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我要跟大家分享的是,我整理出来的,就是怎么样培养你能驾驭constraint能力的几个做法。那我会分成:“要做什么?”、“什么时候要做?”、“为什么要这么做?”然后,“做了对你有什么好处?”几个部份加以叙述。
一、去上政治学、练好经济、会计、统计、数学和程式这五种财务学基本功;
二、双修文学士和理学士;
三、尽量少修商管课程、少看商管书报杂志;
四、研究罗马史;
五、钻研演化心理学和决策科学;
六、学习领导艺术和策略。
一、去上政治学、练好经济、会计、统计、数学和程式这五种财务学基本功
第一件你要做的事情,就是去上政治学。你要听清楚,是政治学不是政治概论哦!你去上政治学的课,可以说是对培养驾驭constraint做最好的准备。我这样讲一点都不夸张,你自己想想看你在大学里投资多少时间,多少学分是在optimization上?说不定有破百,是吧?而constraint位于结构的上层,比optimization还要更重要。
所谓财金基本功大约分为五大类:经济、会计、统计、数学跟电脑这五部分,都有分基础跟进阶,依你的天分和兴趣决定修读的深度。
经济的部分,基础的当然就是大一的经济学,经济学原理或经济学甲;比较进阶的部分就是经济系开的,大二的微观经济学跟宏观经济学。会计的话就是会计学跟中级会计学。统计学部的话,在初阶的部分就是不需要微积分的统计,就是你们一般学的课名叫统计学的那种课;进阶的话就是需要以微积分为基础的统计,像数理统计学和高等统计学这个部分。数学的话比较基础的就是微积分和线性代数,比较深的话就是微分方程和高等微积分;程式……一开始的话,你可以学程式设计和物件导向程式设计(C++或Java),这样子的话你就会写程式了,但如果你想要写出好的、有品质的、不是土法炼钢的那种程式,你就要学资料结构和演算法。不过我这里虽然列出五大类,还包括初级跟中级,不是要你全部都学会。
比方说,你微积分就修到快要被当了,你干嘛去修高微?而是说在修这些课程的时候,你慢慢可以发现,你自己比较需要哪方面的知识,或者是说个性和天份比较适合哪方面。像是反过来说,有些人就是看到高微他觉得就像在看小说,也许他就比较适合往财工这边钻下去。我这样讲还不够夸张,像我以前的室友,他的娱乐就是打电动和看数学,量子力学跟泛函分析,天啊!他是当休闲用书在看的。所谓泛函分析就是,你微积分学完学高等微积分,高等微积分学完可能会学复变吧!复变学完了,你要学研究所的实分析跟复分析,就是实数函数的分析,复数函数的分析,最后一个对所有各种类型函数的讨论那就叫泛函分析,也就是说从微积分开始算,可以算是第四层了。有人可以把这种东西当作是在看小说,而那种人就住在我房间,后来我就对自己说:“我这辈子玩数学没有比较利益!”学这种东西是帮助你认识自己在财金领域要走哪一块,那如果是一般财金的话,会计和经济学到中级会比较好;那如果你要玩保险精算的话,数理统计学是必要的,中级的经济学最好也修一下,那财务工程的话,你数学、程式当然得比较强。
二、双修文学士和理学士
文理双主修(最佳) > 跨学院双主修(也不错) > 修其他学系专业必修课(起码)在国外先进的大学里面,他们把大学定位成一种全人的教育,大二开始他们才会开始分系,比较慢找到方向的人,甚至在大三的时候才决定主修,也就是说基本上他们在之前学的东西都是通识课(Core Curriculum), 所谓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在帮助你探索知识的各个学门或取向,英文叫approach或discipline。在国内的话,对不起,这一切都是教育部的错!各位大概在高二开始就分组了吧,在分组之后,所有的人就分成理组和文组这两个部分,理组的这个部分他们讲究的是实验,然后他们讲的话和思考的方式会比较精确,然后他们掌握的是这个世界的一些技术。而文组的人他们做研究的方法是比较偏向论述方面的,那他们面对模煳的能力是比较好,像学理工的人他在这个环境就不是这么舒适,然后他掌握这个世界的制度,然后台湾的高级知识份子就分为两个世界,这两边的人永远无法去理解对方到底在干嘛,互相歧视。可是,如果这个时候你刚好横跨两边,你有办法和两边的人沟通的话,你的眼界就比他们大一倍啰!这个也算是两种不同的世界观,所以如果只有一种世界观的时候,你眼中所看到的世界只有一半,一半的意思是说不只你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一半而已,你连问问题的方法都只剩下一半。问问题其实比解决问题重要多了,一但你问出了对的问题,你就知道要去找哪些专家学者组成专桉小组来研究。有些问题是用理的方式,也就是科学的方式去问是比较好的,你不得不用人文的方法去问,效果就差多了,或者是如果你是理工类组的你的状况就相反,明明是一个人文问题你硬要把他搞成科学问题,就是用错办法。理组这边他们的专长是找出问题之间的规则时比较有效率,而且比较精确,然后这个结论也是比较有效度(validity),你把他讲成比较强有力好了,效度是什么东西各位以后去修研究法的时候就会学到,你也可以用google大概找一下。文组的专长就是在模煳的环境里面他会觉得很舒适,很多连定义都很难作的问题,文组的人仍然有办法可以处理。这个世界本来就是模煳的,而理组的人碰到模煳的状况,不是觉得浑身不对劲就是完全乎略这些无法精确定义的问题。
台湾受过高等教育一群人之间最大的问题就是,这两种人彼此没有办法沟通,或是说这两种人之中能做为沟通媒介的那群人实在是太少了,如果你就是这些沟通媒界之一的话,两边的人都可以为你所用,因为只有你可以跟两边的人沟通。我真的是这样子强烈的建议大家,就是说你修的那个系颁发的是Bachelor of Art,你就去选修Bachelor of Science的这种系,反之亦然。那在选的时候,如果你是文组的,你能够选数学或资讯以外的系是最好,因为数学跟资讯并不包含太多的实验在里面,也就是说你要做一些逻辑论证或推导的时候,其实你是根据某些假设,那些假设不一定是真的,只有实验才能去验证这样子的假设,所以最好的状况当然是去修物理之类的基础科学,可是对于高二就没有读物理、化学、生物的人来说,痛苦应该蛮大的。当然我这样讲的文理互跨双主修是最好的,不然也可以跨学院双主修,最起码你要去修一些外系大二、大三的必修课。不过跨学院至少有一种例外,就是管理学院修经济系,就是这两种东西你可以说理论和实务相结合,可是他的世界观是非常非常接近的,或者你可以这样讲,根本就是一样的,那你就没有办法达到我刚讲的那种跨领域学习,开拓自己的世界观的效果。修的时候你也不用去想说另外一个系热不热门,好不好找工作?最主要是要开你的眼界用的。
大学是奠定你一辈子世界观最重要的时光。如果你不在大学的时候建立好自己追求智慧开阔而坚实的基础,离开大学之后再做会非常痛苦,应该讲说不可能,因为大学是型塑你下半辈子价值观最重要的期间,像是研究方法大致可分为实验、计量分析和质性研究这三块,那什么东西都可以做质性研究,能够做实验的东西很少,但只有实验能断定因果关系,其他方法都不能,量化研究他的研究速度和导出结论的速度会比质性研究好。只有你大学所学知识是三种并重,你才知道面临什么情境时要怎样问问题,在大学的时候你要尽量追求人文和科学并进的教育,既然教育部提供给你的制度不是这样子,你就要自力救济。人文教育能够帮助你面对混沌,科学教育可以帮助你克服复杂,文理双修的话,你才能发现别人看不到的,连结在两者之中的美丽小世界,没有反应的人,代表你书店逛的太少啰。(来源:宽客界微信公众号quant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