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定之否定”新探(之一)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其内容、方式、过程和普遍必然性的论述仍有许多不够澄明之处。本文试图从新的角度对之进行详细的说明,以期使人们对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认识能够更为深入。
§1 规定性及其基本倾向
一般而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的起点是在实践中获得的关于事物的丰富感性材料。对感性材料进行知性抽象,即化简性的概括和提炼,可以获得事物的某些具体规定性。哲学所谓的规定性是指具有某种特定内含(或特性、特征)的事物或事物的内在组成。从辩证法的角度看,事物的规定性自身内在具有两种基本倾向,即肯定自己和否定自己。
§2 肯定和否定
所谓肯定是指规定性的坚持或回复。从静态看,肯定是事物性质和存在形态的稳定持存;从动态看,肯定是事物在构成要(因)素的流动和交换(交流)中实现的更新、更生(自实自生)。
所谓否定是指规定性的舍弃或变易。从静态看,否定是事物性质和存在形态的破坏;从动态看,否定是事物的整个系统或其内在子(分)系统的解构和另构(重构或新构)。
从上述说明可知,在事物的肯定阶段中是包含有否定的因素、内容和过程的,只不过后者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并不影响肯定作为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地位。同样的,在事物的否定阶段中是包含有肯定的因素、内容和过程的,只不过后者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并不影响否定作为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地位。
§3肯定和否定的基本方式
肯定有两种基本方式,即外力肯定与自我肯定。外力肯定是指规定性作为总体生存秩序的产物或自身之外的某物的产物而“被生成”或“被派生”。自我肯定是指规定性依靠事物自身的本质能力或内在动变机制而自我更新、更生。在持存着的事物中和存在自组织性的系统中,事物是能够自我肯定的;而在其它情况下,则更多的是外力肯定。
否定有两种基本方式,即外力否定与自我否定。外力否定是指规定性受总体生存秩序的作用或自身之外的某物的作用而“被改变”或“被终结”。自我否定是指规定性依靠事物自身的本质能力或内在动变机制而自我扬弃、向它者演变。事物的成长、衰亡、变异、进化和发展主要而言是事物自我否定的表现,事物的粉碎、破灭、摧毁、消解等等则多是外力否定的结果。
§4肯定和否定的基本状态
从肯定和否定的状态来看,存在两种肯定和否定,即质的肯定和否定、量的肯定和否定。
质的肯定和否定又分为两种,即基本性质(根本性质)的肯定和否定、具体性质(结构、形态)的肯定和否定。量的肯定和否定也分为两种,即定量的肯定和否定、分变量的肯定和否定。
所谓基本性质(根本性质)是指规定某物属于某种事物的性质,它体现着事物在质上的共同性。所谓具体性质是指规定某物的具体形态、性状的性质,它体现着事物在质上的特殊性。所谓定量是指事物所具有的某种确定的数量或程度。所谓分变量是指事物维持某一性质(基本性质或具体性质)的量的变化范围及其极限。对任一事物而言,分变量都不是唯一的,其多种多样的分变量表现为互相交叉或交织的数量区间群。
一般地说,相关定量肯定,根本性质、具体性质、分变量均肯定;相关分变量肯定,根本性质、具体性质均肯定;相关具体性质肯定,分变量、根本性质均肯定;根本性质肯定,其具体性质、分变量未必肯定。反之,相关定量否定,分变量未必否定,性质未必变化;相关分变量否定,定量必否定,具体性质变化,根本性质未必变化;相关具体性质变化,定量必变,分变量未必变化,根本性质未必变化;根本性质变化,其具体性质、定量、分变量均变化。
从肯定与否定的现实关系来看,存在着四种肯定状态和五种否定状态。
肯定的四种基本状态是:
1、根本性质、具体性质、分变量、定量均肯定。如一瓶水。
2、根本性质、具体性质、分变量肯定。如被喝掉一部分的瓶装水。
3、根本性质肯定,其具体性质、分变量部分肯定。如水结成冰。
4、根本性质、分变量、具体性质均部分肯定。如溶入杂质的水。
否定的五种基本状态是:
1、根本性质和具体性质均肯定,分变量肯定,定量否定。如对汽车超速是对某个限速的否定。
2、根本性质肯定,分变量部分肯定,定量否定,具体性质部分否定。如蝴蝶是对蛹的否定,蛹是对幼虫的否定,幼虫是对卵的否定。
3、根本性质肯定,分变量部分否定,具体性质部分否定。如落红是对花朵的否定。
4、根本性质部分否定,具体性质部分肯定,分变量部分否定。如癌变是对正常细胞的否定。
5、根本性质和具体性质均否定(打碎或摧毁)。如生命的死亡,建筑的垮塌。
§5何谓否定之否定
辩证法对肯定和否定的关系的揭示是从发展的角度切入的。从发展的角度看,事物及其总体生存秩序的演进是按照“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方式进行的。——如果不从发展的角度切入,否定可能直接引起事物的变化、消解、灭亡,但未必会因此进入事物的否定之否定过程。
什么是否定之否定呢?否定之否定的前提是肯定,过程是首先否定第一个肯定,然后否定对第一个肯定的否定,并因此而进入新的肯定。之所以要否定第一个肯定,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为新的肯定开辟道路;之所以要否定对第一个肯定的否定,是因为否定总是具有破坏性的,只有扬弃其中的破坏性成分,才能使新质在新的基础上稳定下来。——如果经两次否定,仍不能使新质稳定持存,就会发生第三次否定、第四次否定……直至事物灭亡或者最终形成使新质稳定持存的本质能力以及支撑该本质能力的内在机制、过程。否定之否定的最后结果是在新的基础上形成并巩固新的肯定。——从表面上看,否定之否定似乎是对旧内容的“回复”、“回归”,但往往因为它已经增添或改变了某些要(因)素和某些内容,从而在质上或量上是发生了一定变化的。
概而言之,否定之否定是指事物从肯定出发,经过两次或两次以上的否定而达到新的肯定的过程。其中“两次或两次以上的否定”主要是从逻辑上说的,即是从高度抽象和概括的角度说的,在现实中发生的情况则可能会更加的复杂、多样和多变。
§6否定之否定的基本模式
与否定的五种基本状态相对应,否定之否定有五种基本模式,即:
1、与第一种否定状态对应的是“突破”━“新生”模式,如老干生新芽,称之为生长式否定之否定,其特点是稳质而增量。
2、与第二种否定状态对应的是“破壳”━“新生”━“回归”模式,如种子━植株━更多种子,称之为增殖式否定之否定,其特点是稳质变形而后增量。
3、与第三种否定状态对应的是“消解”━“重建”模式,如叶落归根、改革创新,称之为自营养式否定之否定,其特点是解析后用精弃粕。
4、与第四种否定状态对应的是“变异”━“新质”模式,如基因突变,称之为异化式否定之否定,其特点是变质后产生新量。
5、与第五种否定状态对应的是“打碎”━“另建”模式,如草被牛吃掉,称之为异营养式否定之否定,其特点是摧毁旧的整体后另建或改建新的整体。
其中,第一、二种模式的否定之否定一般都是发展,第三、四、五种模式的否定之否定则可能是发展也可能不是发展。
需要说明的是,这五种否定之否定模式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在现实生活中它们往往是结合或交织在一起的。
§7否定之否定的普遍性和必然性
只要我们所生存于其中的世界仍然是稳定持存的,那么,其中的绝大多数事物就是处于肯定之中的或者正在走向新的肯定;与此相适应,否定要么是直接或间接为新的肯定提供营养、开辟道路,要么本身就是走向新的肯定的必经环节。因此,至少从逻辑上看,事物从肯定经否定走向否定之否定的进程是普遍存在的和必然会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