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为营利而生
网络公司CEO们因赢利无术被炒鱿鱼,不少人也忍不住说那些企业的老板“惟利是图”。更有的人义正辞严地告诫:“企业不能惟利是图。”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企业行为的很多不满,都是“利”惹的祸。企业与“利”的关系,在经济学中,是关系到“企业的本质”问题,确实需要搞个明白。
企业为营利而生,企业财产的所有者心里最明白。出资人投入资金兴办企业,图的是什么?说白了,就是为了得到利润,让钱生钱。如果是为了行善济贫,他直接向社会捐献、向个人捐赠,岂不更体面?企业的生成就是为了营利,是为营利而设立的经济组织。资本的本性就是企业的本质。说它是“惟利是图”,听起来有点别扭,事实就是那么回事。企业不图利还能图什么?当然,要在遵守国家法规的前提下去谋利。企业的生存延续,更要靠营利支撑。如果把资本金亏光了,资不抵债,那就只有破产倒闭,关门大吉。90%以上的网络企业,就是这样悄无声息地死掉的。
从经济学的眼光看,企业的本质就是谋求“利润最大化”,也称“产出最大化”。微观经济学就是以此为前提,系统研究、分析企业如何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经济学研究需求、市场、生产成本、边际收益、竞争策略、信息的不对称和各种风险因素,都是探讨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问题。
经济学对企业的研究,也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最初的经济学家,是从生产过程研究企业赚钱秘密的,他们总结出:分工、协作能产生出巨大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率;规模也能产生效率。于是,很多经济学家都把企业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转化关系归结为一个可计算的“生产函数”。
1936年,一位叫科斯的经济学家写了一篇题为《企业的本质》的文章,首创从交易费用的角度研究企业效益问题。按照科斯的分析,企业与市场是两种可以相互替代的配置资源的机制,企业把生产的某些环节纳入内部协调,就是为了节省交易费用。典型的例子是,如果自己纺纱比到市场上外购节省费用,织布厂的老板就会采购棉花,雇人来生产棉纱,供自己织布。
有意思的是,科斯的这个理论,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方引起人们的重视,后来竟衍生出一门交易费用经济学门类。就因为这,科斯获得了1991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科斯的这个理论,实际上是从交易费用的角度,揭示了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本质。近些年获诺奖的“纳什均衡”、信息不对称、理性预期等经济学理论,揭示的也都是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有关技术性问题。
企业的本质是营利。这意味着,作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经理人的第一职责就应该是使企业盈利,而且要千方百计使利润最大化。
然而,现实中很多企业的经理人,似乎连这个职责的感觉都没找到。最为典型的问题是,有些企业的高层管理者精力并不集中于企业的营利之事。有些总经理热衷于考虑那些本该由ZF官员考虑的事;有些热衷于各种与企业不相干的社会活动,一心想当社会名流;有的甚至沉溺于声色犬马。一句话,有些人不务正业。另一种情况是,有些企业的老总竟然到处宣扬,赢利不是他那个企业的首要目的。若非特定情况,说出这种话,如果不是混淆视听、掩人耳目,那他就不称职。往好处想,这种人是把个人的价值观与企业的价值给弄混在一起了。
有些企业上项目时不愿意进入利润太高的领域,那是出于风险的考虑;比如万科坚持不搞写字楼项目,那是经营的战略策略层面的定位,并不是不追求利润最大化。
还有一种情况,有些上市公司亏损了,老总的年薪还是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企业被经营亏损了,还拿那么高的工资,与经营业绩严重背离,这是什么道理?
鉴于此,经济学家们设计出与业绩挂钩的年薪制、股票期权制,使激励与约束结合起来。竟又有一批与企业不相干的人出来横挑鼻子竖挑眼地反对。这种人,什么都能考虑到,就是不考虑企业如何才能营利!
“国有企业”是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的重要成果。1983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一位外国的经济学家说,中国没有真正的企业,工厂只是生产车间。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产供销由ZF安排,国营工厂只是按指令生产的单位,虽然也有财务核算,并不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实体。名字也只能叫“国营工厂”,如“第一拖拉机制造厂”、“第一汽车制造厂”等等。实行市场经济,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企业,就是一个个独立的利润中心。生产产品只是企业经营中的一个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的国企改革,就是从“国营工厂”向“国有企业”的转变。这种转变的实质就是“企业化”,由按指令性计划任务的生产单位转变为营利主体。“国有企业”首先是企业,其本质也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由此,目前的很多改革举措就容易理解了。
既然要使它成为企业,要求它营利,因此要剥离它过去负担的很多社会职能,如办学校、办医院等;因此要允许它精简多余的人员,以降低工资成本;因此要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从国有资产中拿一部分补历史的欠账,解决退休职工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资金;因此对那些扭亏无望,资不抵债的中小国企,采取兼并、破产、拍卖的方式处置。
国企改革的这些举措,从经济学的视角看都抓住了牛鼻子。具体到个人,有的职工下岗了,没下岗的压力也大了。但压力最大的还是企业,它必须赢利。社会上每个人的感受也不会一样。有的人可能对国企破产、拍卖想不通。问题是,你个人的钱愿意拿出来给那些企业再继续赔掉吗?即使你有这种觉悟,你的家财够赔几天呢?对于减持一些国有股补充社会保障资金,有的人可能觉得是把国有资产卖了。其实,让退休职工继续从企业领养老金,与一次性支付给社会保障机构管理,实质上都是由国有资产中支付。区别只在于,让国有企业真正成为企业,逼它去营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