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目前,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论坛”区域经济学 版的同题讨论——
qimans:
对土地利用问题很感兴趣,很早就想说点什么。但仔细想一想,却发现土地利用问题太复杂,很难说清楚。
1、什么是土地的粗放利用? 上文中用“用地规模增长弹性”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来度量土地利用是否粗放,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论据仍显苍白。我也一直在考虑如何度量土地利用的效率问题,用“人均用地面积”,“容积率”,“单位土地投资密度”还是“单位土地产出密度”?,上述指标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均不全面。由于土地这种资源属性的丰富性,在利用土地时,首先要选择土地的用途,是耕种、放牧、建造工厂、还是用于商住,或是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等等?其次,不用的用途,由于其运用的生产技术不同,则土地利用方式也相差很大,如以“单位面积产出”为例,耕地与工业园区相比要远远低得多,且住宅区的“单位面积产出”如何估计?再者,城市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可能还与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和布局结构,与公共服务的供给范围和效率等有者非常重要的联系;最后,用地效率也可能与居民的生活习惯和风俗有关。
2、地价是否反映了土地的利用效率? 从供求关系上分析,土地的卖价反映了土地所有者对这块土地机会成本的估计,而土地的买价则反映了土地需求者对其未来收益的估计,在竞争较为充分的市场条件下,土地被出价最高者所得。这意味着,这块土地能获得最高的未来收益,这当然是土地利用效率最高的状况了。但事实上,在人们对土地的供给总量有限的理性预期下,有相当一部分购买者并不是想通过开发土地而获得收益,而是想通过再次转卖土地获得地价增殖,即把土地留给未来更好的利用机会;这时,人们对土地的现有供给量会减少,或者土地的实际开发利用量减少,从而造成结构性的用地紧缺,进而造成地价的快速上涨;在资本市场不完善或被扭曲的情况下,就会产生大量的土地投机行为,造成地价泡沫。与地价相比,地租反而能更好地反映土地的利用效率,但中国的地租统计资料相当匮乏。
3、土地管制对用地效率的影响。中国是世界上土地管制相当严格的国家,除了耕地保护制度外,对建设用地的使用管制也相当复杂,用地规划、容积率、绿化率和投资密度等等控制,近年来随着人地矛盾的尖锐化,而有增无减。但人们对土地管制所带来的政策效果却缺乏清晰的认识,国外的研究中意见相左的也很多。但很多直观的事实提示我们,往往很多出于好意的管制政策却会有事得其反的效果,而且过多的管制反而滋长了寻租之风。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