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717 4
2008-11-12
看到文章标题,相信很多人会发自内心的说:老端脑残了吧,计划经济带来贫困,市场经济带来富裕,这两者有本质不同!但什么是计划经济什么是市场经济,这一点并不是那么截然可分的。在任何一个市场经济国家,计划经济都无处不在。
  
  自由市场中,计划经济无处不在
  
  在所有公司内部都是采用计划经济体制,公司都有自己的发展目标、蓝图和计划,也要求员工对公司有认同感和忠诚度,否则就要被消灭(开除),员工自然也无权投票选老板。员工常常需要为了公司利益而做出某些个人的牺牲,例如无偿的加班是普遍现象。一旦做出某些有损公司利益的事情,还会受到扣除工资的惩罚。员工对上层不满是正常现象,通常也不会受到处分,但如果员工到处向人宣扬反对言论,公司也有权开除他。公司的任何重大决定,不可能采用全体员工投票公决的形式来决定,通常是管理层少数人说了算。公司里的贫富差距也是非常巨大的,某些初级员工其工资仅仅是最低工资标准,而对于大老板来说,整个公司都是自己的私人财产。公司生产流水线上的员工和工头并不需要去关心产品的市场价格,也不需要关心产品是否能卖出去,他们只需要按照上级的要求完成生产任务即可。
  
  以上这一切几乎就是一个缩小版的计划经济体系,我们问题是,为什么对于公司来说这是有效率的,而一个国家如果打算采用这种经济制度,却往往是无效的?
  
  层级组织的巨大优势
  
  一个组织要有效,它必须是层级制的。计划经济体制是严格的层级制,任何公司的体制也是层级制,层级制显示出了非常强大的效率,使得原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成为可能。层级制的优势究竟何在?
  
  世界是复杂的,而人脑的计算能力则很有限,这是由生物体的局限性注定的,大脑由脑细胞之间建立逻辑连接,这些逻辑连接对真实世界的各类关系进行对应模拟,因此我们才具备思考计算能力,而真实世界的复杂程度必然超过人脑,也就是说人脑注定无法了解所有世事。好在我们不需要了解所有事,因为层级组织帮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
  
  假设我们要完成一个巨型任务,但其中包括了无数子任务,此时由首脑做出决定,将该巨型任务分解成十个子任务,由十个下级去完成。这十个下级,每人可以再把子任务分解成十个二级子任务,再分配给下级去完成,以此类推。每个人的大脑只要会处理很少的一些事,那么大家配合起来就能处理包括上万件事情的大任务,这个系统把每个人的计算能力都有效的用上了,这就是人脑计算能力的分工。亚当•斯密阐述了“劳动的分工”,但他没有发现“计算力的分工”。后者的重要程度绝不亚于前者。
  
  层级组织在完成那些目标单一且容易分解的任务时,会发挥出异乎寻常的效率。最著名的例子是,二战时期美国的经济远远超过苏联,但美国二战时只生产8万辆坦克,而苏联这一数字是10.8万辆,更加重要的是,美国本土没有战事,而苏联在战争的初期就损失了大部分重工业,这一切竟是在同德国法西斯500万陆军进行本土作战时完成的。“我们要击败纳粹”这个目标是明确的,且容易被分解,针对该任务,层级组织发挥出了超乎想象的效率,可以有效集中一国的全部力量。也正因为二战带给苏联人刻骨铭心的记忆,使得苏联人认为层级组织能解决任何问题。
  
  自由市场的优势与计算力的有效分工
  
  在自由市场中,为什么“看不见的手”能够创造出最大的财富?这是因为世界变得越来越复杂了。一个组织的首脑无法将如此复杂的任务有效分解,并交给下级去完成,这已经超越了人脑的计算力极限。不管拥有多少极其聪明的精英来规划经济的发展,其复杂程度是人类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与此同时,当世界变得越来越复杂之后,很多任务在一开始是无从知道的,当电视机被发明之前,有哪个政府会决定去发明电视机呢?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制定经济发展的规划越是具体,对经济就越有害,因为越是具体的规划就排除了越多的潜在任务。而且,老百姓除了这些规定的事情之外,其他都不能做,这无形中也浪费了大量人脑的计算能力。这就是中国人以前能够制造原子弹、氢弹,却解决不了轻工业产品短缺的原因所在,国人的计算力都被浪费了。
  
  自由市场制度则解决了这个问题,每个人只要有想法都可以创办自己的公司,虽然新公司创办的成功率极低,但相对于它释放的人脑计算力来说,算不了什么。同时,为了能让新公司能有效运转,必须采用层级制度,这样才能将任务分解执行,此时才是发挥层级制度优势的时候。
  
  自由市场提供了有效分解任务以及发现新任务的作用,而计划经济则做不到这两点,自由市场中的公司都有一些很简单的目标,例如制造办公家具、开发休闲游戏软件等等,要分解这些任务所需的信息相对较少,人脑对于分解这类任务是可以胜任的,这便释放了人脑的大部分计算力。这也就是资本主义能创造出大量财富的原因。
  
  自由市场的劣势
  
  自由市场也有严重的先天缺陷,这一缺陷导致了金融泡沫、大萧条和经济周期循环,最近的例子就是美国次级贷问题。
  
  在几个完全平等的个体之间很可能产生“逻辑死循环”,囚徒困境就是一例。这方面的现实例子也很多,股票涨了,人们非常乐观,因此去买,越买越涨,再吸引更多的人去买。这就是一种死循环。经济不景气,人们就悲观,于是家庭减少支出,社会总需求降低了,生产的东西卖不掉,人们就失业,失业之后更加悲观,更加减少支出,使得经济更不景气。这也是一种死循环。有一个镜子模型可以清楚的解释这个问题。两面镜子相对而立,此时每一面镜子中都有无限多的镜像;两面镜子相背而立,则每一面镜子中都没有镜像。如果大家都先猜测别人的行为,然后再决定自己的行为,那么死循环很容易产生。在人工智能领域,这一现象被称之为“无限回归”。
  
  在单一层级制度中,是不会产生死循环的,因为此时总有一个上级来终止任务,结束死循环。美国的大萧条就是指自由市场陷入了“死循环”,从人人极度乐观的极端走向人人极度悲观的极端,这时只有政府有这个能力去解开死结,于是凯恩斯主义开始发挥作用了。凯恩斯最著名的论断是增加政府支出,出钱雇人把土挖开,再出钱雇人把土填上,经济就活起来了。这一看似无效的事,对解开死循环却很有效。
  
  有意思的是,大萧条时期的苏联正因为不是自由市场体制,所以避免了大萧条。美国的工程师们由于在国内找不到工作,于是纷纷赶往苏联。苏联在此时大量引进西方技术、设备、资金和人才,解决了西方国家商品出路和资本市场短缺的问题,以及技术人员的就业问题。可以说,30年代苏联所有的骨干大型企业都是利用外国的先进技术武装起来的。当年苏联的突飞猛进,与资本主义世界的衰败成了鲜明的对比。
  
  吃鸡难题
  
  用“吃鸡难题”可以很直观的反映单一层级与多元层级的区别和各自特色。几十年前中国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着鸡,而现在的小孩子估计光吃过鸡肉,没见过鸡跑,在农村这甚至还是个政治任务,每人需要分配养鸡指标。很明显的,这是通过单一层级组织来完成吃鸡的任务,该任务由上至下分派到最基层(每个农户家),这种办法虽然效率低下,但好歹确实能够养出鸡来。
  
  在多元层级组织中,一般通过兴建大型养鸡场来解决这个问题,同时饲养几十万只鸡,虽说可以极大地降低成本,但需要配套的设施很多,还要一大笔投资,从电力、水、饲料、生产控制、鸡肉加工一直到大规模运输,都需要在一定的技术、资本积累之后才能够做到。
  
  单一层级组织可以在没有技术和投资的情况下,将现有资源发挥到极致,其有力武器是不断的将问题分解,并分派到每一个人头上。但这种方式很快就会达到自身的上限,此时唯一提升效率的手段就是通过高压迫使每一个人安心做事,没有异议,中国历史上的“三反五反”、“反右”等运动,其本质就是为了提高单一层级组织的效率。单一层级组织常常进行肃整的真正原因,除了以上所说提高效率之外,另一个原因是降低计算难度,因为这个世界对于单一层级组织的管理者来说已经太过复杂了,他根本就无力分析,此时他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肃整把这个世界变得简单些,以便于自己做出决策。
  
  多元层级组织正因为没有一个统一的发号施令者,多个平行的单位互相之间进行交流,可以寻求最有效的解决方案,每个单位都可以去从事自身最擅长的工作,例如,有人擅长搞物流、有人擅长发电技术、有人擅长生产等等,在这种方式下生产能力几乎是没有上限的,可是要做到这一步,需要长时间的研发,和大笔的投资,在二战之后那个年代没有太多时间给你安心发展,因为战争似乎同人们非常接近,所以会有不少国家(如中国)寻求单一层级组织来解决自身的问题,就因为这种方式见效最快,适合原本技术就较为落后,且缺乏资金的国家,只是这么做牺牲了未来。
  
  可惜,现在人们的所谓反思,大多局限于哭诉政治高压带给自己的伤害之上,因为这是最容易被人所记住的事情,但这类反思不仅流于表面,还很有害,因为它使得我们看不清问题真正的根源在哪里,只是把世界简单化的处理为黑与白的关系,是时候放弃“善”与“恶”的无谓争论了。
  
  总结
  
  所谓计划经济就是“单一层级组织”,而所谓的市场经济就是“多元层级组织”,它们都是由层级组织所组成。对于目标明确且容易分解的任务,前者最有效;对于目标不明且极难分解的任务,后者最有效。决定有效和无效的关键是:是否能够有效利用大多数个体的计算能力,越多的计算力被利用,那么效率就会越高。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只有程度上的区别,没有本质上的不同。世上没有绝对的计划经济,也没有绝对的市场经济,在这两者中间的某一点上,效率才是最高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8-11-12 18:21:00
以下是引用xingzh在2008-11-12 17:58:00的发言:在所有公司内部都是采用计划经济体制,公司都有自己的发展目标、蓝图和计划,也要求员工对公司有认同感和忠诚度,否则就要被消灭(开除),员工自然也无权投票选老板。

老板是公司的出资人。全社会,谁是出资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13 23:16:00
经济作文总是一如既往的充斥着似是而非的论调和句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13 23:43:00
以下是引用zhu888jie在2008-11-13 23:16:00的发言:经济作文总是一如既往的充斥着似是而非的论调和句子。

这要看是哪些作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15 00:11:00

好文,附一文表示支持:

《横向竞争,纵向计划》

http://www.xslx.com/htm/jjlc/lljj/2008-10-28-23225.htm.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