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这个词最早火起来,似乎可以追溯到“赢在中国”,从彼时起各路大佬都开始鼓吹创业的概念,哪怕是上市公司,员工上万也必定将创业天天放在嘴上讲。这还得归功到外星人
马云和
史玉柱身上,这两位大佬是最喜欢讲创业的。
马云自不必说,从赢在中国开始,马云已经化身为了创业教父,而史玉柱也曾经启动过一个内部创业的项目。而在
移动互联网时代,创业迅速成为了一场全民游戏,而李克强总理访问
中关村(
000931,
股吧)创业大街则将这一概念推向了顶峰。出门不说自己是创业者,似乎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做生意的了。
我们仔细去审视这场创业大潮,隐隐约约似乎可以看到一个高考的影子,那就是费尽心思猜题押宝,这个宝就是投资人的心理。很多创业者把大量的心思放在了如何吸引风险投资这件事上,放在了怎么迅速做大公司规模上。
企业商品时代最终成就的却是个人
伴随着像高考一样去创业的浪潮,一种新的经济在兴起,那就是“创业经济”。以创业者为中心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商业生态,各种创业大会似乎总也办不完。创业者们借着“新媒体自媒体”的兴起,开始了一轮又一轮的炒作。
炒作的第一步就是讲一个好故事,这已经成为了一个惯例。在项目还没开始的时候,一个有情怀的故事就诞生了。这个故事一定是要裹胁传统行业或传统
互联网的,制造一个痛点打击的印象来,然后用各种高逼格的词去包装,无外乎互联网思维、卡司、维度、颠覆、共享经济、以及XTX等相关的词。
“创业经济”之下的“创业者”们非常善于做自媒体,他们像艺人一样出现在各种各样的镜头之下,做访问搞演讲,带着一组又一组漂亮的PPT出来,每天坚持做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地步。项目本身亮点不够的情况下,就拼命做跨界组合,融合各种不明觉厉的信息。
最典型的就是前段时间黄太吉赫畅的演讲,各种高逼格的东西纷纷被抛出来,物理量子、黄金分割、周易八卦、诗经商颂、史前文明以及宗教传说等等,各种模糊不清的概念让人听得是云里雾里,最终听完了只剩下“然并卵”。
同样精彩还有马佳佳的演讲。我们看到最近马佳佳的演讲PPT只要一出来,就会被疯狂转载各种解读,甚至有一大批人在写文章分析马佳佳的演讲。
然而事实上,无论是赫畅还是马佳佳,从“创业者”的身份来说,都不算是成功的。赫畅除了最早的时候炒火了黄太吉之后,并没有什么其他的成绩可以拿出来,曾经豪言要几年要做几百家店,做中国肯德基的事情也没做成。而马佳佳也是一样,所做过的项目还没有一个可以称得上成功的。
来源:
Do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