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农业是指地处都市及其延伸地带,紧密依托城市的科技、人才、资金、市场优势,进行集约化农业生产,为国内外市场提供名、特、优、新农副产品和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并具有休闲娱乐、旅游观光、教育和创新功能的现代农业。
都市农业一词最早于20世纪30年代由日本学者提出,50年代至60年代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开始研究都市农业,后来,随着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国的城市化发展,这些国家的农业科学家和城市地理学家相继开展了城市农业的研究,并不断完善其内涵,城市农业的概念逐渐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接受。1988年,首次全国“都市农业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标志着我国开始了都市农业的理论研究活动。我国大城市进行现代都市农业的实践探索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形成了比较典型的上海模式和北京模式。
(一)上海市都市农业的发展
上海发展都市农业的定位是基于都市规模扩大,制造业逐步外移,城市环境质量恶化,农业发展面临发展与空间、发展与效益、发展与需求的矛盾而确定的。近几年来,上海在浦东孙桥、闵纠马桥、宝山罗店、东海农场以及南江新场等五处试点,应用高新技术构建设施农业,分别从荷兰、以色列引进了五套自控温室工程,采用无土栽培、天然雨水灌溉、电脑温控、园艺化生产等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开展了以种苗工程、温室工程、生物疫苗和生物农药工程、绿色工程为主要内容的研发和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二)北京市都市农业的发展
北京市明确提出要以现代农业作为“都市经济”新的增长点,功能定位为食品生产基地功能、生态屏障功能和休闲度假功能。北京的“都市农业”实验区分为生产区、储藏加工区、娱乐区、观赏区、高科技区,并且在日光温室建设方面、灌溉技术方面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应用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为绿色的健康都市农业的建立迈进了一步。
案例一:武汉市都市农业发展规划(2006-2020)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的部分特大城市在国内率先开始了建设都市农业的实践。自本世纪初起,武汉市开始进行建设都市农业的探索。从城市发展定位来看,今后15年武汉市要以“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为总体发展目标,简称经济实力雄厚、产业结构优化、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居民生活富足、区域城乡一体的现代化大都市,为此,立足武汉、面向武汉城市圈、辐射中部地区、走向全国,建设与武汉大都市发展目标相匹配、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都市农业,是新时期武汉市农业发展战略定位的必然选择。
为此,我院根据当前武汉市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及资源条件,规划武汉市发展都市农业应具备五大功能:产业经济功能、生态平衡功能、观光休闲功能、文化科普功能和辐射示范功能;在产业布局上,总体规划为”六大区域(高科技农业示范区、现代设施农业区、特色绿色食品农业区、绿色园艺区、名特水产养殖区和集约种养区)、四大中心(农业物流信息流集散中心、农产品加工中心、种子种苗养殖中心和农业科技示范中心)、两大体系(森林生态体系和旅游休闲农业体系)“,同时发挥水资源优势,做足水文章(水生菜、水产养殖、水禽、水上休闲娱乐),形成生态成带、产业成块、基地成片、辐射成圈的都市农业格局。
案例二:山东诸城农业生态园规划
一、项目地址:山东省诸城市
二、占地面积:3000亩
三、规划思路:把握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律与趋势,分析园区土地价值与功能,明确园区总体定位,在确保区域生态环境安全前提下充分考虑园区产业发展需求,并完成项目用地布局及相关的设施配套布置。
四、产业体系: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商务休闲服务业等。
五、发展策略:多种产业混合分布、消费体验整合产品、概念带动实体产业。
六、功能分区:种植区、养殖区、农产品加工区、生态景观区、商务中心等。
七、重点项目:布局26个重点项目。(来源:中经汇成)

案例三:湖北武汉现代农业科技园规划
湖北武汉现代农业科技园规划产业定位:五大主导产业(高端种植养殖业、高端休闲产业、有机农产品深加工业、生物科技服务业、房地产业);三大配套产业(休闲观光农业、生态旅游业、配套服务业)

一、项目地址:湖北武汉市
二、占地面积:8700亩
三、总体定位:田园产业新城、新型城镇化成果示范区。
四、产业定位:五大主导产业(高端种植养殖业、高端休闲产业、有机农产品深加工业、生物科技服务业、房地产业);三大配套产业(休闲观光农业、生态旅游业、配套服务业)
五、功能定位:生态农业集聚区、休闲度假中心、田园生活示范基地。
六、空间布局:两核—商务中心区、加工制造物流区;两环—园区游览观光环、特色蔬菜种植圈;两带—东翼畜牧养殖带、西翼林果种植带。 (来源:中经汇成)

来源:中经汇成(北京)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
中国产业规划网
到此<产业规划系列>产业规划篇暂且就这些,以后会及时更新和补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