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5月,商务部长薄熙来在巴黎讲过一句话:“中国只有卖出8亿件衬衫才能换回一架空客”。这句话原本是讲给欧盟贸易代表听的,旨在平息他们在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凌厉攻势下难免激动起来的情绪。
应该没有料到,这句颇为传神的陈述也刺激起国内的情绪。“中国好惨哪”,一位网友由衷地为此神伤。媒体上很快出现了“什么时候才能改变‘衬衫换飞机’”的标题问号。“中国可以造神舟六号,为什么就造不出大飞机”接踵而来,对中国航空器制造业提出严肃质疑。一位受人尊敬的权威摇头说,现在这样的工业不过是建立在沙滩之上。还有一个日本公司的中国雇员,痛斥现在的“中国制造”不过是给人刷盘子、赚小钱。更有一位自称“海外自由派”的美国华裔教授,跨洋越海发表了“中国不能永远给世界打工”的声明。
衷心说实话,区区在下对所有“中国制造”的产品一律感到自豪。其中,对以“8亿衬衫”为代表的大批量、廉价、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只赚辛苦钱”的工业制造,我也认为是很了不起的一项成就。这些遭人看不起眼的生产,不但奠定日后中国工业登堂入室的基础,而且现在就造福于人类数目最多的消费者和生产者。
麻烦来了。现在人言滔滔,批评意见如潮,我还要不要讲出自己的看法?讲出来了,根据又何在?正好春节放假,《经济观察报》和《英国金融时报》分别停刊一周,没有编辑催发文章,干脆拿出一张白纸,写下《“衬衫换飞机”的经济学》几个字。这门经济学开门见山第一定律,就是本文的题目——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先就事论事一番,说明“衬衫换飞机”这回事,没有任何当事人吃了亏。“空客”不是赢利性产品,要靠欧洲四国政府的补贴才能维持生产。补贴的数额,一说80亿欧元,而空客的竞争对手美国波音公司直指150亿。无论是多是少,巨额补贴随空客飞机一起“外卖”,买家不说占了便宜,总也不能说吃亏。反过来,中国衬衫怎样利薄也要赚点钱——否则业者一定退出不玩了。8亿件赚一点小利的衬衫换一架享受巨额补贴的空客,中国人吃亏吗?我的看法,这买卖实在值!
对方也不亏。别的不论,同一架空客与当今世界中国以外任何一个国家交易,能换到8亿件衬衫吗?如果欧洲人非穿他们自造的衬衫不可,那么我可以担保,同样一架空客换不来8亿件衬衫的三十分之一。这样看,搭着补贴卖空客换衬衫,对方还是物有所值。是的,市场交易是双方都合算的事业。
平等吗?很时髦的话题。我的看法取决于“平等”这个词汇的确切含义。如果平等是指“在同样的交易准则面前人人平等”,那么“衬衫换飞机”就是平等的,因为无论衬衫还是飞机,都是在供求的竞争中定价——交易各方遵循的是同一套市场准则。
但是对于其他的“平等”含义,比如生产空客的欧洲工人与制造衬衫的中国工人的薪资和福利水平、劳动和生活条件、受教育和训练的程度及机会、下岗的可能性以及社会保障待遇等等,那么“8亿件衬衫换1架空客”的贸易就不平等、而且一般说来也绝不可能平等。
怎样应对呢?政治和社会多方面的改革都重要,但以经济论经济,我认为最普遍有效的准则,还是“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这句看似老土的大白话,包含着重要的哲理。这就是,无论个人、家庭、企业、地区和国家,参加经济竞争一定要从自己的实际限制条件出发,在限制下求快、求大、求增长,在限制下求后来居上。
那么,中国现在究竟是一座什么样的山?我认为,中国有别于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的最显著特征,就是工业化和现代化进行了多少年,仍然还有数亿农村人口被排除在工业、城市和现代文明之外。在这样一座山上,唱什么歌才合适呢?
“优先发展重工业?”唱过的,也重要——否则难以建立独立的国防。但是卷入的人口实在不够多。绝大多数人还是靠传统农业为生,工业没有国内市场支持,曲高和寡,唱不下去的。“政治动员的全民工业大跃进?”也唱过。可脱离了市场的指引,生产为满足政治口号而不是人民的实际需求,大起大落穷折腾,结果不能持久。
还是改革开放的曲子把中国唱上了道。国际开放、市场指引、地区竞争、民营为主——旋律不复杂,当然也远谈不到细腻。但是从效果看,特别是从转移数以亿计的农村人口的角度看,这实在是一场人类经济史上的革命!离开了“市场导向的工业化”,哪里可以想象中国可以为全世界产生天文数字的鞋、衬衫、服饰、玩具、眼镜、打火机、自行车、缝纫机、家用电器、礼品和家具?不生产如此海量的产品,又怎么带得动那巨量的人口卷入工业化和城市化?
是的,每一个评论家都可以批评毛病和缺陷,从环境破坏到能耗太高,从没有核心技术到缺乏品牌,从恶性竞争到产能严重过剩。这些账不认不行,也需要大批实践家一一解决这些问题。但是愚见以为,把所有这些账加到一起也还是小账。大账是尚有数亿农民有待完成农转工的大搬迁。拾小弃大,以为我们登上了欧美或者日本的山,可以大唱咏叹调了吗?
中国这座山还相当宽。就是说,发展极不平衡,各种传统与现代、不同的技术文化层次,并存共生。这样一座山上,本来就允许多种曲子并唱,不需要搞得那么单一。为什么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就不能和劳力密集的产业并存呢?它们都可能合乎中国的比较优势,因为给定中国的人口规模,这个国家完全可能同时具有多种比较优势。
但是我们的经济思维,还是偏爱“舆论一律”。常常非把一个曲调同其他曲调对立起来不可。倡导高科技吧,似乎低科技再也不值得一提;高举“自主知识产权”呢,“他主知识产权”好像再也无用武之地;讲了品牌,代工、贴牌、外包等灵活的合约生产方式仿佛一下子就失去了经济意义。
认真看看脚下的中国之山吧。她是那样的景色迥异,多姿多彩。讲过了,数以亿计劳力从事的产业,技术含量不可能太高,产业组织也不可能一步到位。这是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中国经济的“主旋律”。不过这个论点,并不反对中国还同时可以并存数千万人的高科技产业,数百万人规模的尖端技术,甚至数万、数十万人的超尖端技术。多样并存的旋律一定就是乱来吗?不一定。搞得好,浑然一体如同中国的大好河山一样,也可以很美的。
讲到底,“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是高度依赖常识的经济思维。在中国还不能造大飞机之前,能用衬衫换飞机,总比两手空空强。假以时日,中国自己能造大飞机了,那就拿衬衫换别的好了。有没有这么一天,中国再也不造衬衫,专门拿自产的飞机换衬衫穿?也有可能的。不过那就需要《“衬衫换飞机”经济学》的第二定律登场,且听下周分解吧。
你不肤浅?就你转贴的什么“2008中美两国国际金融大战在中国拉开序幕,中国正在日渐走向完蛋”之类的不着调的东西,就能让人看出你是多么的“深刻”?
你不肤浅?就你转贴的什么“2008中美两国国际金融大战在中国拉开序幕,中国正在日渐走向完蛋”之类的不着调的东西,就能让人看出你是多么的“深刻”?
呵呵, 人家 是喜欢搞讨论国际大势, 喜欢金融大战,资金入侵,甚至世界大. 自然会觉得我们这些 爱谈论原理, 玩弄模型, 老老事实去看 经济史的人很肤浅了.
他们都觉得 我们啃的 经济学原理 是列强 奴化 我们的武器呢.
周生生文写得有理,但其中的观点也不是独创,中国的劳动力经济有可赞扬的一面。
他用比喻的方法来说那个他认为的经济学第一定律,这样的话还是肤浅了。因为用比喻当定理是多意,和不严格的。
那么,中国现在究竟是一座什么样的山?我认为,中国有别于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的最显著特征,就是工业化和现代化进行了多少年,仍然还有数亿农村人口被排除在工业、城市和现代文明之外。在这样一座山上,唱什么歌才合适呢?
..........................................................
中国这座山还相当宽。就是说,发展极不平衡,各种传统与现代、不同的技术文化层次,并存共生。这样一座山上,本来就允许多种曲子并唱,不需要搞得那么单一。
为什么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就不能和劳力密集的产业并存呢?它们都可能合乎中国的比较优势,因为给定中国的人口规模,这个国家完全可能同时具有多种比较优势。
但是我们的经济思维,还是偏爱“舆论一律”。常常非把一个曲调同其他曲调对立起来不可。倡导高科技吧,似乎低科技再也不值得一提;高举“自主知识产权”呢,“他主知识产权”好像再也无用武之地;讲了品牌,代工、贴牌、外包等灵活的合约生产方式仿佛一下子就失去了经济意义。
.................................................
加粗的部分是关键。

“舆论一律”。
撇开了经济,跟政治相关的一个词汇。多少年来的政治思维教育让我们向来就只有A和B的区分,只有好和坏的区分,只有黑与白的区分。当你说你不是A的时候,一定会被认为你是B。虽说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可这经济头脑也着实被政治头脑还得够呛。
也貌似只有在中国的山头唱具有中国特色的歌了
认真看看脚下的中国之山吧。她是那样的景色迥异,多姿多彩。讲过了,数以亿计劳力从事的产业,技术含量不可能太高,产业组织也不可能一步到位。这是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中国经济的“主旋律”。不过这个论点,并不反对中国还同时可以并存数千万人的高科技产业,数百万人规模的尖端技术,甚至数万、数十万人的超尖端技术。多样并存的旋律一定就是乱来吗?不一定。搞得好,浑然一体如同中国的大好河山一样,也可以很美的。
呵呵, 这样中国的 贫富差距不是又得拉得更大,起码从统计上面来说.
问题关键在于我们污染了本国的环境、压榨了本国的劳动力、消耗了本国的资源,把产品卖给了外国享用,却只赚取了及其微薄的利润。
举例:一件衬衫出厂价5美元,在美国货架上标价50美元。想想中国拿到了多少利润,外国拿到了多少?
外汇积累使得汇率上升,RMB升值反过来使得国内那些中小企业(例如服装业)大量倒闭,现在广东那边就是这样子。外国受影响吗?大不了人家向越南等国家进口!真正受损失的,还是中国。
中国在这过程中不能说没得到好处,但得到的远比付出的少多了,远比外国得到的少多了。
问题关键在于我们污染了本国的环境、压榨了本国的劳动力、消耗了本国的资源,把产品卖给了外国享用,却只赚取了及其微薄的利润。
举例:一件衬衫出厂价5美元,在美国货架上标价50美元。想想中国拿到了多少利润,外国拿到了多少?
外汇积累使得汇率上升,RMB升值反过来使得国内那些中小企业(例如服装业)大量倒闭,现在广东那边就是这样子。外国受影响吗?大不了人家向越南等国家进口!真正受损失的,还是中国。
中国在这过程中不能说没得到好处,但得到的远比付出的少多了,远比外国得到的少多了。
1、其实周其仁在文章里说的很明白:要解决成亿的低端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我们除了生产衬衫之类的东西,我们还能做什么?事实上,是否为国外消费者生产“衬衫”和是否污染环境,并没有必然联系,内陆省份甘肃内蒙的环境问题并不见得就比经济外向度高的江浙广东小
2、总有人挥舞着意识形态的大棒说些对民众特别是底层民众不负责的话,对农民工而言,究竟是到沿海接受“压榨”有利,还是回到乡土守着那一亩三分地度日更好,不用我们为其选择,他们自己会用脚做出选择。意识形态至上的年代,我们不知道打着平等的旗号,干了多少实质是制造不平等的蠢事,这样的历史,不能再重演了。
3、你自己都说了,中国人不干,自然有越南人干,既然干总比不干要好点,为啥又不干呢
问题的关键是中国其实有能力去造飞机,而且是便宜的飞机。就算是干线飞机通不过美欧的人为门槛,120座以下的支线飞机其实没有任何问题的。
但是那么多年以来,它自己一直不去投入,甘心于造衬衫。
数亿劳动力从事技术含量低的产业,与贫富差距拉得更大,如果形成了必然的关系,这才是问题。
问题的关键是中国其实有能力去造飞机,而且是便宜的飞机。就算是干线飞机通不过美欧的人为门槛,120座以下的支线飞机其实没有任何问题的。
但是那么多年以来,它自己一直不去投入,甘心于造衬衫。
晕死. 你要是 了解 中国材料学, 冶金 方面的技术水平, 再去评论一下吧 你所说的 没有问题.
我更加不说引擎方面了。
数亿劳动力从事技术含量低的产业,与贫富差距拉得更大,如果形成了必然的关系,这才是问题。
每一次产业升级或者技术革命的初期,贫富的差距都必然会拉大. 这是需要有一个传导和辐射的过程.
问题的关键是中国其实有能力去造飞机,而且是便宜的飞机。
就算是干线飞机通不过美欧的人为门槛,120座以下的支线飞机其实没有任何问题的。
但是那么多年以来,它自己一直不去投入,甘心于造衬衫。
我倒是也听说过这个说法,whitefire2001不妨举几个例子,一起参详一下。
“它自己”指的是谁,也请一并说明。

我以前就是学力学的。要说飞机的机体和机壳的加工中国以前也没有问题,运十不是早就上天了吗,军用的大飞机如轰六也飞了这么多年了。
以前中国飞机的瓶颈是造不出好的涡扇发动机来,运十的引擎也是买的,主要是叶片不过关等。
涡喷发动机中国掌握的不错,可是推重比低,耗油多也不适合在民用飞机上用。
可是涡桨飞机(就是螺旋桨在外面的,里面是个涡喷发动机)难度不大啊,难道也造不出来?涡桨发动机对支线飞机足够了,现在很多国外的支线飞机也是这个发动机。民用飞机也不要求很大的推重比。
说到底,关键还是投入不够(三十年没好好干了),要是投入力度和火箭,原子弹,核潜艇一样,早就出来了。
我以前就是学力学的。要说飞机的机体和机壳的加工中国以前也没有问题,运十不是早就上天了吗,军用的大飞机如轰六也飞了这么多年了。
以前中国飞机的瓶颈是造不出好的涡扇发动机来,运十的引擎也是买的,主要是叶片不过关等。
涡喷发动机中国掌握的不错,可是推重比低,耗油多也不适合在民用飞机上用。
可是涡桨飞机(就是螺旋桨在外面的,里面是个涡喷发动机)难度不大啊,难道也造不出来?涡桨发动机对支线飞机足够了,现在很多国外的支线飞机也是这个发动机。民用飞机也不要求很大的推重比。
说到底,关键还是投入不够(三十年没好好干了),要是投入力度和火箭,原子弹,核潜艇一样,早就出来了。
还好意思说自己学力学的. 就这么爱想当然. 完全无语了.
怪不得李椿萱说 要是读理工科, 有条件一定要到国外, 国内的氛围太差了.
每一次产业升级或者技术革命的初期,贫富的差距都必然会拉大. 这是需要有一个传导和辐射的过程.
有道理,是有这种趋势
“拉大”也是一种好事,是相对的“拉大”,不是绝对的“拉大”
你要是觉得我说的不对,可以说不对在什么地方。我没有看到你任何的专业观点。
你可以去看看,中国开始制造大飞机是什么时候,它为什么会下马;中国新的支线飞机用了几年就造出来了。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4/200804/37727.html
中国的理工科再不好,力学再不好,神七上天也是中国的技术人员造出来的。
还好意思说自己学力学的. 就这么爱想当然. 完全无语了.
怪不得李椿萱说 要是读理工科, 有条件一定要到国外, 国内的氛围太差了.
关于中国大飞机项目:
http://mil.news.sina.com.cn/sz/planedream/index.shtml
其中可以看到关于运十的,运十在28前就完成首飞。运十下马后一直没有大飞机项目,铁了心一心一意做裤子,教育和科研经费连年投入不足。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民工倒是开始缺了,呵呵。
关于涡桨支线飞机,已经造出来了:
关于中国大飞机项目:
http://mil.news.sina.com.cn/sz/planedream/index.shtml
其中可以看到关于运十的,运十在28前就完成首飞。运十下马后一直没有大飞机项目,铁了心一心一意做裤子,教育和科研经费连年投入不足。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民工倒是开始缺了,呵呵。
关于涡桨支线飞机,已经造出来了:
虽然我自己完全不熟悉涡轮发动机这个领域。
但是好歹我也知道,涡桨动力的要求和涡喷对于材料的要求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 你自己找本material science 的书, 里面对于金属疲劳和强度方面的资料好好看看,再说话。 更别说其它更专业的东西
之前居然还把火箭,导弹这些和飞机生产撤到一快。这两者对于材料的设计和要求完全不一样。 前者是更讲究的是单位时间内的材料“强度”和结构强度(单位时间内对抗极大的SHEAR,STRAIN 的控制,耐高温等等),后者则需要承受长时间的金属疲劳。
另外就是大飞机在风洞测试方面的要求和难度,就远远的比小型飞机难很多。 你自己学力学的,建一个 de Laval nozzle 的model 去看看。 或者专业点的Compressible flow equation。 最后在座一个 non-dimemsion analysis. 看看, 一个小飞机用的风洞,假如用到大飞机的建造, 外壳数据的取样差别是多少?
未来飞机的潮流是在于复合材料,这方面中国别说和日本比, 连这个领域上3流的澳洲都比不上。
说回运十,同时代的波音737根本就没有办法比,经济性能上甚至连707 都比不上(详细自己去查查数据,GOOGLE应该都能找到)。 油耗过高,机内噪音,材料方面的不成熟就已经让让这根本没有办法进入民用市场。 那一套在计划经济思维下,和还停留在剪刀差支撑的设计模式,根本就没有办法适应市场的需求。不然你自己看看,苏联造的客机,全世界有多少个国家在用,别说现在,就算是上世纪80年代,就算是苏联自己的盟友都去买美国产的客机,为什么啊?
而且这20多年,中国在基础领域研究上,到底投入了多少你清楚吗?你自己去查查西安三航的基础研究项目到底立项和投入资金扔进去多少。航海方面方面的基础研究和投入扔进去多少?还有中国在风洞方面的投入到底是多少,目前在建的风洞呢?这些难道就不叫投入阿?莫非这就是叫做之甘心做裤子吗?
没有这些投入,你J-10, FC-1,到神州系列,还有ARJ,和新舟根本出现不了。
另外一个是军用和民用之间的营运成本,设计思路都完全不一样,居然能混到一块说。
顺便说句,就算神州系列的研究里面,海归或者在国外接受培训的技术人员有多少,你自己知道吗?
这种想当然以为很容易的人,还好意思说自己读力学的人,最好先煽自己几个耳光。
我也不需要到现在凌晨3点还没有睡觉,在做multiattribute decsion analysis。你自己有机会去问开发Q460钢材的那批研究人员,他们是怎么把这些特种钢材做出来的。
还有 更别提由60年代初上山下乡,到文革,一直到1982年,造成整个教育和人才的断层对于中国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冲击有多大。
而且国家现在也是等相关技术和条件成熟了,有了市场支撑,才去投入相关的项目,这点根本就无可厚非。
刚回到家。 顺便再回复 那些说中国只甘心生产牛仔裤什么的一句话.
中国的技术创新是自己中国人一手毁掉的. 知识产权的严重不足,把中国的技术企业一批一批的毁掉.
软件的我不说,金山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包括我自己接触到很多机械,控制系统,电子产品等等的行业.产品一出来了, 就被大批量的侵权,仿造.NETAC是怎么回事,他的技术有被好好保护吗? 最后只能揪出一个华旗, 但是其他侵权的呢? 这只是一个例子.
还有说生产裤子. 生产裤子利润最厚的部分,品派,设计.在中国经营到底有多困难, 一个设计一上市就被抄走了. 除了甘心好好的生产裤子,还能干什么.
我的一些学长,前辈, 他们在国外创业成功,但是都不好回到国内,最担心的就是被侵权.回来的,也被知识产权被侵犯敢到头疼.
而搞软件的,大众化软件应用的, 没有一个敢回来.
回来的唯一就是搞系统集成, 企业配套服务控制,自动化控制,这些很难COPY的. 另外一个就是做游戏开发的会回来.
就这样的土壤,想好好的产业升级, 简直做梦.
运十确实不够好,不过考虑到它是1970年立项,1980年首飞,投入经费才3.5亿,连美国发动机项目的零头都不到,已经不错了。欧美都订有严格的适航性标准,目的就是为了排挤其它国家,确保空客和波音垄断干线飞机市场。苏联的飞机做的再好,要让欧美承认也很难。
你可能以为涡桨发动机是高技术,其实涡桨发动机技术门槛很一般,因为它就比涡喷发动机多个外置的螺旋桨,没有多大的材料强度要求了,50年以前就是成熟技术了,能有多大的技术难度吧。
C130运输机就是涡桨引擎,上世纪50年代的飞机。
http://www.warchina.com/n47628c42.aspx
你说的风洞等确实投入不少,不过那些大多数都是军方项目,中国历来比较舍得在军用项目上投入。民用大飞机项目20多年没立项了。
中国的科研,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也不是一两天了。我上学的时候是90年代,科研经费经常相当于GDP 0.4%,0.5%,现在好点也不多。对比欧美(90年代约3%),说他是铁了心做裤子一点也不冤枉他。
运十确实不够好,不过考虑到它是1970年立项,1980年首飞,投入经费才3.5亿,连美国发动机项目的零头都不到,已经不错了。欧美都订有严格的适航性标准,目的就是为了排挤其它国家,确保空客和波音垄断干线飞机市场。苏联的飞机做的再好,要让欧美承认也很难。
你可能以为涡桨发动机是高技术,其实涡桨发动机技术门槛很一般,因为它就比涡喷发动机多个外置的螺旋桨,没有多大的材料强度要求了,50年以前就是成熟技术了,能有多大的技术难度吧。
C130运输机就是涡桨引擎,上世纪50年代的飞机。
http://www.warchina.com/n47628c42.aspx
你说的风洞等确实投入不少,不过那些大多数都是军方项目,中国历来比较舍得在军用项目上投入。民用大飞机项目20多年没立项了。
中国的科研,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也不是一两天了。我上学的时候是90年代,科研经费经常相当于GDP 0.4%,0.5%,现在好点也不多。对比欧美(90年代约3%),说他是铁了心做裤子一点也不冤枉他。
别把军用和民用的技术混为一谈. 谢谢.
运十的投入只有3.5亿. 那你自己干吗不想,当时是计划经济模式,而且完全采取剪刀差的政策去支撑的. 你自己要是有点经济知识,应该知道这个区别. 我更不用去说了
而且90年代中国经济环境怎么样,和今天能相比吗? 当时需要用钱的地方有多少,巨大的基础建设,国防,加上一大堆烂帐.
虽然我一直觉得中国教育方面投入实在实在的不够.
每一次产业升级或者技术革命的初期,贫富的差距都必然会拉大. 这是需要有一个传导和辐射的过程.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