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八月最后一天评选本月最热门的教育话题,或许由一部BBC纪录片引发的中西教育大讨论可以上榜。前日,在这个平台上转发的一篇观点文章录得近9万的浏览量,大众关切之心可见一斑。
但我却仿佛看到了血迹斑斑,听到了电影《饥饿游戏》中最后的胜出者对我的倾诉。
为客观引证,避免曲解,下文提及“原文”之处均出自该平台8月28日《BBC纪录片中没敢讲的故事 西方宽松的教育在偷偷地完成社会分层》一文。
这篇文章出自一位具有“联合国机构工作”经验的人士,他文章的观点或许代表着一部分,甚至大部分中国精英阶层对教育的功能和中西教育对比的理解,而这种理解令我非常不安。
“丛林法则”下的中国教育观
原文写道:“中国教育与西方教育的不同,绝不仅是方法上的不同,而是教育功能定位上的不同。中国的教育是底层向上攀登的阶梯,平民子弟要想成为精英,就必须吃苦受累。而西方的教育则是一个分层机制,它的大众教育只提供基本、有限的教育,要想成为精英,就必须从市场上另行购买教育,买不起的人则自然而然地被淘汰了。”
后半句因为缺乏佐证,不敢苟同,但作者把教育视为可以“购买”的商品,而且这类商品有高低贵贱,分配原则是市场定价。原文前半句应该是多数国人不方便大肆宣传的共识,用一句老话说就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换成一个西方语境的词就是“丛林法则”。
每个社会都有我们所谓的“人上人”,任何一个国度都有社会阶层的分化。而“丛林法则”将会加剧阶层的分化和对立。在这种法则的指引下,教育机构名义上是培养人才,实则在淘汰和过滤——将少数所谓的精英和人才送入少数的精英高校——其基本的机制就是应试教育。这种竞争,尽管残酷,在作者眼中,“恰恰也意味着公立教育更能让平民子弟实现向上的流动”。
首先,这个论断在事实面前站不住脚。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北京理工大学的杨东平教授在《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一书中列举了2001年-2004年上海和北京的几所211高校的录取情况,数据尖锐地指出在貌似公平的应试考试体系中,“学生录取分数的巨大差异和学科专业分布的阶级属性是令人震惊的。”说通俗一些,穷人和农民的孩子在分数相当的情况下,更多的进入了非重点高校或冷门专业。这里既有特殊的社会资本的影响,也有应对应试的家庭经济条件的因素。所以,应试教育的残酷竞争是弱势群体翻身的机会这一论断在现实中是很脆弱的。
再次,从价值观看,“丛林法则”引发的残酷竞争,既是无视和扼杀个性的发展,也是社会冷漠的源泉。在教育中,人为设置的你死我亡的竞赛,将带给心智成长中的学生无情的心理打击,BBC片中那些在体育课上因竞争挫败而落泪的英国学生便是例证。这样的眼泪在中国学生里早已不足为奇。无情的竞争让学生从小学会赶超,牢记排名,却不知合作与同情为何物。
当然,丛林法则在某些人看来有一个重要的功效,就是BBC片中英国中学校长提到的“向往成功的绝对动力”(absolute drive for success)。这种动力的极端例子便是“衡水中学”。在其他情况下,便是我们常听到“变压力为动力”的版本。心理上的压力可能会转化为一时的激情,但长久的竞争压力能否转化为持久的学习动力,似乎很难预见。
中国精英阶层对“丛林法则”的认同甚至是支持,正是因为某些人是“丛林社会”的“幸运的生存者”,他们凭借家庭背景、自身的努力和幸运,在弱肉强食的世界里脱颖而出,进入了所谓的精英学校,步入了精英社交圈。但这毕竟是一个丛林社会,意味着大多数人被定义为“失败者”或“弱势群体”,阶层的尖锐对立和分化加剧让社会中的每个人很难感到安全与幸福。
对中西教育差异的误读
原文作者认为,“西方教育实际上通过一个宽松的过程,偷偷完成了社会分层。大多数老百姓的孩子在这个温水煮青蛙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被沉淀了下来。”归纳一下作者的观点,中西方教育实则都是为了完成社会分层,只不过中式看起来比较残酷,西式看起来比较隐蔽,比较温和而已。
如果你信以为真的话,是不是有同病相怜,甚至暗自庆幸的感觉?可惜作者并没有深刻的理解西方教育的特点。
结合BBC的片子,我们可以看到,所谓西方教育的“宽松”,并不是降低教育标准,而是建立在尊重学生的尊严(片中中国老师对上课纪律不好的学生罚站示众便是一个反例,尽管在国内很普遍)和鼓励自由而独立的思考(挑战中国老师权威,哪怕是学术上的都被“大不敬”)的基础上有效学习。作者只看到西方“宽松”的课堂气氛,却没有注意到他们“苛严”的学术态度(相反,我们课堂上一本正经,但学术态度上作假成风);作者只关注到学生们的“自由散漫”,却没有发现BBC片中的英国初中生采访时表现出的自信、客观、有逻辑、不俗套的独立思考。西方课堂上更关注学生是否被吸引(engagement),是否喜欢老师的方式和教授内容,因为这关乎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学习内容。而英国学生对中式教授方法的反馈正如片中Sophie所言“很累”,有“被逼迫在学习”的感觉。
我相信这也是中国千千万万中国学生和家长感同身受的,但我们给出的解释和应对方法便是丛林法则——这是一场关乎你未来命运的比赛,只有考出高分,战胜你的同学,才有可能获得通往幸福的门票。
其实,中西教育的差异岂在考试和选拔手段的残酷或温和?BBC片中英国中学校长的总结值得我们思考。他认为,中西式教学方式的明显差异之一是中方教授内容,而西方教授理解(Teaching for content and teaching for understanding)。中式教育追求教学内容的深度和速度,而西式教育注重学生的理解——真正的理解。所以我们不难发现,国内学校的知识体系比西方同等年级要早3-4年。在BBC片中的中国数学老师说,正弦余弦定理在国内一般只需要2-3天,而英国需要讲1周。
BBC纪录片对中国教育特色的总结归纳为三个词——“权威、纪律和残酷竞争。”(authority, discipline and ruthless competition)我个人认为,这样的评价是较为公允的。这些特点也在片中充分体现,在此不赘述,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将纪录片完整看一遍。
而中西教育的部分差异也就在三个词和他们的反义词。其实,这三个词的反义词集中体现在一个词上——个性(Individuality)。挑战权威,自由独立思考以及自我比照,都是建立在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个人的成长的基础上。学习不是被迫的,知识不是灌输的,思考不是定式,进步不是排他的。任何一种对个性的压迫,必定会受到反抗,也终将无法铸造个人真正的成长。英国学生对权威的挑战让中国老师叫苦不迭,而课堂纪律也成为他们自认为完成教学目标过程中的最大困难。其实,仔细观察上课情形,这些挑战和纪律问题不是这些学生天性傲慢和无礼,而是他们对扼杀自由思考的环境、生硬教学、机械记忆的反抗。
这里不得不简短提及中国教育理念的演变。在毛泽东时代,中国的教育是“为人民服务,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与建设服务。”(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的功能被极端政治化。在邓小平时代,教育的功能背上了实现现代化的国家目标的重负,踏上了精英主义发展路线。邓小平提出“把最优秀的人集中在重点中学和重点大学”,要“尽快培养出一批具有世界第一流水平的科学技术专家”(见《邓小平文选》)。由此可见,长期以来,教育的功效在于服务国家意志,筛选最优人才。直到2010年,我才看到政府在教育问题上关注个人成长的表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这不得不说是令人欣慰的历史性改变。
但现实中,以原文作者为代表的精英阶层还是把教育看作一种必要的社会分层工具,还是鼓吹丛林法则下的应试教育,还是将西方教育肤浅地认为是一种相对温和的社会分层工具。这不得不让我为中国未来的教育一声叹息。
BBC纪录片中的那所英国中学的墙上刻着曼德拉的一句话值得我们思考——“Don’t judge me by mysuccesses, judge me by how many times I fell down and got back up again. ”以残酷竞争和个人成败为导向的“丛林法则”将让教育沦为社会分层的工具,注重个体真正的成长过程才是教育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