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类的价值关系与反应方式的进化
人类价值关系的发展过程既有缓慢的量变,也有快速的质变,它是一个漫长的、曲折的、自然的、分层次、分阶段的进化过程,人类对于价值关系的反应方式就是情感,那么人类情感的发展过程也必然既有缓慢的量变,也有快速的质变,也是一个漫长的、曲折的、自然的、分层次、分阶段的进化过程。把情感看成是人类的独有物是不科学的、唯心的,把情感简单地分为本能式情感和能动式情感两大类也是机械的、教条的。一般来说,人类的价值关系与反应方式的进化过程是同步进行的,共分为五个具体的进化阶段。
(一)食物能量和食欲
对于动物来说,最原始的价值就是食物能量,即食物中所含有的、可以被生物体所吸收、所利用的生物化学能。
动物在其生存与发展过程中,不断从外界摄入食物,这些食物之中蕴藏着化学能量,通过合成代谢来吸收能量作为能量储备,通过分解代谢过程来释放能量,人体所进行的各种生理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来源于糖、脂肪、蛋白质的氧化分解,通常是在恒定的体温条件下,在一系列酶的催化下进行的,此氧化过程所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直接以热量的形式散发,另一部分以化学能形式贮存,提供机体维持体温所需热能,肌肉收缩所需机械能,神经冲动传导所需电能,吸收与分泌所需化学能等。
食物中所蕴藏的能量是一种有序化能量,因为动物机体可以通过相应的生物化学反应,按照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来进行充分的吸收与利用。食物主要包括淀粉、糖、脂肪和蛋白质等,其能量的利用是人体在呼吸过程中的有氧代谢,其最终产物为二氧化碳、水,并以某种或某几种有机磷酸脂形式来贮存化学能,其中最主要的是三磷酸腺苷(ATP),这些有机磷酸脂通过全身的细胞线粒体中的呼吸作用,为各种机体组织的正常运行提供能量。
动物和植物都是有生命的机体,都是典型的耗散结构。对于动物来说,维持其生存与发展的价值主要来源于食物。对于植物来说,维持其生存与发展的价值主要来源于阳光。
生物系统中的食物链就是生态系统中贮存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生物与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一般来说,动物之间的竞争在根本上是对于食物能量之间的竞争,虽然,有时也围绕其它生态要素(如阳光、水与空气等)来进行竞争,但对于食物能量的竞争是最根本的、最持久的。
总之,价值的原始胚胎就是食物能量,其它高级形式的价值都是以食物能量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对于食物能量的反应方式就是食欲、饿等。
(二)温饱类价值和温饱类情感
除食物能量之外,生命机体还需要水份、空气、阳光、无机盐等生态元素,这些生态元素虽然不含有能量,却是生命机体不可缺少的。在正常情况下,这些生态元素构成生命机体的基本生存环境,既不缺乏,也不多余,它们构成了生命机体的基本生存环境。
当这些生态元素在一定程度上出现短缺时,生命机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通过调整生理机制和行为机制来逐渐适应这种短缺。例如,骆驼能在水源贫乏、昼夜温差无常的浩瀚沙漠里长途跋涉,而获得了“沙漠之舟”的称号,它的耐旱能力主要依靠以下手段:驼峰中的大量脂肪可以氧化成水;通常不出汗,体温也不上升,排尿少,肝脏能把大部分尿素再循环,而不会造成尿中毒;得天独厚的鼻子能降低呼气的湿润度,从而节约水分;血液中有一种特殊的高浓缩的蛋白质,这种血浆蛋白仍能维持血液中的水分,保证血液循环的正常运行,保证体核向体表的热扩散,增加了高温脱水状态下的存活力。企鹅能在非常寒冷的北极中生存,主要是依靠浓密的、带有油脂的羽毛和厚厚的皮下脂肪层保暖;它们常常彼此紧紧地挤在一起,背部向外,外部的企鹅会轮流转到较温暖的中间去,企鹅这种团结一致的做法保留了自身大量的热量。不过,为了适应生态元素在一定程度上所出现的短缺,生命机体所进行的这些生理机制和行为机制的调整必然会耗费更多的食物能量,即以食物能量的额外消耗为代价的,从而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食物能量。也就是说,某一生态元素的缺乏对于生命机体的负价值等于它所额外消耗的食物能量。
当这些生态元素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富余时,生命机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节约相应的食物能量,即某一生态元素的富余对于生命机体的价值等于它所节约的食物能量;
由此可见,除了食物能量,生命机体所需要的基本的生态元素(水份、空气、阳光、无机盐等)都属于温饱类价值,它们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食物能量产生替代和补偿等作用,其使用价值量等于它们所替代和补偿的标准食物能量。
对于温饱类价值的反应方式就是温饱类情感,主要有:痛、痒、苦、渴、热等。
(三)安全与健康类价值和安全与健康类情感
随着动物的不断进化,生命机体(较低等动物)就会逐渐产生对于安全与健康的价值需要,这是因为安全与健康价值可以产生两个方面的作用:
1、为个人劳动能力(尤其是脑力劳动)的发展提供和谐而优良的内部机体环境和外部生活环境,从而减少个人劳动能力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遭受的内部机体阻力和外部环境阻力。如果没有安全与健康类价值,人就只能停留在温饱类价值的消费阶段和生产阶段,多余的劳动能力只能用于生产更多温饱类价值的产品,其结果是不断增加低素质的人口数量,而无法提高人口的质量。
2、由于任何生命机体都有可能因为内部的健康原因和外部的安全原因而丧失其生命或丧失其劳动能力,使劳动潜能在转化为个体的劳动量时存在一定的失效概率,安全与健康价值可以降低劳动潜能转化为劳动量过程中的失效概率。
安全与健康类情感主要有不舒服、不安心、担心、恐惧、头晕、耳鸣、肚子胀等。
(四)人尊与自尊类价值和人尊与自尊类情感
随着生物的不断进化,较高等动物(如猴子、猩猩等)还会逐渐产生对于人尊与自尊的价值需要,这是因为人尊与自尊类
价值可以产生两个方面的作用:
1、为个人劳动能力(尤其是脑力劳动)的发展提供和谐而优良的内部心理环境和外部社会环境,从而减少个人社会化劳动能力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遭受的内部心理阻力和外部社会阻力。如果没有人尊与自尊类价值,人就只能停留在安全与健康类价值的消费阶段和生产阶段,就不能形成强大的社会关系,就不能组成具有很高价值效率的社会分工与合作,就不可能创造大量的劳动工具和发明先进的劳动手段,多余的劳动能力只能用于生产更多安全与健康类、温饱类价值的产品,其结果是不断增加低素质的人口数量,而无法进一步提高人口的质量。
2、由于任何个人都有可能因为个人的特长与愿望与社会的现实需要不相符合,他所提高的产品与服务得不到社会的认可,从而丧失其社会生命或社会化劳动能力,使个人所付出的劳动量在转化为社会所需要的劳动价值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失效概率,人尊与自尊价值可以降低劳动量转化为劳动价值过程中的失效概率。
对于人尊与自尊类价值的反应方式就是人尊与自尊类情感,主要有自豪、自卑、轻蔑、谦虚、归属感等。
(五)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价值和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情感
随着生物的不断进化,人类就会逐渐产生对于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的价值需要,这是因为人尊与自尊类
价值可以产生两个方面的作用:
1、为个人劳动能力(尤其是脑力劳动)的发展提供和谐而优良的内部精神环境和外部人文环境,从而减少个人的理想化劳动能力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遭受的内部精神阻力和外部人文阻力。
2、由于社会腐败、人性弱点、社会的不公平与不合理等原因,许多得到社会认可的产品和服务(如假冒伪劣产品、毒品、黄性制品等)并不利于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即许多社会的现实需要并不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客观需要相符合,使社会认可的劳动价值在转化为人类生存与发展实际所需要的产品使用价值时存在一定的失效概率,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价值可以降低劳动价值转化为产品使用价值过程中的失效概率。
对于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价值的反应方式就是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情感,主要有抱负感、超越感、成就感、失落感、使命感等。
综上所述,从人类角度来看,价值起源于能量,经历了食物能量、温饱类价值、安全与健康类价值、人尊与自尊类价值、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价值等五个具体进化阶段。所有形式的价值都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逐渐发展起来的,高层次价值的客观目的在于在更大范围、更持久、更可靠地维护和更有效地利用低层次价值,但高层次价值也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