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2870 4
2005-08-13
最近,网上流传一条消息,称,据南国早报报道:全国关注的科龙案又有新发现,科龙在2004年10月“科龙20年发展与中国企业改革路径”研讨会,给张维迎等“挺顾主将”出场费人均八万,讲话一字十元。全文如下:
  
  “自证监会、国资委和公检法部门联合调查组进驻科龙集团以来,发现众多问题。记者近日通过几经周折,采访了一位调查组成员。应该调查组成员要求,隐去其姓名。他说科龙问题很多,各方面都有,一下讲不清楚。
    
  “当记者提及去年的“郎顾”之争时,他笑笑说,他们查看了科龙的账目,发现科龙去年10月份的财务来往账中有几百万的营业费、广告费等,本来对于一个大的上市公司来说,几百万的营业费不算什么,但根据附在后面的原始单据来看,主要是用在去年10月份在北京开的《科龙20周年与中国企业改革路径研讨会》,另有十几张转账给张维迎、张文魁等知名经济学家的转账支票原始票据。据后来对科龙财务资源部副总监晏果茹审询结果得知,当时科龙给参加研讨会的知名学者的出场费是每人8万,另根据他们每人在研讨会上的发言后整理出来的稿件,按每字10元付的稿费。据说每人这块都有十几万。科龙给他们转帐的支票上写的是劳务费8万,另稿费。记者追问,张等人拿这些钱是否违法时,他说这不算违法,因为这就和歌星参中演出一样,出场费、演唱费是可以拿的,只要不偷税,当然从道德上来,为了钱而乱发言是不道德的了。所以说不会追究张等人的行为。”
  
  本人把上述消息向《南国早报》求证,一位值班主任向本人表示,他们没有刊发过这样的报道。关于这件事,已经上报给报社领导,正在考虑如何处理。这位主任姓黄,电话为(0771)5690404,估计晚上也在上夜班。大家如果不信,可以亲自向他询问。
  
  另据我在网上搜索的资料,参加“科龙20年发展与中国企业改革路径”研讨会的学者名单包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陈小洪所长、张文魁副所长、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军扩、国资委企业改革局助理巡视员贾小梁、研究中心副主任彭建国、国务院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研究员常修泽、产业所副所长胡春力、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宁向东、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卢东斌、中国社科院工经所副所长黄速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刘小玄、社科文献出版社总编邹东涛、中国政法大学李曙光教授。
  
  名单中没有发现张维迎。大家如果有新的发现,欢迎跟贴或交流。
  
  本人真实姓名:岑科
  
  电子邮件:cenke888@163.com
  
  QQ号码:80351540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5-8-19 23:39:00

发不发重要吗?经济学家也是人,何苦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9-6 23:34:00

郎顾之争中,批评郎教授的经济学家名单- -

Tag郎咸平 经济学家 张维迎

魔术是假的,如果魔术师说自己那一套是真的,那么他就是在玩法轮功;在法庭上,不论代理人如何罪大恶极,律师都应该提他辩护,没有人会指责律师,因为这是法律赋予律师的权利与义务;如果经济学家明明知道那是不对的,却硬要把他说成对的,那么他就是在玩法轮功。他们比李宏志还不如,因为人们是这么信任他。 我不回忆去年郎顾之争的经过了,我只想让大家记住在那场争论中,那些集体批判郎教授的经济学家。本来,学术争辩是正常的,即使看错了也没什么了不起,可是这种集体批判却让人想起中国人永远不能忘记的文化大革命。学术的自由是建立在思想的自由之上的,如果思想因为某种原因被禁锢住了,学术怎么可能自由。如果学术的自由不存在了,那么学术还能有什么价值?人多不代表力量!人多代表力量的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那10年浩劫! 历史不应忘记,沉默不仅仅是懦夫的表现,更让我们怀疑他们今后是不是还会为了自己的私利而放弃学者的良心与知识。大家记住他们吧!

张维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经济学教授,北京大学工商管理研究所所长,同时兼任牛津大学现代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是这场集体批判教授的发起者和领头羊。2004年 10月21日,在北京华侨大厦二层举行了“科龙20年发展与中国企业改革路径研讨会” , 大家一致同意的核心文件是《科龙20年发展经验与中国企业改革路径》,教授是执笔人。 在会后接受采访记者中,他说: "把科龙20年发展经验与中国企业改革路径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将使科龙这个个案充满寓意。"

周其仁。北京大学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 《我为什么回应郎咸平》 一文的作者。《经济观察报》采访教授时,教授作了如此的回应:“ 对格林柯尔的指控,是说它通常先进入被收购公司,当上董事长,掌控了人家资产转让的定价权,然后压价卖给自己。这就是郎咸平讲的故事。用常识来问一问:这样的好事,我怎么就遇不到?为什么我不能坐到邻居家里,先由我掌控定价权,然后把人家的资产 ‘买’走?天下真有这么一种资产转让模式而又可以频频得手,格林柯尔的规模不会这么小。它为什么不把海尔、TCL还有天下大公司一块全收了,省得“郎监管”那样辛苦。 ”唉!如果不是郎监管如此辛苦,怎会有今天大白于天下的日子。

张文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在《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中,张所长说: “我与郎咸平的分歧是根本性的 ”。

陈志武。 耶鲁大学金融学博士, 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终身教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 在CCTV资深主持人王利芬对他的采访中,王问: 您对郎咸平的本人了解吗? 陈回答道:“ 他以前在做公司财务、公司治理问题时是不错的,但他出名后一系列的大的言论,我觉得他对这些问题没有太多的发言权。他当然可发表意见,这是他的言论权。我所了解的是,你可以在美国的一个大学拿到微观领域内的金融学博士学位,尤其如果你研究的内容只是公司财务这方面问题的话,其实你完全可以不了解、不关心其它社会科学的问题。当然这也会培养一些专门的人才,也并不是每一个人材都需要什么都那么全面。但是恰恰在这一点上,最近几个月他的言论越来越脱离了他最核心的专长,他主张大政府主义,还有一个就是中央集权、国营经济等。这些方面我与他的看法不一样。大政府主义与国有经济是一对相配的两个东西。”现在谁脱离了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已经很清楚了。

李开发。 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学者,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发表过《经济学家们,你们究竟离实践有多远? 》文中有如下话语:“ 读过这些高论,最大的感受就是这些调研人员从来没有干过企业,连国企的实情都相当不了解,乱下结论,一个老国企,困难到资金转不动,银行帐户早就封死了,各类债主一大串,怎么生产,根本没有办法理顺这个关系,数千职工要吃饭,分成几个车间另立小公司,采用租用的办法,与原来的债务关系分开,先把资产盘活使用起来,养活职工,上交税收,或许做得好,还能一块一块还债买厂,这本来是天大的好事,但到了这些经济学家笔下好事全变成了坏事。真是书生误国! ”现在看,谁是书生很清楚了。

王冷一。上海社会科学院亚太所 博士。2004年9月16日 出席上海市政协经济委员会主办的“企业产权改革热点讨论会” 上,他作了如下的发言:“... ... 我认为,资产的缩水是很正常的现象,就像股市交易会出现瞬间的起落,没有必要为经营过程中的具体记录而痛心疾首。我们应该相信,市场的本质就是为了升值,而不仅仅是为了让资本缩水。我也请教过不少国有资产的购入者,他们压低计划体制下估价的国有资产原值,是为了在真正厘清即将要投资的实体价格之后,再相应地配置增量资产。也就是说,产权交易之前的价格认定,是保证出资人出资到位的重要前提。为此,我们又可以深入讨论另外一个延伸的话题,那就是留与流孰重... ... 不要以守财奴的眼光来看待国企改革... ...”。像顾雏军如此这般掏空上市公司,郎教授反倒成了守财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5 00:03:12
没办法考证!1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6 19:31:58
这么好的文章,怎么没人顶呢。难道被打压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