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经济学家没有能力(金融学家和宏观经济学家 are closer to valid data)或者不愿意做经验分析,所以制度经济学家只能在少得可怜的经验分析的基础上凭借对现实世界的“感觉”构造理论模型。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制度经济学家的最大幸运!
几乎所有的社会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制度问题,但不知道“人飞不起来”是不是因为激励不足?
“人飞不起来”是技术问题。单单大脑与骨骼的重量要想使人飞起来就需要几米长的胸肌。
制度学者主要以案例分析为主。“数字分析者”其实也只是凭借对现实世界的“数字感觉”构造理论模型。
制度学者的确容易良莠不齐,但这不是否定制度学派的理由。金融学者也存在良莠不齐的局面,只不过区别可能是他们都懂数学而已。
不是否定制度学派。千万不要上纲上线!(特别是腰缠万贯,掌握话语权的时候)
只不过是想说:每一个“制度学派”的成员在构造理论模型(特别是针对某个具体的现实问题)时,都必须保持谨慎。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8-12 13:09:25编辑过]
请这位一楼的大虾不要忘了,制度经济学在国外经济发展中的特殊作用,不要以为在中国不圆的月亮在国外也不亮堂,同样在国外亮堂了,中国迟早也有一天回光明,或许我们应该记着,我们正是因为缺乏制度,我们的经济问题才会这么多和复杂!
在我看来,楼主对于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同很多人一样,都是停留在张五常和科斯的中文译文的基础上。事实上,现在制度经济学做了很多大规模的实证检验,而不仅仅是案例研究。例如,Acemoglu(2005年克拉克奖得主)在2001年AER上对殖民地制度的检验。更早时期,诺思就运用新古典计量方法对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和美国经济增长进行了检验。再随便看看近几年的ISNIE(国际新制度经济学会)的年会论文,每一次都有一个专题是经验检验。
不说了,多说无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