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008-11-19 22:42:00
以下是引用求心在2008-11-18 19:26:00的发言:这几年被动收购美元,难道美元是“可信资产”吗?这是一个至今争论不休的问题。我的论文认为,支持货币信用的基础是全社会的生产力,而不是某个机构的资产。因此,只要有过剩的生产力(或生产要素),就可以发行货币。中国可以行使主权货币发行权,这样的权利只有大国才有,小国的小币种不具备。

(1)“全社会的生产力”具体由什么来体现?由什么来度量?

(2)支持货币信用的基础,恰恰是货币当局与货币持有人之间的交易:货币持有人从货币当局获得货币时,必须向货币当局交付一种“可信之物”。

让生产力支持货币信用,恰恰需要:这种“可信之物”标志了“生产力”。“每人发n元”这个交易中,每人都具有相同的“可信之物”(相同的生产力)?

(3)以美元作可信之物,当然可以,不过,这里的问题是:“每人发n元”这个交易中,每人是否都向货币当局交付了一定的美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19 22:56:00
以下是引用曹国奇在2008-11-19 21:59:00的发言:问题是你能证明市场机制总是正确反应这一原则吗?

问题是,你能证明,“这一原则”是人人必须遵守的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19 23:01:00

通货膨胀的确也有(财富)再分配的功能。不过,这恐怕是某些人未曾考虑过的,或者不想涉及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19 23:06:00
以下是引用求心在2008-11-18 21:13:00的发言:台湾行政院刘兆玄今天下午宣布,每人3600元新台币,不排富,全部都有,按人发钱。

还是那句话:请先弄清楚——这是谁的行为。

是财政当局、货币当局、企业还是某个个人的行为。

如果弄不清楚,就“一锅炒”或混为一谈,无非是在表现在基本原理上的混乱。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20 01:20:00
以下是引用银月alone在2008-11-19 2:00:00的发言:
74楼,
一般来说,
国家利益是指力量

不知道你这个人又跑来扯什么. 本身文章已经被两个民经 什么都扯进去弄得够乱了.

你居然还来说什么国家利益.  莫非 通货膨胀就是符合国家利益, 增加国家力量. 那好吧. 我服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20 07:38: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8-11-19 22:29:00的发言:

这是谁的经验结果吗?

可否引用一些相关研究?

大教授大博士孤陋寡闻了吧。

现在不入流的经济学家认为工资与就业负相关,如张五常之流,不看文献、不更新知识;稍微好一点的认为他们不相关、或微弱相关,这大概是上世纪80年代前后的结论,如北大的张延,你们的高级宏观经济学教材也是这么写的;只有超一流经济学家,认为工资与就业严格正相关。这要得益于最近10年计量经济学的飞速发展,用面板数据做出了令人可信的结果。虽然很久以前(60年前)就有人提出了正相关的证据,但一直没有得到认可。时间序列的数据有合成偏差,因此模糊了他们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至于文献,多得不得了。但你目前讨论问题的态度,呵呵,等你发泄够了我再给你看。你谦虚一点,我就给你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20 10:41:00
以下是引用曹国奇在2008-11-19 21:43:00的发言:

问题在于贡献大该多得多少,贡献小又该少得多少,而这种实质问题西经一直没有原理说明(基尼系数除外)。如果差别太大,则社会不稳定,如果差别太小就会有阁下说的很多人躺在家里睡大觉。那么阁下和张大教授的错误在那儿呢?本来我们只是要求将收入差别矫正到中间状态,差别不大也不小,可是阁下和张大教授却一定要争论两个极端,并依此反驳我们。这好像不是真诚的学术态度。

至于求心讲的万科事例,我来帮他说明。在社会消费力小于社会生产力(即生产力过剩)的条件下,加工资自然能增加消费,于是能增加生产,从而增加就业。凯恩斯讲的其实就是这么个道理。我是没看过凯恩斯的理论方面的书籍的,只是将马克思的相对生产过剩当字典翻了下,也许我讲错了,是我教条了。

引用我的回帖却对我的话视而不见,干嘛引用呢。谁对社会贡献大,贡献有多大,很简单,看其有多少金融和实物资产就是了,这些资产就是社会对其贡献的回馈(如果你硬要把腐败所得等非劳动收入当做常态来反驳我,我也没有办法)。一个人收入高,对其课以更重的税负,这好歹还有张纳税凭证,莫名其妙的印钱发,这和悄无声息的盗窃有什么区别?你说你主张把收入差别“矫正”到中间状态,差别不大也不小,那么我反问你,究竟多大才算大,多小才算小呢?我主张不“矫正”或尽量“少矫正”,或者矫正了至少有个能让人接受的说法,好歹还算旗帜鲜明

你自己都承认没有看过关于凯恩斯理论的书籍,还敢对其观点进行阐释,而且竟然是用马克思的东西,关公战秦琼似的。工资高低,是企业根据成本收益原则,和工人谈判的结果,凯恩斯从来没有,也不可能会主张要求企业给工人涨工资的办法增加需求,高工资对经济增长的负面作用在发达国家难道表现的还不明显吗,企业为什么纷纷外迁,还不是怕了昂贵的劳动力和工会(等同于加工资),企业都跑了,谁来增加产出?我前面已经说过,强迫企业给工人涨工资的结果可能是产出没有增加前企业就已经倒闭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20 10:56:00
以下是引用求心在2008-11-20 7:38:00的发言:

大教授大博士孤陋寡闻了吧。

现在不入流的经济学家认为工资与就业负相关,如张五常之流,不看文献、不更新知识;稍微好一点的认为他们不相关、或微弱相关,这大概是上世纪80年代前后的结论,如北大的张延,你们的高级宏观经济学教材也是这么写的;只有超一流经济学家,认为工资与就业严格正相关。这要得益于最近10年计量经济学的飞速发展,用面板数据做出了令人可信的结果。虽然很久以前(60年前)就有人提出了正相关的证据,但一直没有得到认可。时间序列的数据有合成偏差,因此模糊了他们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至于文献,多得不得了。但你目前讨论问题的态度,呵呵,等你发泄够了我再给你看。你谦虚一点,我就给你看。

你不是爱抱诺贝尔的粗腿吗,张五常可是华人里最可能问鼎诺贝尔的(至少是“之一”,这能接受了吧),不看文献的人可能得被你奉为无上权威的诺贝尔,你这不是扇自己耳光吗

认为工资和就业负相关的就是不入流的,认为工资和就业“严格正相关”的,就是超一流的,你还不如直接说支持你的就是超一流的,反对你的就是不入流的好了。事实上工资和就业是否正相关和增加工资是否引起就业增加(看到这个命题有些想吐),可能一点关系都没有,你认为的超一流的经济学家研究得出的结论,也可能和你的主张风马牛不相及

随便去找一本宏观经济学教材,都会有关于工资,就业和通胀关系的章节,不要告诉我你和曹国奇一样是不看西方经济学书的,解释西方经济学是用马克思的理论

如果你也是不爱看书的,那就不妨跑跑腿,随便找几家公司问问,如果工资水平涨了,企业究竟是会多雇人还是少雇人,就怕你去问人家这种问题的时候人家朝你翻白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20 12:05:00

这两天我感冒了,一看显示器就头疼,所以没继续和人争辩。

不过要说明一下,防止大家有误会:

1、我没锁定过任何人,而且我反对锁定楼主。(原因上面说过了。)

2、楼主和求心的观点,到底是什么,我想没几个人真正明白。

比如,给人发钱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

是按人发钱还是给穷人发钱?是发钱还是发购物券?

3、就我看来,他们的思路是:

直接由央行印刷相当于出口货物金额的纸币,平均发给每个人,

这样获得货币的人就会把这些钱花出去,自然就能避免物质财富的流出。

(如果我推测错了,欢迎指出。)

[em01]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20 12:29:00

我已经给诸位提供了很多的信息,大家注意研究,把我贴在这里的文章都看一遍,答案自然就有了。

猫爪具有猫的机灵本性,已经理解一些了,鼓励鼓励。我也没时间跟大家论战。很多问题、很多知识,是听专家说的,不是自己证明的,更不是论战解决的。

五常是没戏了,他要是能拿诺奖,他今年拿,我明年就给大家抢一个回来。呵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20 12:32:00
以下是引用求心在2008-11-20 7:38:00的发言:只有超一流经济学家,认为工资与就业严格正相关

我真地想看看,“超一流”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

严格说,“工资与就业严格正相关”这种命题本身就是不严格的(至于为什么不严格,你谦虚点,我就告诉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20 12:40:00
以下是引用求心在2008-11-20 12:29:00的发言:

我已经给诸位提供了很多的信息,大家注意研究,把我贴在这里的文章都看一遍,答案自然就有了。

猫爪具有猫的机灵本性,已经理解一些了,鼓励鼓励。我也没时间跟大家论战。很多问题、很多知识,是听专家说的,不是自己证明的,更不是论战解决的。

五常是没戏了,他要是能拿诺奖,他今年拿,我明年就给大家抢一个回来。呵呵!

我不是刚刚“理解”,而是从一开始你和hwd99先生发帖,大家就都明白你的思路了,只不过太匪夷所思。

我提个最基本的问题,你这样增加纸币,是否让大家知道(影响预期)?不会产生通货膨胀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20 12:45:00
以下是引用求心在2008-11-20 7:38:00的发言:

大教授大博士孤陋寡闻了吧。

现在不入流的经济学家认为工资与就业负相关,如张五常之流,不看文献、不更新知识;稍微好一点的认为他们不相关、或微弱相关,这大概是上世纪80年代前后的结论,如北大的张延,你们的高级宏观经济学教材也是这么写的;只有超一流经济学家,认为工资与就业严格正相关。这要得益于最近10年计量经济学的飞速发展,用面板数据做出了令人可信的结果。虽然很久以前(60年前)就有人提出了正相关的证据,但一直没有得到认可。时间序列的数据有合成偏差,因此模糊了他们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至于文献,多得不得了。但你目前讨论问题的态度,呵呵,等你发泄够了我再给你看。你谦虚一点,我就给你看。

阁下对根本性的原则,从来避而不答。这里又开始高抬所谓“计量经济学”了。

这就是你目前讨论问题的“态度”?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区别,阁下还一脑子浆子吧?

按阁下这样的混乱,即使运用计量经济学,也不敢恭维。

计量经济学脱离基本经济学思维,就一文无名了,这点起码的东西,还要向阁下明示吗?

“高级计量”如果成了理论缺陷的遮羞布,那真是欲盖弥彰了。

单纯只有计量经济学,你可以从同一套数据中获得任何你想要的结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20 12:51:00
以下是引用求心在2008-11-20 7:38:00的发言:但你目前讨论问题的态度,呵呵,等你发泄够了我再给你看。你谦虚一点,我就给你看。

阁下这两句话,堪登本论坛幽默榜——不过是黑色的。

阁下这里向大家强调了我“讨论问题的态度”,当然,也更表现了自己讨论问题的态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20 12:56:00
以下是引用猫爪在2008-11-20 12:40:00的发言:我不是刚刚“理解”,而是从一开始你和hwd99先生发帖,大家就都明白你的思路了,只不过太匪夷所思。我提个最基本的问题,你这样增加纸币,是否让大家知道(影响预期)?不会产生通货膨胀吗?

“求心”的各个贴子已经给出了充分的答案:这位“求心”肯定回答不了这个问题——因为他连这个问题是什么都不清楚,尽管他可能很愿意看重“计量经济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20 13:04:00
以下是引用求心在2008-11-20 12:29:00的发言:我已经给诸位提供了很多的信息,大家注意研究,把我贴在这里的文章都看一遍,答案自然就有了。

从这些贴子中得到的答案是:

作者不清楚货币当局、财政当局、企业在经济中的职能及其区别,不清楚“收入”与“货币”间的关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20 13:05:00

这些民经, 其中一个重大特点就是分不清楚资本和货币的区别.

之后还扔出一大堆新名词, 有意义吗, 也就是东扯西扯, 从来没有回答过一个问题.

居然还说拿诺奖.  莫非是另类诺贝尔奖得主.

我虽然经济学也学得不那么的好, 但是好歹我也知道 资本和货币的区别. 更不会把一些著名经济学者, 甚至死了的经济学者拖下水 来做 支持自己的观点.

比如哈耶克就是一直支持金本位的. 又怎么扯到按人发钱去了, 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20 13:13:00

赞同党爱民先生“按人发钱”的提法。

最高的效率就是公平,公平的办法自然稳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20 13:14:00

本来,如果这些人(提出所谓“按人发钱”的方案)能强调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收入及财富的)再分配功能,倒也算“着了边际”。这样接下来就要重点讨论,其所提出的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需要怎样的具体操作方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20 13:16:00
以下是引用张建平在2008-11-20 13:13:00的发言:

赞同党爱民先生“按人发钱”的提法。

最高的效率就是公平,公平的办法自然稳健。

先谈一下发钱的主体,再来评价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20 13:18:00
以下是引用张建平在2008-11-20 13:13:00的发言:赞同党爱民先生“按人发钱”的提法。最高的效率就是公平,公平的办法自然稳健。

超级空洞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20 15:10:00
以下是引用hunter_tong在2008-11-20 10:41:00的发言:

引用我的回帖却对我的话视而不见,干嘛引用呢。谁对社会贡献大,贡献有多大,很简单,看其有多少金融和实物资产就是了,这些资产就是社会对其贡献的回馈(如果你硬要把腐败所得等非劳动收入当做常态来反驳我,我也没有办法)。一个人收入高,对其课以更重的税负,这好歹还有张纳税凭证,莫名其妙的印钱发,这和悄无声息的盗窃有什么区别?你说你主张把收入差别“矫正”到中间状态,差别不大也不小,那么我反问你,究竟多大才算大,多小才算小呢?我主张不“矫正”或尽量“少矫正”,或者矫正了至少有个能让人接受的说法,好歹还算旗帜鲜明

你自己都承认没有看过关于凯恩斯理论的书籍,还敢对其观点进行阐释,而且竟然是用马克思的东西,关公战秦琼似的。工资高低,是企业根据成本收益原则,和工人谈判的结果,凯恩斯从来没有,也不可能会主张要求企业给工人涨工资的办法增加需求,高工资对经济增长的负面作用在发达国家难道表现的还不明显吗,企业为什么纷纷外迁,还不是怕了昂贵的劳动力和工会(等同于加工资),企业都跑了,谁来增加产出?我前面已经说过,强迫企业给工人涨工资的结果可能是产出没有增加前企业就已经倒闭了

上贴已经委婉批评你没有真诚的学术态度,你还是没改。

主贴“按人发钱”是个宏观问题,我也是从宏观角度回答,你却偏要从微观角度争论,这没意思。

其实从微观角度也可以回答,只是你们太教条,只知道书本。回答如下:当所有企业与工人分别谈判时,由于市场交流(传染)的存在,工资和工作条件便很快社会化。最终工资和工作条件不是那一个企业能确定的,而是全社会共同确定的。这样,自然便有:在生产力过剩的前提下,涨工资有利于生产的结论。

认为个别企业与工人的谈判能决定工资,只有教条的微观经济学中才自以为是,这也是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脱节的根本原因。

至于用马克思理论回答阁下凯恩斯的理论,那是明显在告诉你们别夜郎自大,西经也就那样。

一个人拥有的资产(收入)本身就是分配的结果,它凭什么能验证贡献大小?(注意:我本来就是质疑收益是否正比于贡献)。本来我不想从分配角度直接与你讨论,因为西经和马经中都没有分配理论,却又大谈分配。分配理论是我曹国奇建立起来的,里面有很多分配原则,它能直接回答什么是分配公平等问题。

资本(利润)归资本家以及工资极差等等,是我揭示的头规律决定的(群体中一定有个头,且是少数个体当头),与贡献一点关系没有,与制度一点关系没有。谁能当头谁就有这样的权力。现在知道我为什么提出何为公平这个问题的原因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20 15:15: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8-11-20 13:14:00的发言:

本来,如果这些人(提出所谓“按人发钱”的方案)能强调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收入及财富的)再分配功能,倒也算“着了边际”。这样接下来就要重点讨论,其所提出的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需要怎样的具体操作方案。

党爱民的著作中的确没有明晰这一点,曾与他当面争论过。希望他能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20 15:29:00
我感情上赞成按人头发钱,不过谁对直接投基建和按人头发钱拉动的内需和提供的就业和再生产能力做个计量分析,会更有说服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20 15:32: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8-11-19 22:29:00的发言:

这是谁的经验结果吗?

可否引用一些相关研究?

======================

这个问题曾经与阁下讨论过,阁下还提出“注意总劳动人数”这个好建议。我也因此将我的价值分配定律从文学描述改成数学描述,先奉献如下,以感谢阁下凶残的争论。

 https://bbs.pinggu.org/thread-385175-1-1.html 

====== ==========

 

 

(三)价值分配定律:在利益确定且可分的条件下,单位要素分得群体财富的量,与群体拥有的财富总量和要素拥有的分配标准量的乘积成正比,与群体拥有的总分配标准量成反比。其数学表达式是:q=Qr/R。其中q——单位要素的价格,Q——群体总财富量,r——个体拥有的分配标准,R——所有个体拥有的分配标准。 

不管具体的分配法则是什么,都必须服从分配定律。比如财富依照按劳分配法则进行,则,如果群体有总财富100元,10人。其中10人共支出的劳动量是20单位,某人支出的劳动量是1单位,则该人分得的财富量为:100×1/20=5(元)。 

这里劳动量充当了分配标准。任何分配形式都是通过分配标准的确立来进行的,而任何个体都不是直接获取财富,而是通过对分配标准的占有来获取财富。比如抢劫和战争就是很明显的分配标准,抢劫和战争的目的都是为了分得某种共有的利益。经济学中通常不会考虑抢劫和战争等分配形式,这里列举这个例子是告诉我们分配定律的说明范畴有多大。 

通常,群体的总财富要有很多分配法则同时进行,以满足不同层面的需要。比如按劳分配、按权分配、按稀分配就是已有人类历史中都存在的三个分配法则,这样群体总财富首先要分成三大块,分别供三个方面分配。这三大块间的比例关系是什么?本人没有揭示出这种关系,也不妄加评论。这里只是用例证的形式继续简述分配流程。比如群体有2人,有总财富100元,其中60元供按劳分配法则支配,40元供按权分配法则支配。再假设甲劳动量是15单位,是组员,权力为0;乙的劳动量为5单位,是个组长,权力为10单位。现在考察两人的工资。 

依按劳分配,

甲的劳务工资为:60×5/(15+5)=15(元)

乙的劳务工资为:60×15/(15+5)=45(元)

 

依按权分配,

甲的职务工资为:40×10/(10+0)=40(元)

乙的职务工资为:40×0/(10+0)=0(元) 

则,甲的工资=15+40=55(元),乙的工资=45+0=(元)。 

我们一直在争论按资分配、按劳分配、按权分配这些问题,这种争论绝症在于两点:一是没有看清楚分配定律。显然马克思强调价值(价格)与劳动量成正比,同说万有引力与质量成正比一样,没有错,但是肯定不全面。毫无疑问,马克思强调的劳动量只是分配标准,并不是经济学中一直在寻找的那个价值,但是由于他坚信“价值(价格)与劳动量成正比”没有错,于是就说劳动量就是价值。二是没有叠加思想,从而无视众多分配法则并存的事实,于是每个理论都强调只有它坚信的分配法则是唯一的。显然西方经济学中强调只有供求决定价格就很独霸,这就远没有马克思开明,直接导致它没法解释在同样的供求关系下,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房价不一样的这一事实。马克思承认供求的决定作用,但是限定它的作用范围,这是科学的态度。供求规律只是众多分配法则中一种。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20 19:20:52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20 15:38:00

有人要谈货币,很好。

各位究竟对名目主义(chartlism)有多少了解?对货币的本质究竟如何看待?你们接触过哪些文献?或者,你们的货币理论来源于哪一本教材,告诉我。

黄达的教材刚刚知道对货币的需求里有“资产需求”这一项,你们知道不知道。

我在翻译东西,如果你们谁答应帮我翻译,我就慢慢跟你们聊,一个一个回答问题。

至于就业问题的文献,如果你们特想看,可以自己搜一下我写的东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20 15:59:00
若将生产出售给美国的产品的资源用于生产在中国市场销售的产品,
赠送给中国民众5000亿美元也许并不会发生通货膨胀
这个论坛感觉政府除了税收与政府投资的回报还有其它的收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20 16:01:43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20 16:36:00

有些人想看的文献已经贴出来了。

看完后,希望你们这些“学院派”对“民经”们给点尊重。虽然“民经”们讲不出大道理,但人家联系实际、认真思考,基本判断不会出错。而你们这些“学院派”,抱着几本教科书不放,基本上丧失了对事物作出基本判断的能力。而且,由于中毒太深、被主流洗脑过度,已经很难接受新思想、新观念。甚至你们根本就称不上“学院派”,知识更新速度太慢,不看文献,就知道啃几本陈旧的教科书,于是,就变成了真正的民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20 16:46:00
也许进行一下语言分析是个好主意,
或使用现代经济学某一个流派的说法
并充份表明这一点-_-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20 16:47:00
以下是引用曹国奇在2008-11-20 15:32: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8-11-19 22:29:00的发言:

这是谁的经验结果吗?

可否引用一些相关研究?

这个问题曾经与阁下讨论过,阁下还提出“注意总劳动人数”这个好建议。我也因此将我的价值分配定律从文学描述改成数学描述,先奉献如下,以感谢阁下凶残的争论。

 https://bbs.pinggu.org/thread-385175-1-1.html 

====== ==========

 

(三)价值分配定律:在利益确定且可分的条件下,单位要素分得群体财富的量,与群体拥有的财富总量和要素拥有的分配标准量的乘积成正比,与群体拥有的总分配标准量成反比。其数学表达式是:q=Qr/R。其中q——单位要素的价格,Q——群体总财富量,r——个体拥有的分配标准,R——所有个体拥有的分配标准。 

不管具体的分配法则是什么,都必须服从分配定律。比如财富依照按劳分配法则进行,则,如果群体有总财富100元,10人。其中10人共支出的劳动量是20单位,某人支出的劳动量是1单位,则该人分得的财富量为:100×1/20=5(元)。 

这里劳动量充当了分配标准。任何分配形式都是通过分配标准的确立来进行的,而任何个体都不是直接获取财富,而是通过对分配标准的占有来获取财富。比如抢劫和战争就是很明显的分配标准,抢劫和战争的目的都是为了分得某种共有的利益。经济学中通常不会考虑抢劫和战争等分配形式,这里列举这个例子是告诉我们分配定律的说明范畴有多大。 

通常,群体的总财富要有很多分配法则同时进行,以满足不同层面的需要。比如按劳分配、按权分配、按稀分配就是已有人类历史中都存在的三个分配法则,这样群体总财富首先要分成三大块,分别供三个方面分配。这三大块间的比例关系是什么?本人没有揭示出这种关系,也不妄加评论。这里只是用例证的形式继续简述分配流程。比如群体有2人,有总财富100元,其中60元供按劳分配法则支配,40元供按权分配法则支配。再假设甲劳动量是15单位,是组员,权力为0;乙的劳动量为5单位,是个组长,权力为10单位。现在考察两人的工资。 

依按劳分配,

甲的劳务工资为:60×5/(15+5)=15(元)

乙的劳务工资为:60×15/(15+5)=45(元)

依按权分配,

甲的职务工资为:40×10/(10+0)=40(元)

乙的职务工资为:40×0/(10+0)=0(元) 

则,甲的工资=15+40=55(元),乙的工资=45+0=(元)。 

我们一直在争论按资分配、按劳分配、按权分配这些问题,这种争论绝症在于两点:一是没有看清楚分配定律。显然马克思强调价值(价格)与劳动量成正比,同说万有引力与质量成正比一样,没有错,但是肯定不全面。毫无疑问,马克思强调的劳动量只是分配标准,并不是经济学中一直在寻找的那个价值,但是由于他坚信“价值(价格)与劳动量成正比”没有错,于是就说劳动量就是价值。二是没有叠加思想,从而无视众多分配法则并存的事实,于是每个理论都强调只有它坚信的分配法则是唯一的。显然西方经济学中强调只有供求决定价格就很独霸,这就远没有马克思开明,直接导致它没法解释在同样的供求关系下,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房价不一样的这一事实。马克思承认供求的决定作用,但是限定它的作用范围,这是科学的态度。供求规律只是众多分配法则中一种。


你说了半天,如果我没有误解你的话,归根结底还是一个问题:不承认非人力资本在生产中的作用

打个比方,生产同一批东西,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让一万个人来手工生产,另一种是你所谓的资本家投入一千万引进一条机器人生产线,只雇佣5个工人管理或者索性根本不需要工人管理,是不是手工生产出来的那批产品,其价值就是5个人生产出来的2000倍了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