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制度经济学
2323 2
2008-11-24
印度的成长潜力
高盛集团全球经济研究部;国研网编译 上传时间:2008-4-29 15:54:00

摘要:印度曾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独立后采取的封闭政策让这个国家陷入衰退。1991年开始的改革使这个国家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据估计,从2007年到2020年,印度的人均GDP以美元计将增长四倍。文章探索了印度增长的原因,并总结如下:农村劳动力从低生产力的农业向高生产力的工业和服务业转移使生产力得到很大提高;服务业和工业是印度经济增长的两大驱动器;金融行业快速发展;以金四角为代表的公路建设提高了企业效率,降低了成本;IT业的成功给教育带来良好影响;土地使用的转变。当然作者也指出,任何类型的长期预测总会受到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应该认识到印度的增长之路不太可能一帆风顺或完全免受外界冲击。而制约印度增长的因素主要有:财政赤字、教育水平、保护主义、供应端制约因素以及环境恶化等。

印度的追赶机遇

工业革命前夕(大约1770年),印度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占世界总产出的20%多。1970年代前,在经历了两个世纪的经济停滞后,这一比例降到3%——历史上的最低点。从长期角度看,印度(和中国)在工业革命后的经济衰退是一个历史失常事件,这部分是因为缺乏对外界的开放。1947年独立后,印度采用了封闭和国家干涉主义的政策,这在制度上束缚了经济的发展,严重损害了贸易和经济的自由。结果是数十年的经济低增长,以至于有了“印度增长率”的蔑称术语。在1991年开始的改革逐步取消了阻碍经济自由的障碍,印度开始了其追赶和融入世界经济的进程。

自2003年起,印度已经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人均收入快速增长,融入世界经济的进程加快。从中期说,印度能持续甚至是提高它已经很高的增长率吗?如果可以,那么印度重新加入世界经济体系对世界需求的增长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坚持认为从2003年起,在生产力增长的背景下,印度会出现结构性的高增长。在此篇报告中,我们将解释为什么生产力(这里我们指的是总要素生产力,或将所有投入组合在一起以取得更多产出的方式)出现了激增,以及为什么我们认为这种情况在未来十年仍将持续。

我们对印度潜在产出的增长做出的基线预测显示,印度经济能够保持8%的增长率一直到2020年,这比我们原先对金砖四国5.7%的预测要高很多。这里最关键的假设是印度政府将继续执行支持增长的政策。具体说就是印度将以快于我们早期研究中预测的速度赶上G6集团的经济。确实,印度的GDP(以美元计算)将在2050年前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的第二大经济体。印度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将提升。

印度加速增长对印度的需求有着重要的意义。从2007年到2020年,印度的人均GDP以美元计将增长四倍(比原来对金砖四国的预测高1/3)。对汽车的消费将增加5倍(原来预测为3.5倍),对石油的消费将增加3倍(原预测为2.3倍)。

与其它经历过快速增长的国家相比较,我们可以肯定印度现在处在经济增长的快行道上。需要追赶的距离还很大,即使在我们的基线预测中,印度的增长速度与其它东亚国家相比也并不算太快。

2003年起,制造业生产力的突然好转是印度进入高增长的最关键因素。可能的原因是私营行业的公司在面对激烈竞争时效率的提高。经济的逐渐开放引进了竞争因素,迫使私营企业在1997-2002年公司利润和增长相对放慢时进行了重组。这以后,私营行业的生产力得到提高,适应市场的能力也增强了。

导致私营公司效率增长的原因也促进了国际贸易、金融行业的增长以及在信息和通讯技术上的投资,这都是十年改革的累积结果。

土地、资本、特别是劳动力从生产力较低的农业向生产力较高的工业和服务部门的重新分配是生产力持续增长的基本动力。由于贸易的开放、低成本的贷款、在IT和通讯领域的投资以及高速公路的建设,工业和服务行业的回报得到了提高,这些都加速了这一进程。应该说现在还处于初级阶段,以后提升的空间仍然很大。

我们基线预测的上限有其重要意义。目前经济在国内和外国直接投资没有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取得了高速增长,如果印度能积累更多的资本并用于提高人口素质并继续进行生产力的提高,那它的增长速度在2010年前可以达到10%并维持下去。我们将在此列举出各种要取得这些成果的因素组合。

基线增长预测的下沿风险可能会由于下列情况引发:政治或社会的不稳定导致改革倒退或放慢、商业条件恶化、教育不足和环境退化。

基于我们的分析,我们要强调的是下列5要素将对持续增长至关重要:金融改革的深化、贸易的开放、农村向城市的移民、资本服务的深化以及教育和环境。

生产力加速

印度的增长表现自1947年独立后一直远低于其应有的水平,原因是生产力低下。从1960年到2000年,总要素生产力(TFP)年平均增长仅为0.25%。1985年印度进行了试探性的改革,之后在1991年起开始进行根本性的改革,促使经济上了个台阶,增长均值达到6%,TFP则增加到年均1.6%。

要预测印度经济的生产能力并了解其增长的来源,我们使用了供应端方法(supply-side approach),把TFP的贡献和资本投入、劳动力和人力资本的贡献区分开来,以便得到下面的“潜力”或趋势增长率。我们首先剥去所有投入的周期性变化以便计算趋势。然后我们周期性的调整生产力的增长获得趋势。通过测量“潜力”,我们就可以预测在没有过热或高通胀的情况下经济能以多快的速度增长。这个速率是很有用的,因为它能为评估实际增长结果提供一个比较基准。

从2003年起,印度的增长率由前二十年的5%-6%增加到了接近8%。生产力的提高是GDP跳跃式增长的主因,它对总增长的贡献接近一半(2003年起),而在1980和1990年代这一贡献仅占大约1/4 。

增长动力:服务业和工业

把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增长分开分析,我们发现工业正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增长动力,这与人们通常认为印度增长主要靠服务业带动有所不同。四分之一的服务业直接与工业部门联系在一起,包括贸易、运输、发电和建筑。

最近生产力的增长部分是由于工业生产力的好转,该指标已经由负数转变为正数。服务业的生产力在过去几十年里一直保持强劲增长。2002年起,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流动,与此同时资本则向服务业流动。

在印度,工业和服务业的生产力分别是农业的4倍和6倍,农业行业出现劳动力过剩。经济理论告诉我们当劳动力从低生产力行业(比如农业)向高生产力行业(比如工业和服务业)移动时,整体产出肯定会增加。

我们预测由于劳动力的移动经济产出将获得增加,而且发现近些年来这种移动已经为整体经济的增长贡献了0.9个百分点。其中进入工业和服务业的农村劳动力数量基本相当。

考虑到从农业向其它行业的这种移动(在印度的案例中,这种移动基本等同于从农村移动到城市地区)仍然处于初始阶段,我们预计由此导致的产出增加将在数十年内继续保持。这是因为农业雇用了总劳动力的60%,而边际生产力却是负数。

我们的基线预测

在供给端架构基础上,我们对到2020年印度的潜在增长率进行了预测。下表显示了我们对整体增长率的预测以及生产力、资本、劳动力和教育对它的贡献。考虑到生产力的继续增长、有利的人口因素以及教育的进一步加强,在现有储蓄和投资率不变的情况下,我们预计印度的潜在增长率到2020年前将保持年平均8.4%的水平。

我们的基线情景是根据比较保守的假设得到的:

l         投资与GDP的比率被假设为基本保持不变,水平为GDP的29%。

l         年均在学年数根据趋势被假定为逐渐上升。就是说在学年数从2006年的5.8增加到2020年的7.3。

l         关于劳动力输入:根据人口学趋势,在2020年前将有超过1亿人口成为劳动力。我们假设劳动力的参与率不增加,失业率保持在自然水平(从1977-2005年,平均失业率为4.4%)。如果参与率从现在61%的水平每年增加0.25个百分点,这将在未来十年新增2500万的劳动力。

l         关于TFP的增长,我们的假设是年平均3.3%。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合理的假设,因为印度的增长空间巨大、劳动力从农业向其它行业持续流动、以及贸易的继续开放、金融改革的深化、对信息和通讯技术的投资以及高速路的建设都会帮助它实现。这些在后面将进行详细讨论。

为什么生产力的增长会持续

2003年起生产力增长的最大原因是私营行业的公司在面临日益增加的竞争后生产效率得到提高。逐渐自由化的经济引进了竞争因素,这使得私有行业在1997-2002年间企业利润下降和增速放慢时进行了重组。重组之后,私营行业变得更适应市场,生产力也更高了。条件的制约,包括缺乏足够的基础设施和一批有消费需求和追求价值顾客的出现,都强迫公司在产品、加工和销售上进行了创新。这反过来创造了更有效率和竞争力的公司。

我们的观点是,私营公司效率的提高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加速,金融深化和在信息和通讯技术上的投资,这提升了它们的效率。这一进程在1991年的改革后开始,同时也是十年自由化的积累效果,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是工业行业逐渐放松管制和取消许可。

原因1:对外开放

自1991年改革以来,印度改变了自己的封闭式经济,通过逐步降低贸易壁垒来促进出口。平均关税从超过200%降到15%以下,使其开始了重新加入世界经济体系的进程。改革开放的影响是巨大的,印度迅速地增加了自己在国际上的贸易份额,出口上升了14倍。在过去三年里,这一进程更为明显,贸易平均每年增长25%。

对外开放对生产力的提高贡献巨大:

l         它使国内公司能够接触到新思想、新技术;

l         竞争和进口的增加使国内公司更关注效率以谋求生存;

l         它奖励最有效率的公司而惩罚效率低下的公司,因此提高了平均生产力;

l         它鼓励劳动力从生产力较低的农业行业向更高生产力的行业转移。

印度的贸易/GDP比仍然很低,平均关税从地区标准看仍然偏高。印度目前对世界贸易的贡献低于1%。如果贸易壁垒能继续降低,那贸易将会进一步地融入世界市场。

原因2:金融行业崛起

过去十年里,金融行业的起点很低,但增长迅速,特别是在过去的四年。这对生产力的提升做出了贡献,对私营行业的贷款在过去两年里平均增长32%。这些促进了资源的重新分配,有效地将存款引导到投资和提高生产力上。与其经济规模和亚洲邻国的金融行业相比,印度的金融业仍然显得弱小。但如果金融行业的开放政策能继续进行,包括允许外资银行在2009年进入市场,我们预计金融深化将继续,从中期看将能进一步提高生产力。

原因3:世界的“后勤办公室”

IT行业的成功对生产力已经造成了实质影响。除了主要IT公司对生产力有直接贡献外,它还通过下面两个渠道产生溢出效益:

l         它刺激学生提高自己的IT技能。这也为其它行业的公司提供了高技术的劳动力。

l         它为其它国内公司起了示范作用,引导它们增加技术开支从而提高生产力。

移动电话从低水平覆盖到迅速普及对通讯起到刺激作用,进一步提升了生产力。今天,印度是移动电话增长最快的市场,从2000年起,年均增速超过80%。印度的技术支出仍然较低,因此还有提升的空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8-11-24 02:17:00

原因4:黄金四角

除了19世纪英国在印度修建的铁路网络外,印度最有雄心的基础设施项目是黄金四角公路项目。在过去50年间,政府仅修建了334英里的四车道公路。黄金四角项目的目标是建设3625英里的四车道或六车道公路。这条公路将把四个最大的城市连接起来:北部的德里、东部的加尔各答、南部的金奈(Chennai)和西部的孟买。这条公路将贯穿13个省,连接另外的17个百万以上人口城市,预计将于2007年底前完全投入使用。这一计划仿照了美国在19201950年建设国家公路体系的做法,后者大大促进了美国商业的发展。

考虑到印度糟糕的基础设施一直是抑制其经济增长的因素,因此我们预计新公路的建成将使印度的竞争力出现跳跃式增长。这条公路可以将旅行的时间降低一半,并降低燃料成本,缩短运输时间,使企业能发展规模经济。同时我们认为公路沿线将出现大量的经济活动。目前,酒店、加油站和商店已经出现在公路两边。此外,公路建设对房地产、工业布局以及城市的交通堵塞也会有帮助。离城市近的地区将受益,因为人们的活动将以城市为中心沿公路向周围扩散。

更重要的是,这些公路将把印度那些与世隔绝的村庄与外界联系起来,它们将促进农村向城市的移民。当农民工返回村庄时,他们将带回新的观念并引发村里对外界的期望,从而鼓励其他人也出门打工。

这一过程不大可能一帆风顺或在一夜间发生。坐车的人可能拒绝缴纳过路费,高速行驶的汽车会与牲口和牛车争路,高速路沿线的宗教建筑也是个问题,而且让农村的贫困人口适应高速公路的存在也有一定困难。不过,这对提高生产潜力和促进经济发展却是实实在在的。

原因5:移民

21世纪注定会成为印度的“城市化世纪”,有史以来第一次印度的大多数人口将居住在城镇而不是农村。在世界上发展最快的30个城市里,印度占了10个,这些城市见证了快速的城市化。这些变化不但发生在大城市,也发生在中小规模的城镇。到1991年,印度有23座百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十年后,这一数字增加到了35个。

根据我们的预测,1.4亿的农村人口将在2020年前移居到城市地区,而2050年前将有7亿人口移居往城市。印度目前的城市化率仅有29%,与韩国的81%、马来西亚的67%和中国的43%相比,这一数字还很低。根据在其他国家的经验,在城市化率达到25%-30%后,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农村向城市的移民将出现加速趋势。因此印度达到更高水平的潜力还很大。

刺激城市化的因素既有推力又有牵引力。农业生产力的恶化、世袭制度障碍以及农村的失业率推动农村人口外出打工,同时城市建筑行业的高速增长以及其他农民工的示范效应也引导农村务工人员进入城市。

它对生产力的增长意义重大。我们的预测显示劳动力在行业间的流动(主要是从农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每年能为GDP增长贡献0.9个百分点。而只要城市化进程持续下去,(劳动力流动)即使不出现加速也将会维持现有水平。对城市住房和基础设施(比如电力、保健、卫生和教育)的需求将增加数倍。为了更好的利用这个“城市化红利”,需要制订政策解决基本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24 02:17:00

原因6:土地因素

土地从农业用地向城市用地和工业用地的转变构成了另一个生产力增长的来源。土地是维持发展进程持续的一个重要投入,它使得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成为可能。对工厂和住宅项目来说,获得土地是非常必要的。无论从长期还是短期看,建筑行业都将创造数千万个就业机会。

当土地从低生产力的农业行业向城市用地和高生产力行业移动时,整体的生产力就上升了。不过,印度仍然需要向农业投资以提高其生产力,特别是在道路、储藏上面,以便提高剩余农业用地的产量。

新经济特区(SEZ)的创立能够转化农村土地的生产力。理想的话,印度应该发展经济基础设施并改善投资环境以便促进农业向工业和服务行业的移动发生。在政府资源(或能力)缺席的情况下,SEZ可以吸引私营企业和外国的投资,从而帮助建设急需的基础设施并创造就业和促进城市化进程。

经济生产力的提高将会是一个累积的过程。它使国家更加自信并增加开放度,这意味着更多技术和投资的引进,从而实现生产力增长的可持续发展。公路的修建不仅会降低公司成本,还会促进农村-城市的移民、城市的发展以及土地使用的转移。这些反过来会通过凝聚效应吸引更多投资,从而有益于可持续增长。

我们对印度增长前景预测的可信度

为了检查我们预测的可信度,我们把对印度的预测与其东亚邻居的实际结果进行了比较。从低收入到中等收入的高增长阶段应该基本相同。例如,日本在1955年到1985年间,产出增加了8倍,韩国在19702000年间GDP增加了将近9倍。最近,中国(在1978年时与印度处于相同水平)在截止2005年的27年里产出增加了10多倍。与之相比较,我们对印度从20072020年间的增长预测为8.4%,属于基本合理的假设。

在我们的基线情景中,我们假设的印度投资率远低于其他东亚国家的水平。比如,韩国在超过30年的时间里一直维持着平均35%的投资率,中国目前的投资率是大约43%。印度的人均资本额是世界最低的,因此有很大的空间向前赶超。

甚至就教育来说,与其东亚邻国相比,印度的起点也并不很低。比如,就年均在学年数(average years of schooling)而言,印度在1992年的数据是4.3,而中国在1978年是4.6,新加坡在1967年是4.7,韩国1971年是5.3

此外,我们对生产力增长的假设也定得十分合理。中国在过去27年的高增长阶段,TFP(总要素生产力)增长率维持在年均3.5%。印度的低起点意味着它与其它新兴和发达国家相比有更大的追赶空间。

另一个对我们的预测进行交叉检验的办法是在考虑其发展阶段、政治、法律、经济制度和地理情况后,问问经济是否接近其最佳生产力水平(即生产的可能边界)。一份先前的研究发现印度的TFP水平介于其应有水平的1/340%,这就是说生产力提高的空间仍然很大。

发展环境指数(GES)可以提供另一种方法来预测印度可能取得的提高。基于GES指标,生产力的提高对年GDP的贡献多达2.8个百分点。这些互相独立的分析显示印度仍然有追赶的机会。

增长的制约因素有哪些?

当然,这样一个增长的假设并非没有失败的风险。印度仍然需要继续努力来减少财政赤字和提高各层次的教育水平。此外,我们还看到,保护主义、供应端制约因素以及环境恶化将威胁印度的增长进程。

快速的经济增长通常会伴随着收入增加的不平等(著名的库兹涅茨曲线)。在印度的案例中,这意味着农村与城市以及受教育和未受教育的人之间的差距会逐渐加大。随着人们渴望的增加,对印度来说,创造“包容性”的增长很重要,就是说要为所有的人提供就业机会。教育和劳动力市场改革是十分重要的。否则,快速的增长可能导致社会动荡、政治压力增加(放慢改革进程)以及教育和工作上的保护主义。如果管理不善,将有可能扼杀经济增长的潜力。

除了旧有的宗教争端,现在由于经济增长的分配不均引发的政治不满或将成为新的增长风险。印度的经济表现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有效地管理这些风险。幸运是,到目前为止,在印度国内的不同政党间已经达成了广泛的共识,那就是要继续深化改革进程。实际上,如果印度在不牺牲增长率的情况下无法取得“包容性”增长,那将导致很多风险。最直接的体现是公共部门公共政策的实施成本上升、公众存款减少并减少用于投资的资金。

印度需要减轻供给端的限制来吸收农业部门流出的劳动力并维持我们勾画出的增长态势。目前,开办一家企业要花35天时间,获得各种许可和执照要花270天,财产登记要花62天,执行合同要花差不多四年时间,关闭企业则要令人惊讶的10年时间。在印度要裁减工人也是十分困难的事,而且平均要花费超过一年的工资支出。

虽然印度在减少官僚主义上正在取得进步,但问题还是很严重。对这些问题采取行动是必要的,因为正是中小企业创造了最多的工作岗位。

印度学生中的精英在IT等行业取得的成功掩盖了其糟糕的国家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受到的制约仍很严重,而且没有鼓励私营企业的参与和进行创新。不过,一切正在发生变化。近些年来,劳动力市场对高素质工人的需求改变了教育行业,很多私营企业已经开始进入弥补这方面的空白。

我们相信,环境恶化对印度的长期发展潜力是一个致命的威胁。这个国家的大部分地区仍然从事农业,正常的季风(雨季)对该行业至关重要。随着城市化的进行、工业的发展都需要能源,印度将成为气候变暖的重要贡献者。气候变化会导致季风不稳定,给农民收入和整体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现在,缺水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如果水和电的定价不能接近长期边际社会成本,那么短缺将变得十分严重。为了不阻碍经济发展,印度需要制订更加环保的政策法规。

虽然这些风险是存在的,但我们还没有看到这些因素的急剧恶化导致经济发展出轨的迹象。值得欣慰的是,印度在过去二十年中,经济增长的波动性始终较低。最近,在石油价格飞涨和经济相对封闭的情况下,印度的经济表现仍然十分强劲。高准备金率、下降的财政赤字、较低的外债和经常账户赤字都保证了目前增长态势的持续进行。

我们关于印度潜力的预测是建立在鼓励发展的政策基础上的。我们要强调“FORCE”政策对维持发展的重要性,具体说就是加强金融行业的发展-F,进一步开放贸易-O,放松农村向城市的移民-R,资本积累-C,改善教育和环境-EFORCE就是这五项的英文首字母缩写)。

结论:印度能够成为世界经济的引擎

任何类型的长期预测总是会受到很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我们应该认识到印度的增长之路不太可能一帆风顺或完全免受外界冲击。从国际发展经验中可以看到,有很多由于政策不当或运气不佳而导致失败的发展案例。不过,我们的预测是在清晰假设的基础上给投资人提供一个能评估未来发展的架构,以及帮助他们利用新兴市场的机会找准自己的定位。

从绝对值上看,印度在未来几十年里仍将是一个低收入国家。其人均收入要远低于其它金砖四国成员。但是如果它能挖掘自己的发展潜力,它可以成为世界经济的引擎并促进全球消费的增加。

印度即将到来的城市化进程会加大对住房、城市基础设施、零售场所以及耐用消费品的需求。我们预计正在修建的主要公路(尤其是金四角网络)将推动运输行业的增长,刺激对车辆的需求,提高周边房地产的价格并刺激郊区房屋的建设(因为人们要避免拥堵的城市)。经济特区也将提供全方位的投资机会。

我们的预测更多的是针对印度的潜力,比如在特定情况下的增长率,而不是预测会发生什么,不会发生什么。在预测和现实之间无疑会有差距。总的说来,印度能否将潜力转化为现实不但对其11亿人口的命运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也有重大意义。

高盛集团 2007年11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