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高级会员区 学者专栏
1725 2
2015-08-24
交通方式的变迁

暑期来到河北青县。该县隶属河北省沧州市,位于华北平原东部,南接沧州,北依京津,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京沪铁路、京沪高速铁路、京沪高速公路、104国道、津保公路、沧廊高速公路等交通干线从境内穿过。更有意思的是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





贯穿青县南北的大运河

对于青县的历史,《河北省县名考原》中有如下记载:“宋乾宁军在今青县地,大观二年升为清州。宣和遗事载,大观二年,黄河清。诏曰:国家承百五十年,三有河清之应。”明洪武八年(1375年),降清州为县,因城南决口,为永避水患,并取四季常青之意,改“清”为“青”。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宋朝的乾宁军就位于现在的青县地界,大观二年升格为清州。宣和遗事中记载,大观二年,黄河变清了。诏书中是这样讲的:宋朝建国150年,只有三次黄河水变清的记载。明朝洪武八年,又把清州降为县,由于县城南部河水决口,为了永远避免水患,并且为了表明四季常青的寓意,把清字改为青字,就是延续到现在的青县。该县现辖5个镇,5个乡,人口  39万人(2004年统计数据)。

南运河自隋代开凿至明清,始终是国家的交通命脉,明、清两代每年都有约400万石漕粮经沧州运至北京。此外,还有大量瓷器、盐、煤等货物靠运河水路运输。漕运的繁忙和南北物资的融汇带来了两岸经济的繁荣,更有了大小不等的码头、摆渡。“1975年以前,青县还是鱼米之乡,1957年有10万亩稻田,都是因为大运河的滋润。红木是由南方运来,而青县是红木家具之乡,也是因为运河码头的存在。过去青县的厨师有名,更是因为商贾的聚集带来了需求与南北的手艺”(参加大运河滋养的城市与文化,《燕赵都市报》2014年6月)。

东看粮,西看房,运河两岸看衣裳,为什么运河两岸看衣裳?因为运河南北来往的商船带来了时尚,在青县境内的流河、青县城关,以及相邻的兴济,都是昔日重要的码头。 青县段乃至天津段的大运河,最早是北魏曹操攻乌桓时所开运河,上起呼沲(即滹沱河),下入泒水(上游即大清河,下游入海处在今天津)所修,后来的隋唐大运河南运河段就是利用的这一段古河道。

现在的大运河已经不再是当年的交通要道了,因为出现了铁路,公路等更加低成本、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方式。虽然大运河的部分河段还具有通航功能,但是大部分河段的通航功能,尤其是货运功能已经丧失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恢复大运河的原有功能,为沿岸的城市增加一道靓丽的旅游特色,应该是一个有价值的选择,当然这需要大运河沿岸各地之间的协调合作,这种协调合作需要中央政府的统筹与协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5-8-26 00:12:42
夏日刚去过沧州一带。
在此讨论交通问题,不必替交通局做工作总结。最好是从另外的角度去分析讨论,比如,现在的交通需求是不是商品,能否以及如何以市场手段去应对;比如交通涉及到的基础设施,尤其是土地,其所有制形态会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的法律依据和基础是否存在;比如,建设和投资是两种所有制前提下的两种手段,在交通问题上,是国家非图利性的建设还是资本主导的盈利性的投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8-26 09:33:10
楼上的建议很有道理。交通是个大问题,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国家的政策导向决定了交通的实现形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