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类价值是一切生物生存和发展最基础的价值形式,人类和动物的其它高层次价值都是在食物类价值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价值是动物和人类生存和繁衍的动力源,生物的进化不仅表现在生物的组织器官及其生理功能的进化,而更重要的是表现在价值形式的进化。在食物类价值的基础之上,最早出现的较高层次价值就是温饱类价值。
一、温饱类价值的起源
在正常、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动物和人类一旦拥有了足够的食物,就能够在体内转化为足够的生物化学能,就能够生存和繁衍下来。然而,一旦脱离了适宜的环境条件,动物和人类的生存就会受到严重的威胁。决定动物生死存亡的环境要素是多样的、动态的和复杂的,主要有温度、湿度、水份、空气(氧气)、矿物质等。如果这些环境要素的取值仅仅在一定范围内的微小波动,不会对动物和人类的生存和繁衍产生多大影响,只会在较小程度上影响动物和人类对于体内生物化学能的利用情况;如果这些环境要素的取值一旦超过了一定范围,就会对动物和人类的生存和繁衍产生严重的影响,并将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动物和人类对于体内生物化学能的利用情况。
因此,动物和人类为了适应更为多样、更为广泛、更为复杂的环境条件,就需要在消费食物类价值的基础上,另外消费更多种类和更多数量的外部物质或环境要素(如水份、空气、洞穴、皮毛、衣服、矿物质等),来适应不同环境条件的取值变化,满足自身生存与种群繁衍的需要,这些外部物质或环境要素的价值就是温饱类价值。
二、应对环境要素的两种主要方式
低等动物可以通过两种主要方式来应对环境条件的变化:
1、调整生理组织、生理机能和行为方式。为了适应更为多样、更为广泛、更为复杂的环境条件和更充分地利用周围环境的其它事物,动物通过调整和改变自己的生理组织、生理机能和行为方式,以应对环境要素的取值变化。不过,调整和改变动物的生理组织、生理机能和行为方式,必然会导致动物直接或间接地耗费体内更多的生物化学能。例如,在严寒地区,动物可以通过从而生长出浓密的毛发、厚重的皮肤和丰满的脂肪等生理手段,以达到减少体热散失和提高抵抗严寒的能力的目的。又例如,在干旱地区,动物可以通过改变呼吸方式和行为方式,改变呼吸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的生理机能等手段,以达到节约水份、减少水份流失的目的。不难发现,当环境条件的取值发生变化时,无论是调整生理组织和生理机能,还是改变行为方式,都会导致一定数量的动物体内生物化学能的额外消耗,或者说,都会以生物化学能的额外消耗为代价。
2、寻找和利用外部物质或环境要素。环境条件的取值一旦发生变化,必然会导致人类或动物直接或间接的耗费更多的生物化学能,此时,人类或动物通常会寻找和利用某些外部物质或特殊环境要素的功能特性,从而能够在环境条件发生变化以后能够继续生存和繁衍下来,这些外部物质或环境要素在客观上起到了直接或间接地节约生物化学能的作用。例如,在冬天,动物躲在洞穴里可以减少体内热量的散失,从而减少机体内生物化学能的消耗量;利用动物的皮毛来裹身可以御寒,以减少体内热量的散失;在酷热季节,饮用水份可以用来降低体温,避免生理组织与器官的伤害及生物化学能的间接流失。
三、温饱类价值的定义
食物类价值的客观作用在于:食物类价值经过人的代谢性消费过程转化为体内的生物化学能,从而为人类或动物在正常的环境条件下生存与发展提供动力源。当环境条件偏离了正常状态时,人类或动物就必须利用和吸收一些特殊的外部物质或环境要素,作为新的、更高层次的“动力源”来维持其生存与发展,这些特殊的外部物质或环境要素在客观上起到了替代、补偿、节约生物化学能的实际效用,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生物化学能”。由此,给出温饱类价值的定义:
温饱类价值:在人类或动物的生命过程中,某些外部物质或环境要素的物理化学性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人类或动物应对环境条件的取值变化,在客观上起到了替代、补偿、节约生物化学能的实际效用,这些特殊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能就是食物类价值的扩展形式,称之为温饱类价值,温饱类价值的大小取决于它所替代、补偿、节约生物化学能的数量。
温饱类价值分为两大类:
1、内饱类价值。某些生态要素(如水份、氧气、盐、矿物质等)通过动物机体的内部消化与吸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机体的内部生理功能,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减少了动物机体对于生物化学能的消耗量。
2、外温类价值。某些生态要素(如阳光、温度、湿度、洞穴、衣服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动物机体的外部环境,进而改善动物机体内部的某些生理功能,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减少了动物机体对于生物化学能的消耗量。
由于温饱类价值在客观上起着替代、补偿、节约生物化学能(或食物类价值)的相同作用,因此可以认为,温饱类价值是一种特殊的、扩展形式的食物类价值。
对于一般的动物来说,温饱类价值的主要形式:保温用的衣服与皮毛、解渴用的水、呼吸用的空气、御寒用的洞穴等。但是对于人类来说,由于其身体机能越来越高级,机体结构及其功能的复杂化程度越来越高,所需要的机体外环境与机体内环境越来越苛刻,那么,能够影响人类机体生理机能的环境因素越来越多,其温饱类价值的物质范围将会有所扩大。在现代人类社会,衣、水、米、油、盐、酱、醋、茶等,都可以归类为温饱类价值。
四、温饱类价值的条件性
温饱类价值作为食物类价值的替代物质,对于环境要素变化的替代作用和补偿作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具体表现在:
1、条件局限性。温饱类价值的这种替代作用和补偿作用是有限度的,当温度高到一定程度,任何生物都无法生存,任何食物以及替代物质都无法进行替代和补偿;同样,当空气稀少到一定程度,任何生物都无法生存,任何食物都以及替代物质无法进行替代和补偿;当水分缺乏到一定程度,任何生物都无法生存,任何食物以及替代物质都无法进行替代和补偿;当温度超过150℃以后,所有蛋白质就会变性而丧失其生命功能。
2、调整渐进性。温饱类价值的这种替代作用和补偿作用是从渐进性的角度来看的,不是从现实的角度来看的,任何形式的温饱类价值对于食物类价值的替代作用和补偿作用往往需要相当长的过渡时期和适应时期(即进化周期),才能真正具备起来。虽然,对于具体的个体,当水分严重缺乏时,个体的生理机制调节、行为方式调整和替代物质寻找往往是来不及的,从而导致个体的死亡;但是,从长远的进化角度和动物整体的生存角度来看,它们都不是最关键性的生命要素,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被食物能量以及替代物质所替代、所补偿。
五、温饱类价值的进化
温饱类价值主要朝三个方向实施进化。
1、环境要素的种类越来越多样化。随着动物的不断进化,它们学会了利用越来越多的自然物质来适应多种环境条件的变化,同时其内部的组织器官也越来越复杂化,逐渐产生了对于多种环境要素的适应能力,他们不仅能够应对温度的变化、湿度的变化,空气成份的变化、日照的变化,从而可以在更广泛的地理空间和季节范围内生存和繁衍。
2、环境要素的取值范围越来越扩大化。随着动物的不断进化,它们逐渐借助于越来越复杂的温饱类价值,可以从容应对更加恶劣的环境条件,既可以在超高温的环境下生存,也可以在超低温的环境下生存,还可以在极干旱的环境下生存。
3、从利用自然物质向改造自然物质的进化。动物最初只能通过简单地通过直接利用周围现有的自然物质,来满足自己对于温饱类价值的需要。随着动物的不断进化,它们逐渐进化出一系列的本能行为来加工和制造某些自然物质,从而满足自己对于温饱类价值的需要。
六、生理潜能的本质
能量代谢是动物进行价值转化最基本的形式,能量代谢的过程在本质就是生物化学能的转化过程,动物的能量代谢过程由于会受到众多外部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水份、空气、光线、矿物质等)的影响和制约,可能出现各种形式的迟滞、停顿、衰减、延缓、休眠甚至死亡等现象。动物经过漫长的进化,逐渐学会了利用各种物质资料(如水份、空气、洞穴、皮毛、衣服、矿物质等),这些物质资料在能量代谢的帮助下在动物机体内或体表形成某些生理功能(或保水功能、保温功能、防缺氧功能、速度功能、力度功能等),用以应对各种环境条件的变化。这些生理功能将会贮存于动物的机体内,用以作为动物各种生命活动所需的动力源,这种新的动力源相比生物化学能而言,具有更广泛、更深刻的生理功能,因而称之为生理潜能。
生理潜能的本质:某些非能量型物质或外部环境因素经过动物的消费过程以后,其物理化学特性与体内的生物化学能相互配合,就在动物体内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生理功能,使动物具备了能够被动地适应外部环境条件简单变化的能力,在客观提高了能量代谢的稳定性、效率性和可持续性,使体内的生物化学能得以扩展与延伸,这种特殊的生理功能就是生理潜能。
由于生理劳动潜能是在生物化学能基础发展起来的,其客观目的在于提高人类对于自身生理功能的利用能力和对于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因此可以看作是生物化学能的扩展形式。生理潜能是继“生物化学能”以后,人类的第二种过渡性价值。
七、温饱类价值推动着生产过程与消费过程的分化
对于仅仅拥有食物能量价值的极低等动物,其消费过程与生产过程是同时进行并完全混合在一起的。随着温饱类价值的出现,动物的机体内部积累了一种全新的动力源,即生理潜能。这样,不仅消费过程与生产过程出现了明显的分离,而且,消费过程本身与生产过程本身也出现了明显的分化。人的消费过程可以分解为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一是食物类价值转化为生物化学能的过程,即代谢性消费过程,二是温饱类价值转化为生理潜能的过程,即生理性消费过程。与此同时,人的生产过程也可以分解为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一是生物化学能转化为生理潜能的过程,即代谢性生产过程,二是生理潜能转化为使用价值(或产品价值)的过程,即生理性生产过程。总之,温饱类价值的运行过程可以描述为:
八、温饱类价值的层次结构:
温饱类价值不仅指一般性温饱类消费资料(含温饱类工具),而且包括人类在利用一般性温饱类消费资料过程中所积累的温饱类行为(含温饱类技术),还包括在温饱类行为基础上所积累的温饱意识(含温饱类文化)。温饱类价值的层次结构如下图所示。
(一)温饱类资料与温饱类工具。
温饱类资料的客观目的在于降低代谢性失效率,或者提高生物化学能在转化为生理潜能过程中的转化效率。在一般性温饱类资料的运行过程中,为了提高温饱类资料的效率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必须对带有全局性、根本性、重要性、规模性的温饱类资料进行规模化、规范化和集中化的处理,从而形成温饱类工具。
温饱类工具:规范化的温饱类资料就是温饱类工具。
温饱类工具是一种特殊的、规范化的温饱资料。温饱类工具这种“规范化”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有规范的形状与尺寸;有规范的材料制作要求,有规范的名称称谓,有明确的使用功能,有特定的使用场合,有明确的作用对象,有特定的环境条件要求,有规范的行为使用方法,有规范的质量检测标准,等等。
温饱类工具是经过“规范化”处理以后的温饱资料,这样将使温饱类工具的行为更便利、效率更高、速度更快、清晰明确,并且易于识别,易于使用,易于继承,易于发展。总之,温饱类工具可以有效提高温饱类资料的目的性、针对性、准确性、便利性和效率性。
(二)温饱类行为与温饱类技术
“行为”的本质就是“有序化”,就是把许多无序化的东西,按照特定的规则和秩序,进行整理、监督、控制与使用。“温饱类行为”在本质上就是把一些无序化的温饱类资料按照特定的规则和秩序,进行整理、监督、控制与使用。由此给出“温饱类行为”的精确定义。
温饱类行为:温饱类行为就是关于温饱类资料的规则体系,其目的在于提高温饱类资料在使用、控制与管理过程中的效率性、稳定性与可持续性。
显然,温饱类行为是温饱类资料的延伸与扩展,是一种特殊的温饱资料,是温饱类资料进行有序化发展的高级形式。
在温饱类行为的过程中,为了提高温饱类行为的效率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必须对带有全局性、根本性、重要性、关键性、规模性的温饱类行为事务进行规模化、规范化和集中化的运行,这种温饱类行为方式就是温饱类技术。由此,对“温饱类技术”做出如下精确定义。
温饱类技术:规范化的温饱类行为就是温饱类技术。
温饱类技术是一种特殊的、规范化的温饱类行为。温饱类技术这种“规范化”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有规范的行为使用方法,有规范的行为使用流程,有特定的行为应用范围,有特定的行为使用场合,有特定的行为作用对象,有规范的名称称谓;有明确的使用功能;有特定的环境条件要求,有规范的水平等级检测标准,等等。
温饱类技术是经过“规范化”处理以后的温饱类行为,这样将使温饱类行为更加清晰明确,更加高效低耗,更加易于识别,易于理解,易于使用,易于判断,易于学习,易于传播,易于继承,易于发展。总之,温饱类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温饱类行为的目的性、针对性、准确性、便利性和效率性。
(三)温饱类意识与温饱类文化。
人们进行温饱类行为的过程中,各种温饱类行为(或温饱类技术)的运行与变化情况必会反映到人的头脑中,并通过人的头脑进行思维与提炼,总结出一系列的“规则”,人们只有认真遵守这些“规则”,才能在实施温饱类行为或温饱类技术时,得到最大的价值效率。由此,给出“温饱类意识”的精确定义。
温饱类意识:温饱类意识就是关于温饱类行为的规则体系,其目的在于提高温饱类行为的效率性、稳定性与可持续性。
由此可见,温饱类意识是温饱类行为的延伸与扩展,一种特殊的温饱类行为,是温饱类行为进行有序化发展的高级形式。
在温饱类意识的运行过程中,为了提高温饱类意识的效率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必须对带有全局性、根本性、重要性、关键性、规模性的温饱类意识事务进行规模化、规范化和集中化的运行,这种温饱类意识就是温饱类文化。由此,对“温饱类文化”做出如下精确定义。
温饱类文化:规范化的温饱类意识就是温饱类文化。
温饱类文化是一种特殊的、规范化的温饱类意识。温饱类文化这种“规范化”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有规范的表述方式,有公认的理论前提,有严谨的逻辑法则与逻辑结构,有连续一致的思维主线,有统一的度量单位,有明确的判断标准,有严谨独特的概念体系,等等。
温饱类文化是经过“规范化”处理以后的温饱类意识,这样将使温饱类意识更加清晰明确,从而更加易于识别,易于理解,易于使用,易于判断,易于学习,易于传播,易于继承,易于发展。总之,温饱类文化可以有效提高温饱类意识的目的性、针对性、准确性、便利性和效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