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LZ zfmark的文章以及shwany的评论之后产生了一点自己的想法。
首先必须明确一个概念,即什么是理论?理论通常是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相对正确的认识,是经过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并由一系列概念、判断和推理表达出来的知识体系。理论来源于实践,并反过来指导实践,这是大家的共识,管理理论概莫能外。
管理学研究者抑或具有一定理论修养的管理实践者根据先进的管理实践,循序渐进的创立出新的管理理论,而这种理论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可以指导实践。普通的管理者通常会根据环境选择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实践,如果选择的理论能够有效的解决问题当然好,一旦管理创新的速度过于缓慢的话,就不能保证理论一定能够解决日常管理中的问题。恐怕这也是这篇帖子中所讨论的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从本帖的内容可以看出,国内并没有什么好的方法,不过我却想斗胆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这种脱节问题的解决可以大致从两方面进行分析。
(1)管理实践者。其实这里所指的管理实践者的概念与国外的并不相同,国外的管理实践者有很大一部分是管理研究者,如杰克-韦尔奇等名宿,而国内的管理实践者绝大部分是纯粹的实践者,能够懂得一定的管理理论就已经很不错了。如果国内的具有一定管理修养的实践者能够根据自己的实践及时的总结出理论,形成理论创新的话,我想这对解决脱节问题是有莫大的好处的。随着越来越多的具有理论修养的管理者进入岗位,我想者还是很有希望的。
(2)管理研究者。诚如楼上回复所言,当前管理研究者与实践脱节严重,我想这可能直接导致了理论创新速度的缓慢,进而引发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问题。作为管理研究的主体,管理研究者对这个问题负有绝大部分的责任。对于管理研究者来说,要解决脱节问题,当然要关注实践,根据实践中产生的问题进行研究,实实在在的解决问题,进而逐步创建理论,以指导实践。我不知道别人是怎么做的,但是作为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学生,我的导师就是沿着这条路做的,并且取得了可观的成就。
洋洋洒洒的胡诌了这么多,反过来回头一想,上面我提出的一些看法,可能会一定程度上解决脱节问题,可是如果照这种思路走下去,理论永远就不可能超出实践,而如果反思西方近代哲学的话,会发现理论创新超前于实践是完全可能的。
西方经历了中世纪的黑暗之后,近代逐步向追求科学的道路发展。而在如何获得科学知识,也即理论的问题上,产生了截然不同的两支:以培根为代表的经验论和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唯理论。经验论认为理论产生于实践,并且永远不可能超出实践。而唯理论则认为客观世界完全可以通过数学以及一些简单的符号进行推导出来,实践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经验论和唯理论走入了两个极端,而到后来的集大成者就是康德。康德认为规律的开始来源与现象,经过推导之后可以产生超越实践的理论。反观我们现在的管理研究,通常所说的“顶天立地”是不是反映的也是这方面的问题呢?“立地”如果说是上文所说的立足实践,产生的落后与实践的理论的话,那么“顶天”有没有可能产生先于实践的理论呢?
说到这,那么回归到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问题的话,是不是因为研究者关注“顶天”太多了,而“立地”太少了呢?
wesker1999 金钱 +100 魅力 +10 经验 +50 奖励 2008-12-1 15: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