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15年,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速。随着年内深港通、推动个人投资者跨境投资、提高QDII及RQFII投资额度等多项改革措施的逐步推出,市场普遍认为,被视为人民币国际化“桥头堡”地位的香港市场将迎来重大投资机会。而这一幕已在“五一”节后预演,当监管层打开公募及险资投资港股的闸门后,此前交投清淡的港股通屡次出现额度用罄的情况,港股市场也现暴涨。
从象牙塔走出的倪飞,职业人生的高起点足以令其同辈羡慕。
继在上海市政府工作学习10年和上海同盛投资实体企业运营管理7年后,倪飞大跨越任职于长江养老保险的权益投资总监。在如今私募创业大潮涌动下,倪飞职业生涯再度华丽转身,加盟弘尚资产,并成为其合伙人。
采访中,当倪飞介绍其港股投资心路历程时,他很善于留心周边小事,并用时间换空间的理念,让他自2004年起的11年港股之旅中,获得了丰厚回报——例如,他曾投资亿胜生物科技(01061,HK),6年时间获得了超过23倍的回报。
倪飞笑言:“我在这个行业里跨度很大,是有些另类。关键是我喜欢做投资,做实业与做投资是相通的。”
在深港通脚步声愈加清晰之时,《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对倪飞进行了专访,来听听他的港股投资心得。
“港股最具投资价值”
倪飞的许多投资案例是在生活中发现的。
2009年2月,他在上海某医院看眼科时使用了贝复舒滴眼液,发现疗效不错,随即对其厂商港股创业板公司亿胜生物科技产生了浓厚兴趣。
他注意到,当时该公司主要业务为制造及销售治疗体表创伤及眼部损伤的生物药品,其市价才0.21港元左右。其买入后,2011年4月,该公司申请转至港股主板。截至2015年5月18日,该公司的股价已上涨至5.13港元,这意味着在过去6年多时间内,亿胜生物科技带来的回报已超过23倍,最高甚至达到27倍。
众所周知,相比A股,港股市场有诸多不同的游戏规则,尽管六成以上都是中资股,但资金、股票定价机制、做空机制都更为国际化。那么,在倪飞眼里,普通投资者应该如何把握港股投资机会呢?
NBD:A股,港股和美股的中概股,您认为谁更具投资机会?
倪飞:就现阶段而言,A股涨幅不小,某些行业和公司都积累了一定的泡沫。而美股市场的中概股,阶段性涨得太多,且定价权掌握在机构资金手中,同时跟美股市场的流动性有很大的关系,相比只有港股最具投资价值。
NBD:“港股最具投资价值”应该怎样理解?
倪飞:港股低估值是因素之一,但不是唯一。在人民币走出去的同时,还面临着资产定价权争夺的问题,这将是一种战略性投资性机会。并且,港股市场部分细分行业的质地更好,公司具备更突出的竞争力。
NBD:能具体谈谈港股的低估值吗?
倪飞:目前,A股估值就不用提了,港股整体市盈率是12倍,相比美股市场也要低30%到40%。
谈到港股低估值,人们首先会想到A+H股差价。这种价格差距必然导致港股品种相应价格回归,但不同市场体系又决定了A+H股差价必然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同类型企业在港股和A股的定价差异使得港股的投资价值更加凸显。
以A股凯美特气(14.54,-1.61,-9.97%)(行情22.61 停牌,咨询)和港股盈德气体为例,前者因重大资产重组已于今年4月2日起停牌,停牌前价格为22.61元,总股本为4.05亿股,总市值为91.57亿元;后者总股本为18.52亿股,截至5月15日的收盘价为6.3港元,总市值为116.676亿港元,按照1港元兑换0.8元人民币计算,后者总市值为93.34亿元,和凯美特气基本相当。然而,从公司财务数据来看,凯美特气2014年的每股收益为0.08元,净利润为3146万元;盈德气体同期每股收益为0.501港元,净利润在9亿港元之上。且在公司项目上,凯美特气现有及在建的项目,远远赶不上盈德气体的项目数量。从市盈率来看,前者因为资产重组引发价格持续上涨,2014年的市盈率早就破百倍,后者目前估值仅10倍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