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来自那里?是直接来自于实践吗?显然不是。而是来自于人的思维。思维在头脑中不断地运动,作用于头脑与身体并同时展开运动。而运动的过程,即是实践的过程。人,通过实践展开一系列的变化,而变化的内容与形式又被思维吸收,然后加以改造,形成新的思维,而新的思维又会以新的方式回到实践。这种反复的循环运动,使人的认知能力、推理能力提高了。也就是说,人的智力增强了!智力的增强,同时头脑中用思维记忆储存的知识也就越多。人的智力得到了发挥,便可以干很多的事情。思维的表达方式要通过说话、写作来完成,写作的内容就是这种智力得以表现的结果。这个结果一经完成,就会形成理论。理论就会以固定的方式通过智力与手写的结合存在于书面形式上,然后,被他人的意识认知、吸收。这也就是说,以书面形式出现的理论对人来说,只起一个意识传达的作用,然而,理论的内容却停留在书面形式上,自身没有发生变化。这就说明,以书面形式形成的理论与这个理论的实践出现了分离过程,它的结合要到发展的后期才能被验证。我们看到,理论的实践变化了,实践的理论固定了。如果把这个理论再作用于实践,理论已经不在等同于它自身的实践了。理论自身的实践被时空否定了,并且否定之否定了。而实践的理论却被思维固定住了。通过思维的运动表现在写作当中。因此,理论要想指导实践就决不可能是它自身的实践,同时也必然要与现实的实践发生矛盾。这个矛盾是必定要发生的。因为,理论是过去的实践,指导的是现实的实践,这个矛盾会随着时间、空间、物质、意识的不同变化所发挥的各其存在属性的不同变化来决定这个矛盾的变化。(究竟是怎样变化的,这里不做说明)然而,过去实践的理论指导现实的实践,同时现实的实践又被意识抽象到思维当中,通过思维的运动形成新的思维之后,就会与过去存在于思维当中的理论发生矛盾,与此同时,也是过去的实践与现实的实践的抽象分离、结合,这只有通过抽象思维才能看得到。过去思维记忆当中的理论即被否定,但并不是否定之否定,它在记忆当中,没有被思维提取罢了。旧实践与新实践的矛盾抽象结合,分离,旧理论与新理论的矛盾抽象分离,结合。理论与实践是随着时间空间循环反复、永不停顿的过程,但不管怎样,实践总是先于理论,理论总是后于实践。理论作用于实践,实践反作用于理论。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就必须学习用抽象思维分离、结合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