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经济增长是由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一起协同拉动,仅依靠投资强力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肯定具有不可持续性。因此,扩大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扩大内需的关键在农村,难点在农村,潜力也在农村。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夯实“三农”发展基础与扩大内需增长空间联系起来,作为2010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可以说既是新形势下“三农”工作的新定位,又是扩大内需举措的新亮点,也应当成为四川2010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又是为保增长、扩内需提供基础保障的产业。2009年以来,我省通过较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扩大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实施品种和范围、适时启动生猪价格调控预案、稳定农产品市场价格等政策措施,保障了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对于稳定发展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我省在实施保增长、扩内需的政策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并不断强化农业基础,继续巩固、完善和强化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主要应通过保持农产品价格的合理水平、增加涉农补贴规模、完善农业补贴和价格支持制度、提高主要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格水平等政策措施,保持主要农产品价格基本稳定,巩固农产品保障供给能力。同时,应当认识到,我省农业要迈上一个新台阶,必须狠抓农业重大项目建设。
拉动我省农村内需的关键是稳定增加农民收入。近年来,我省农民收入虽然实现了稳步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并没有缩小,增加农民收入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增加农民收入,首先应在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充分保证农民全过程的参与,分享现代农业发展和产业化经营各个环节的利益。当前尤其要大力培育农产品流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经纪人,探索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向高等学校、企业厂矿等直销农产品的新机制,以分享农产品流通利益。劳务经济是四川的一大产业,又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必须继续保持劳务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要加强对农民就业创业的支持力度,这是新形势下促进我省农民增收的新增长点。
积极为农民消费创造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是拉动我省农村内需的必要条件。应加强对农村的水、电、气、道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扩大消费提供良好的硬环境,同时要加强农村市场监管,规范农村市场秩序,为农村扩大消费创造良好的软环境。要完善农村市场流通网络,积极用现代流通方式建设和改造农村日用消费品流通网络,积极发展农村新型流通服务组织。要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大力发展乡村粮油超市和连锁店;继续实施“家电下乡”工程,提供财政补贴幅度。应当指出的是,只有农民对未来生活有保障的预期,才可能放心让农民消费,要通过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改进教育培训、医疗卫生、公共文化服务,完善农村医疗、养老等保障体系。
拉动我省农村内需,投资同样占据重要地位。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2008年底中央推出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其中大量投资集中在基础设施、灾后重建和民生领域。我省通过灾后重建的投资拉动,不仅为经济企稳回暖提供了坚实支撑,而且使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我省应继续大幅度增加财政对“三农”的投入,重点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就业增收、社会事业发展、新农村建设试点的财政支持力度,提高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业农村的比重。同时,要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聚合社会资金投入“三农”。
拉动我省农村内需,必须树立统筹城乡的理念,加快推进城镇化。实践证明:我省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意味着有几百万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居住、生活、就学、就业,这是一项很巨大的建设工程,不仅带来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的扩大,而且能够推动基础设施、房地产、公共服务等投资的快速增长。从我省的省情和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来看,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转移农民不仅具有相当的潜力,而且有利于降低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成本,要花大力气重点投入、重点建设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努力使一些中等规模城市发展成为大城市。
作者:四川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张克俊 来源:《四川日报》2010年03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