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中,农村金融应该是一个重要且不可回避的话题。
从1978市场改革取向以来,我国农村金融问题不断显现。虽然经过了许多次调整,仍然难以实现制度安排的有效性。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安排中,呈现出合作性金融为主,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并存的局面。然而,农业银行自商业化改革后,便开始大规模撤离农村市场,农发行在资金限制的条件下,由于支持粮油收购贷款,实际上只是一个空皮囊。作为主力的农村信用社在产权不清,真正所有者缺位的情况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包袱,陷入了能以维系的合作困境。
在这种情况下,各种统计调查却表明非正规的民间金融在事实上成为了农村融资的主力。国家政策的抑制以及自身经营的高风险、高成本也使得民间金融的发展引起了普遍的担忧。
对此,你有何看法和建议?
热忱欢迎大家加入讨论。我将根据讨论的情况给与金钱和积分的奖励。
农村金融问题的确是目前中国很大的一个问题.市场?政府?其实谁都无所谓,关键是找到农村金融问题的本质.
农村金融的本质问题在于信用体系没办法解决.中国目前农村经营的现状决定了农村金融中的信用问题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人信用为主体,怎么解决好这个应该是个关键.
我觉得农村金融的改革需要有更多的创新。
农村金融,顾名思义,就是面向广大农村的金融。金融机构的服务对象是农村,要向广大的农户发放灵活的小额贷款,支持农村发展。
目前农村金融的主力是农村信用社,但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困难重重,一方面信用社要摆脱困境,走向盈利,另一方面,他们面对的是成本高,利润低的农业贷款。如何作好这种情况下的信用社改革工作,创新是十分必要的。
今年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已经进入了攻坚阶段。各地行用社改革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改革不应该脱离改革的初衷。如果农信社像其他金融机构一样去追逐利润,那农村的发展资金就会被转移,大量农民存款没有用在农村,而是通过收益最大的原则贷给其他利润丰厚的行业,那农村信用社就只是徒有虚名。
所以说,创新的关键应该是解决怎样将农村的大量存款真正用在农村,真正为农村发展服务,这也正是民间金融比重逐渐增大的原因。但如果没有一个好的体制来约束,这些机构就会重蹈农信社的覆辙,而原来的农信社却早已将主要业务转移而徒有虚名。如此看来,农村金融改革的关键就是建立真正适合农村经济发展,能够满足农村金融需求的金融体制。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9-12 17:39:41编辑过]
农村的金融问题主要有三点本因:1)农业利润率低,大大低于社会平均利润率。2)金融机构在农村交易成本大,金额小,客人多。3)农民的存款被转入城市。
这导致农村金融机构缺位,高利贷横行!
解决方法:1)引入更多的高利贷,降底利率。(这是不允许的,这会形成内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导致农村基础结构解体,还会引发暴力违法事件!)
2)走美国大农场经验,高补贴,大农场,转移农民入城市。(这是不现实的,中国人口增长在达到15亿之前不会停,就算转移一半农民,还有七亿强。而美国大农场只有大于400公顷再加上大额政府补贴才能赶上社会平均利润率,才能解决农村金融问题。但中国一是没有那么多土地,二是没那没多钱去补贴农业--美国的补贴是天文数字。再有,中国城市也已人满为患,城市问题亟待解决。所以,不可。)
3)日韩模式。日韩也是小农经济,农多地少,农业平均利润率低。但日韩发展农业合作,发展农业“副业”,政府适当补助和对农业“副业”免税。“副业”---广义的副业,如开米厂,“绿色”饭店,农产品加工等。
1)一方面可提高(大)农业的利润率,降底金融交易成本。(多户农民数额大,户主少)把金融机构“叫”回来。2)以多户形式存在农民可减少贷款需要。3)减少城市压力。
金融机构会来了,还可把城市的钱带入农村,高利贷还有活路吗?
当然,东部农村可特别处理,走美国之路。
分田到户的必要性嘛,嘿,没事,否定之否定嘛!曲线上升嘛!
补上一句,本是金融体制改革,说成了农业改革。
但如上所说,农村金融问题是农业问题的衍生问题。银行是企业,要盈利,现在农村金融的成本(金额小,客人多)和风险很大(农业利润率低),只谈金融问题解决那就只有强迫它干,强迫它干不如让它自己愿意干。强迫会造成很多问题,我不多说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9-12 19:15:31编辑过]
核心是让银行自愿给农民贷款。但如不改变农村本身的问题,银行为什么要自愿给农民贷款。而用计划经济的方法能留住银行的人,留不住银行的心。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能用帕累托最优的方法解决的问题为什么要用行政的方法解决呢?
“几方的利益在博弈中达到相对平衡,改革才能顺利进行下去”让几方去研究如何在铁定亏的问题上去博弈,均衡的收益只能为负。而在中国博弈的成本是很大的,这种亏的事不妨博弈个七八年,在博弈的决议面前又会产生信任危机,再搞个腐败的问题,何其苦也!
“企业是否能盈利,其规模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关键是要有好的全面的管理水平”纯农业达到社会平均利润率只有大规模和高技术,这都是不具备的。没有规模和高技术,对农业贷款都是亏,一个农民只贷一千块,但你得为这一千块去调查,是农用吗?不会亏吗?能还吗?纯农业利润率那么低,为啥不贷给工厂而要贷给农民?在这种条件下你认为何种管理能让农村金融赚钱?
相信农民的力量,让农民自愿合作。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9-12 20:12:44编辑过]
高利贷是很恐怖的,二三十的利率,暴力,违法,比如说你借了5000块养猪,猪得了猪瘟,全死了,还不了.利滚利.几年就让你买骨头都还不清.好,我也不逼你,你缴利息就行,不能离开这,一直还到你全家死光光.如过我发现你女儿长得漂亮,好,给我当二奶,不干,还钱,还不出断你手断你脚.不想死就交出女儿.法律?我有钱,买通一切人,法律就是我定的.久而久之,就会形成黑社会.社会还有治安可言吗?农业还能发展吗?农业本来就利小,还要付利.更是亏.
没一个古代朝代要亡了,基本都是高利贷横行!
同意04wangtao 相信农民的力量,让农民自愿合作,农村的信用体系建立成本和维持成本都太高,但是我们都知道的是农村本身人的信用观念还是满强,如何利用现有资源?
尽管中国的农村问题要放到大环境中考虑,但是也必须考虑到中国目前社会真的是两个不同运转模式,中间通过某些纽带联结,而不是全面的融合,农村金融和城市金融,必须有完全不同的路。
经典的理论不能解决中国农村问题。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9-15 18:11:42编辑过]
加强信用观念这个是要做的,问题是千万不要指望这个。
其实现在中国现在农村小范围内的农民信用还是很强的。
信用甚至道德在一个极其相互联系极其密切、广泛的大市场经济的情况下会有很好的约束,同时在很小的范围内的小传统社会中也会有很好的约束。
比如一些农户的资金拆借来源很少,而且都来源于熟悉他的人中间,那么这个时候形成的信用就是很有约束力的,所以农村的合作金融从这个角度上将是一条好路子。而在大范围内,在借款范围可以扩大,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却需要这么大范围的借款,如果因为信用问题可以造成这个大范围的借款来源都受到损害的话,那么信用约束也是有力的,似乎目前中国的农户没那么大的资金来源需求。
信用体系只有所有银行体系都应用上的时候才有规模经济,但是要应用到银行体系中的所有银行,就要求农村金融有很大的市场,目前这个市场如何呢?
问题之一是农村金融市场缺乏竞争。1996年以来的农村金融改革并没能促进农村信贷市场的竞争。改革促使农业银行逐步从农村市场撤出其贷款业务,并关闭了农业合作基金会和其他非正规金融机构,从而使农村信用社在我国农村正规贷款市场处于垄断地位,而垄断的农村金融市场一般来说是低效率的。随着农业银行在乡镇网点的减少,农发行业务缩小为粮棉油收购贷款以及农村合作基金会全部撤并,客观上赋予农村信用社独立支撑农村金融主渠道的职能,但由于各种主客观的原因,不少信用社却无法名副其实地长期承担农村金融“主力军”角色。
问题之二是单一模式难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与农村金融市场缺乏竞争相关的是,目前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体单一模式的正规农村金融体制无法兼顾我国东中西部的地区差别,满足不同地区农户和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在时间上,由于农村地区的不断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水平的逐步提高,金融服务需求在不断发生变化。在空间上,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地区间金融服务需求也各不相同。而全国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模式、贷款方式、内部管理及激励机制相差不大,难以对需求的变化迅速做出反应。
问题之三是农村资金的大量外流趋势和贷款难。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资金和劳动力的流动呈现以下特征:农产品市场价格长期低迷和不稳定,加上小规模自给自足的农户极低的劳动生产率,以及乡镇企业大量倒闭,导致贫困地区和农业主产区缺乏投资机会,大量民工外出打工,但其挣得的钱又通过农村金融机构回流到东部和发达地区。其结果是农村、农业和农民难以获得足够的发展资金,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了恶性循环。农户特别是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难普遍存在。农业银行逐步走向商业化经营,在农村地区撤并机构,减少网点。信用社的服务方式、服务手段仍不能适应农户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小额信贷增加了农户贷款,但对农村中小企业的贷款显著减少。另外,农户小额信贷的交易成本高,贷款额度低,信用社发放小额信贷的热情难以持久。
问题之四是信贷等金融服务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小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优势在于其小范围内的信息资源,能降低监督成本,减少信息不对称性。但由于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在所有者权益和治理结构上没有取得突破,治理结构不完善条件下控制风险只能通过加强管理——贷款决策权的集中来解决,但集中的贷款决策权无法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无法对需求变化作出灵敏的反应。
到目前为止在农村金融方面所进行的改革虽然已取得很大成绩,但未能从开创一个多样化的有序竞争的金融市场着眼,未能与农村经济的改革有机的结合起来。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方向应是,将一个主要通过行政指令来决定资源配置的、政策性和商业性不分的半计划经济模式的农村金融体系,转变为一个多样化的、以商业性金融机构和合作金融机构为主导、由政策性金融和民间金融作为补充的农村金融体系。这里的合作金融机构指的是真正的、以服务社员为目标、能够自负盈亏的合作金融机构。
我国农村金融改革一直在围绕现有机构的改革,而没有吸收我国企业改革的经验,从体制外突破,并结合体制内的改革。事实上,单单依靠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革单兵突进无法取得整体农村金融改革的成功,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机构和体制才能适应我国的经济实际。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具体地说完善农村金融改革至少应包括以下方面:①分清财政与金融的职能,增加财政的投入,降低农民的负担;②在农村金融机构建立良好的治理结构、激励机制,其中最主要的是通过借鉴国际上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让农村金融机构员工和客户都得到良好有效的激励;应明确农村信用社的产权,改善其治理结构,并赋予其经营自主权;③开放农村金融市场,制定准入标准和程序,创造一个各金融机构公平竞争的环境;④利率市场化,这是农村金融机构商业化可持续发展的前提;⑤加快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建立农业保险、大宗农产品期货和信用登记系统,降低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⑥应建立有效的多层次监管框架,对不同风险的农村金融机构采取不同的监管方式;⑦加快建立农村金融机构存款保险制度,增强对农村金融机构经营的市场约束;⑧用市场化的手段引导农村资金服务“三农”;⑨建立开放的商业化农村金融扶贫体系,动员社会资金参与扶贫。
针对目前中国农村金融的现状,许多专家学者都提出了今后如何推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意见,这些意见基本上可以概括为:进一步界定、分离出中国农业银行中的政策性业务,集中力量推进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由于农信社是目前农村正规金融中的主力军,因此对农信社的改革构成了今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相应地,绝大部分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建议也集中到如何进一步完善对农信社的改革建议上来。这些建议主要包括:
进一步加大农信社贷款利率浮动的改革力度,实现农信社利率市场化。这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将农信社贷款利率浮动试点扩大到更多的市(县)以及更高的行政级别(从乡营业点扩大到县营业点),二是扩大农信社存贷款利率浮动的范围,以使农信社以更灵活的姿态提供农村金融服务。
全面深化农村信用社的产权改革,为发挥其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提供体制基础。目前有数种备选模式可供选择,(1) 原有农村信用社框架内的重组模式:即2000-2001年进行的以县为单位统一法人、组建省联社为标志的江苏模式;(2) 股份制模式:即2001年在信用社基础上改组成立的常熟、张家港、江阴三市农村商业银行模式;(3)农村合作银行模式:即2003年4月在农村信用社基础上改组的浙江鄞州农村合作银行试点模式。考虑到中国各地区农村经济、文化、地理条件千差万别,以上三种模式又各具不同的优点和缺点,因此在模式的具体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而要因地制宜。换言之,并不存在一个最优的模式,不能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代替合作制。除以上三种已经进行试点的模式外,有专家还建议在调整金融准入政策的基础上,允许城市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甚至外资银行收购农村信用社,以此带动农信社的体制改革。
为了更好地推进农信社改革,有必要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解决历史上农村信用社因政策性因素形成的呆坏账,同时考虑由国家为农信社的农业贷款提供更多的政策优惠。
在管理体制上,中央部门监管、省级政府管理、农信社自主经营“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是目前情况下和现有认识水平上的最佳选择。
放松对非(准)正规金融的管制,允许农村金融机构的多元化,促进农村金融机构之间的相互竞争。
在目前针对农信社改革的各方建议以及最新的政策措施中,一般均通过由国家规定贷款比例的方式来达到农信社贷款支农的目的。这一措施是必要且符合国际惯例的。但过去的历史经验也表明,这种国家硬性规定贷款比例的做法并不能扭转农村金融机构贷款“非农化”趋势。这里有必要指出,农信社等农村金融机构贷款流向的“非农化”是和农村和农业经济的低回报率直接联系在一起的,只要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回报率一直处于较低状态,资金流向的“非农化”现象就不会消失。反过来,无法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也会进一步恶化农村和农业经济投资环境。
农村和农业经济目前的困境,从根本上讲是和政府在农村中所推行的一系列不恰当的政策所联系在一期的。迄今为止,政府对农村社会、经济生活仍然有相当的干预和管制,包括粮食收购和一系列从上而下、并未配备足够资源的赶超指标。这些政策和管制妨碍了农民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调整资源配置,优化生产结构,从而加重了农民的税费负担,阻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从宏观上来看则直接导致了农业比较利益不断下降和恶化。因此,只要政府不放弃这些干预和管制政策,农村和农业经济的收入增长潜力就不会得到提高和释放,从而农村金融机构的“非农化”倾向就不会消失。
总而言之,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村金融机构的“非农”偏好,必须双管齐下:一方面,继续深化针对农信社本身的改革,以使农信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合作金融,杜绝政府参股或干预管理决策;另一方面,政府必须放弃对农村经济、社会生活的干预,以释放农村和农业经济增长的潜力,从而恢复农村金融机构发放农业贷款的信心和动力。
目前农信社改制的试点模式,并不能有效地防止政府对(改制前后)农信社经营的干预。这不仅是农信社所面对的问题,也是整个中国金融体制所面临的问题。未来的进一步改革,必须将政府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实施金融监管,防止地方政府对农信社具体经营行为的干预。
可以考虑一下小额信贷机构(MFI),由于小额信贷机构本身具有的许多优点,使其在提供农村金融服务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
目前,深圳 上海 山东地区的小额信贷机构正在蓬勃发展,估计2年之后将会出现一个拥有全国分支机构的小额信贷
机构.目前该类型的机构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是资金来源问题,由于不能吸收储蓄,只能靠自身的资金运转,这在极大限
制了这种类型的金融机构的扩大发展.我觉得中国要解决农村金融问题,这些小额信贷机构将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我目前所在的实习单位就是这样的一个金融机构,主要开展一些个人小额信贷业务,有抵押贷款,也有信用贷款,个人感觉行业前途十分的光明.
目前农村信用社普遍存在“去农化”的问题,甚者不务正业去趟资本市场的浑水,可见,政策性银行的建立十分必要。但是,目前的中国“政策性”的东西又总是不尽如人意。
其实开拓中国的农村市场是目前拉动内需的最好途径,因为这是一个极大的被压抑了的市场。
农村的民间高利贷融资情况确实很普遍,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很简单:无法从信用社贷款。为什么贷不出钱来,原因主要有几个:1,担保问题,农民的资产有限,无法进行抵押,农民之间的担保很难被采信,企业不肯给农民担保,没有担保信用社是绝不会贷款的;2,贷款时间程序问题,大凡发生农民之间的融资行为的都是为了解决流动资金,向信用社贷款动不动就得等半年以上,无法满足资金需求;3,信用社资本规模问题,信用社对某一项目或企业提供数额较大的贷款,限制了其授信额度;
对于信用社存在的资金向城市“分流”等情况,其实也是因为贷款渠道不通畅所造成的,其实信用社还是希望为本地乡镇服务的。
由此就造成了这样一些局面:农民有还款能力(从高利贷情况看,农民基本上是能够及时归还本息的),但信用社就是不
给你贷款;信用社资金全都流向当地“富商”、当地“权贵”和当地“王牌企业”;信用社资金在当地无利可图的情况下,“分流”向城市,或进入资本市场;等等
农村的经济体制还远远赶不上现代城市的发展,要改变这种现状不进要改变农民叔叔的思想观念更重要的是政府要真正做到以民为本,改变农村的现状首先改变农民思想的本质,不能盲目去发展经济,不好意思,
农村的经济体制还远远赶不上现代城市的发展,要改变这种现状不进要改变农民叔叔的思想观念更重要的是政府要真正做到以民为本,改变农村的现状首先改变农民思想的本质,不能盲目去发展经济,不好意思,
我觉得关于农村金融的问题,关键不在于银行是否愿意贷款给个体农户的问题,可能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那儿的农业发展比较块,农村发展比较靠前,可是我们面临的更多的还是中西部广大的农村,这儿的农民是不会为了几千元、一两万元去银行贷款的,一是他们本来就没有什么好的项目,二是观念的陈旧,三是他们宁愿去亲戚家东借西凑,如果实在筹不到就不干了。其实我们更多的是面临这个问题。我觉得农村金融的问题,关键是想办法更好的与政府补贴,农业产业化,机械化生产结合在一块,推动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推动农村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险的建设才是当前比较重要的问题。
(注:字体太小,故编辑改大)
[此贴子已经被why于2005-10-10 18:20:15编辑过]
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就是建立与我国现在的二元经济结构相适应的农村金融体制,目前农村的资金有很大部分流向了城市,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邮政储蓄全额上存使得很大部分资金流失,二是农信社把一部分储蓄在利润最大化的驱动下带给了城市的企业,使得农村本就缺乏资金更加捉襟见肘。改变不前的现状我觉得应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政府应该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借鉴欧洲的作法,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支持,欧洲对农业的支持大部分是通过对为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的补贴进行的,如免征营业税,降低税率等,使金融机构肯为农村提供信贷支持。其次改革我国的邮政储蓄体制,把从农村吸收的资金真正的用到农业上,提高农民的收入。还有我国农民的资金需求很大部分通过民间融资,政府要积极地引导这些民间的融资渠道,更好的为农民服务。最后,加强农村金融机构的竞争,目前我国只有农信社为农村服务,这样必然导致低效率。
其实农村金融体系与城市的差别不外乎 与客户群的不同,不论在那了发达的金融体系都是要建立在
经济基础之上的,中国之所以存在二远结构的金融体系是有经济结构决定,什么时候消除了二元经济这种状况也就不存在了
但现在的关键是该怎么样搞活农村经济的发展.这就需要国家的政策性支持.就象当初支持国有企业一样,现在为什么不能支持农村经济那,但怎么支持,方法还是个问题,搞不好再弄一大堆坏帐出来,恐怕九没有想现在这样的机会再让你去减负拉
其实农村的金融机构是最需要建立客户经理制的拉,防风险怎么防从根本上防.我认为江浙地区的信用社发展模式是植的 借鉴的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