许多无序化的东西,按照特定的规则和秩序,进行整理、监督、控制与使用。“生产组织”在本质上就是把一些无序化的生产资料按照特定的规则和秩序,进行整理、监督、控制与使用。由此给出“生产组织”的精确定义。

生产组织:生产组织就是关于生产资料的规则体系,其目的在于提高生产资料在使用、控制与管理过程中的效率性、稳定性与可持续性。

显然,生产组织是生产资料的延伸与扩展,是一种特殊的生产资料,是生产资料进行有序化发展的高级形式。生产组织这种“规则体系”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

1、行为性规则体系:它是关于生产资料操作使用时的行为动作要求。

2、工艺性规则体系:它是关于生产资料操作使用时的方法要求。

3、流程性规则体系:它是关于生产资料操作使用时的时间空间上的分布要求。

4、标准性规则体系:它是关于生产资料操作使用时数量、质量、尺寸、运动、精细、影响、统计、范围、界限等方面的稳定性要求。

在生产组织的过程中,为了提高生产组织的效率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必须对带有全局性、根本性、重要性、关键性、规模性的生产组织事务进行规模化、规范化和集中化的运行,这种生产组织方式就是生产技术。由此,对“生产技术”做出如下精确定义。

生产技术:规范化的生产组织就是生产技术。

生产技术是一种特殊的、规范化的生产组织。生产技术这种“规范化”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有规范的操作使用方法,有规范的操作使用流程,有特定的操作应用范围,有特定的操作使用场合,有特定的操作作用对象,有规范的名称称谓;有明确的使用功能;有特定的环境条件要求,有规范的水平等级检测标准,等等。

规范化的行为组织就是“行政生产技术”,主要通过规章、制度、文件、指示、通告等形式来具体体现。

规范化的工艺组织就是“工艺生产技术”,主要通过一系列生产技术指标来具体体现。

规范化的程序组织就是“程序生产技术”,主要通过一系列工作流程、业务划分、责任区分、职能分工等来具体体现。

规范化的标准化组织就是“检测生产技术”,主要通过检测生产工具、检测方法、检测标准等来具体体现。

生产技术是经过“规范化”处理以后的生产组织,这样将使生产组织更加清晰明确,更加高效低耗,更加易于识别,易于理解,易于使用,易于判断,易于学习,易于传播,易于继承,易于发展。总之,生产技术可以有效提高生产组织的目的性、针对性、准确性、便利性和效率性。

广义的“生产技术”既包括消费性生产技术和生产性生产技术,也包括个体性生产技术和社会性生产技术。狭义的“生产技术”实际上就是指生产性生产技术和个体性生产技术。

(三)生产意识与生产科学

人们进行生产组织的过程中,各种生产组织(或生产技术)的运行与变化情况必会反映到人的头脑中,并通过人的头脑进行思维与提炼,总结出一系列的“规则”,人们只有认真遵守这些“规则”,才能在实施生产组织或生产技术时,得到最大的价值效率。由此,给出“生产意识”的精确定义。

1、生产意识:生产意识就是关于生产组织的规则体系,其目的在于提高生产组织的效率性、稳定性与可持续性。

由此可见,生产意识是生产组织的延伸与扩展,一种特殊的生产组织,是生产组织进行有序化发展的高级形式。生产意识这种“规则体系”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

1、逻辑性规则体系:它是关于生产组织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与相互转化的规则总和。

2、成因性规则体系:它是关于生产组织要素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联系与相互转化的规则总和。

3、数学性规则体系:它是关于生产组织要素之间以及生产组织要素与外部环境之间数量联系与数量转化的规则总和。

在生产意识的运行过程中,为了提高生产意识的效率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必须对带有全局性、根本性、重要性、关键性、规模性的生产意识事务进行规模化、规范化和集中化的运行,这种生产意识就是生产科学。由此,对“生产科学”做出如下精确定义。

2、生产科学:规范化的生产意识就是生产科学。

生产科学是一种特殊的、规范化的生产意识。生产科学这种“规范化”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有规范的表述方式(如语言、文字、公式、公理、定理、定律、定义、概念、图表、分子式、化学方程式等),有公认的理论前提,有严谨的逻辑法则与逻辑结构,有连续一致的思维主线,有统一的度量单位,有明确的判断标准,有严谨独特的概念体系,等等。

生产科学是经过“规范化”处理以后的生产意识,这样将使生产意识更加清晰明确,从而更加易于识别,易于理解,易于使用,易于判断,易于学习,易于传播,易于继承,易于发展。总之,生产科学可以有效提高生产意识的目的性、针对性、准确性、便利性和效率性。

广义的“生产科学”既包括消费性生产科学和生产性生产科学,也包括个体性生产科学和社会性生产科学。狭义的“生产科学”实际上就是指生产性生产科学和个体性生产科学。

(四)生产资料、生产组织与生产意识之间的逻辑关系

综合以上阐述,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生产组织是关于生产资料的规则体系,生产意识是关于生产组织的规则体系,生产意识是关于生产资料的规则之规则体系。

2、生产工具是规范化的生产资料,生产技术是规范化的生产组织,生产科学是规范化的生产意识。

3、生产资料是生产组织的基础,生产组织是生产意识的基础。生产组织是一种特殊的、高层次的生产资料,生产意识是一种特殊的、高层次的生产组织,也是一种更为特殊的、更为高层次的生产资料。

4、生产组织是生产资料的导向,生产意识是生产组织的导向;生产组织的客观目的在于提高生产资料的效率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生产意识的客观目的在于提高生产组织的效率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在当今社会,“生产工具”是生产资料的核心部分,“生产技术”又是生产组织的核心部分,因此可以近似地说:“生产技术”是关于“生产工具”的规则体系,“生产科学”是关于“生产技术”的规则体系,“生产科学”是关于“生产工具”的规则之规则体系。例如,把车床的制造和使用的各种规则组合起来,就形成了车床生产技术;把各种机械加工的生产技术(如车床生产技术、铣床生产技术、刨床生产技术、磨床生产技术、镗床生产技术等)组合起来,并将其共同的规则抽象出来,就可以形成“机械制造学”。

Y04.jpg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