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直觉上属于需求层面。例如:C+I+G+X-M是家计、厂商、公共部门和外国部门对本国商品的支出加总;货币是因为宏观经济的交易需要交易媒介、计价单位和价值储藏而来,据此,这两个市场表现出整个经济体系对商品的需求。
2. IS-LM模型所推导出来的P和Y的关系可以说明总需求曲线为何么符合需求法则。(需求法则就是价格和需求量有负向关系)。当物价水准下跌时,货币供给不变,会使实质货币余额(M/P)增加,利率就因此下跌;利率下跌会刺激投资支出增加,产生投资乘数效果,使得总支出增加。这样P和Y负向关系正好说明总需求为何符合需求法则。
3. 他有能够说明财政支出增加和货币供给增加为何能使总需求增加的理由。
接下来,说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差异。
微观经济分析的对象是消费者、厂商。他们的行为并不完全一样,因此我们在微观经济学中要探讨不同偏好所形成的无异曲线、需求曲线以及不同的生产技术所形成的成本函数、所得正常财、劣等财等等各种状况。
宏观经济就不一样,他研究的主体是整个经济,因此关注的行为是经济体系的代表性行为或平均行为,因此他就不会关注太特殊的行为。例如:微观经济会关注劣等财、后弯的劳动供给曲线(不符合供给法则)、Giffen goods,在宏观经济里会因为这在整个经济里算是少有而排出(就算有,平均后也会不见),所以在宏观经济里不太容易看到不符合需求法则的需求曲线和不符合供给法则的供给线。
再来,你就容易理解你所提的在完全竞争产业的长期供给线有可能为负斜率的问题,为何不会出现在宏观经济。
供给曲线反映出产量与成本(边际成本)的关系。直觉上,厂商生产受限于技术或生产要素的限制,这些限制会产生产量越多,边际成本上升,供给曲线成正斜率而符合供给法则。既使生产规模可以调整 (打破边际的概念),从复制的观点,最多弄个成本不变,供给线呈水平线。
然而规模经济存在,整个产业有可能规模经济而产生成本递减现象,也就是说,产业的产量增加把成本压低。这种产业应该有,但不常见。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敎科书中把这种状况都规避排除。据此,这种例子较少放在宏观经济中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