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四万亿拉动内需”的冲锋号声,规模巨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紧锣密鼓地依次上阵了,公路、铁路、水路,机场、港口、电站……等等这些国家“生产性内需”项目正式地进入到了“大跃进”式的“四万亿拉动内需”的宏大计划之中。然而,当模糊的“内需”含义还没有搞清楚之前,很难说基础设施建设这些规模巨大的国家“生产性内需”项目能够产生快速直接的“内需效应”。因此笔者认为,只有首先搞清楚“内需”这个含义,才有可能切分“四万亿拉动内需”这个宏大计划的蛋糕。
“内需”含义,简单解释就是“国内需要”(或是“内部需要”),复杂解释就是“以满足国内市场消费需要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换言之,“拉动内需”的目的事实上就是要扭转过去“依赖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而重新构建“以满足国内市场消费需要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也就叫“内需模式”。当“内需模式”确定后,势必要厘清国家“生产性内需”、国民“生活性内需”以及社会“服务性内需”之间的关系,才能够预测出直接“内需效应”和间接“内需效应”的产生时间,同时也才能够科学地安排“四万亿拉动内需”的宏大计划的轻重缓急,而不是近来看到的“大跃进”式的基础设施建设冲动。因此笔者认为,根据我国国情,在“四万亿拉动内需”的宏大计划中,首先应当把国民“生活性内需”摆在第一位,其次把社会“服务性内需”摆在第二位,最后才应该是规模巨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国家“生产性内需”。简言之,只有国民“生活性内需”才是“拉动内需”的“第一内需”,而且是可以预测的能够快速产生直接“内需效应”的“第一内需”。
令人欣慰的是,国民“生活性内需”才是“拉动内需”的“第一内需”,已经被国家高层清醒地看到了。据悉,一份由发改委起草的有关拉动国民“生活性内需”的细则方案,很有可能在12月初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讨论通过,并形成国家“拉动内需”的消费政策而尽快出台实施。该细则方案的最大亮点就是——“调整收入分配格局,逐步使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例提升为45%左右,……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提高低收入补贴等措施,改变消费者的收入现状和收入预期,为扩大消费创造条件。……建立对低收入阶层补贴的长效保障机制,并划拨专项财政支出,在出现严重通货膨胀或经济社会发生重大波动时用于对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补贴,保证在非正常情形下,低收入群体的消费水平不出现明显下降。……应该把补贴制度长期化、规范化,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低收入者在有困难时,及时得到政府的补贴资助。……考虑到房价和收入房价比的变化,住房货币补贴标准应比目前提高1倍左右,房价高的省市还可根据当地情况适当上浮。……考虑继续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减轻公民的纳税负担。……大幅增加公共支出,这样才能免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使扩大内需、改善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目标得以实现。”由此可见,一项具有加薪、补贴、减税(并不排除发红包)的扩大居民收入、全面刺激国内消费的政策,很有可能顺利地出台实施。这种“免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的政策,恰恰说明了国民“生活性内需”才是“拉动内需”的“第一内需”。
总之,在面对“四万亿拉动内需”的宏大计划之中,只有首先解决好了国民“生活性内需”才是“拉动内需”的“第一内需”这个大问题,才有稳定的社会生活秩序,才有“拉动内需”的社会基础条件,才能够顺利地推进社会“服务性内需”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国家“生产性内需”,最终才能够真正实现重新构建“以满足国内市场消费需要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国才能够理直气壮地屹立在全球一体化的经济发展潮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