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发展的强与弱在于它能吸引和利用多少区域外部的资源。改革开放之前,我国闭关锁国,国外的资源与国内完全脱钩,而且实施的是计划经济,因此各地经济水平相差不大。改革开放之后,东南沿海的部分城市被国家确定为对外连接的窗口,而其他地区依然不能直接与国外的资源对接。至此,不少国内国外的可流动性资源涌入这些地区,在这些地区发展并获得收益,同时也为这些地区带来经济的繁荣。通过一些实践的发展,市场初步形成一种常态:即国内国外的各种资源在这些地区汇集,然后再通过这些地区的利用之后再与国内国外的市场衔接,即便是现在所谓的产业转移也不过是通过了分类利用后的利益分配而已,控制权依然掌握在这些地区,所转移的不过是些收益少、环境污染严重等各种影响地区发展战略的产业环节。
而今已经是全面开放,国内的所有地区都可以直接与国外资源对接,然而市场的这种常态的运行产生一种惯性,国内与国外的资源依然向这些地区汇集,然后通过这些地区的利用、分配,同时这些地区通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种市场氛围,各种资源可以在这里寻找到同其他资源之间进行合作,并获取收益的途径。而内陆地区缺乏这样的市场氛围,各类资源进入之后,很难与其他的资源进行合作。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多数资源的实力都不足以单独完成一个从初级原材料到最终市场的整体过程 ,因此来说,在内陆地区普通的资源难以进行实现其价值,只能选择进入那些发达的地区。
内陆地区如要快速崛起,就必须逆转这种走势,变资源输出(主要指劳动力、原材料、资金、市场)为产品输出、管理输出。在目前自然的市场状态下是无法逆转这种走势,必须人为的建立这样一个市场的氛围,使得进入该区域的资源能够得到获取收益的机会。内陆地区与那些发达地区之间相比,具有土地、劳动力等方面的成本优势,如果能够建立这样的一个市场氛围,那么在类似的状态下,作为一个新兴的区域,相同资源之间竞争就不会那么激烈,所能得到的机会就相对更多。
对于绝大多数资源来说,较大的、但难以实现的收益,其吸引力远不如小些、但可以实际获得的收益。因此来说,内陆地区要快速崛起,不在于强调什么所谓的优惠政策,关键在于能够提供资源转换利用的途径,也就是所谓的商业机会。只有足够的商业机会,才能吸引大量的社会资源进入该区域,推动该区域的经济腾飞。
这个建立市场氛围,提供大量商业机会的方法可以归纳为:经营产业。经营产业可以分为两类,掌控型和引导型。掌控型适用于企业投资者,相当于以一个相对较少的投入建立一个庞大的企业集群,所需关键拥有优秀的管理团队,是一种长期的行为。引导型经营产业适用于政府组织,在一定的时间内,采用引导和沟通的手段,人为的建立一个商业的环境,使得各种资源在其中能够相互配合,围绕同一个目的,共同发展,从而自然产生大量的商业机会。引导型经营产业关键在于合作,需要一个具有公共关系能力的组织实施,是一个相对短期的行为,目的是建立能够自然产生大量商业机会的市场氛围,之后可由市场自由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