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改革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它事关我国金融稳定,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贫富差距的扩大和全社会和谐发展,实现小康的问题:
我国农村金融的现状是:
一、农民存的钱农民用不到。农村合作信用社是“农民自己的银行”,而信用社的贷款又有多少投放给农民使用的,而之所以信用社不敢把钱投放给农民使用,当然这当中涉及到的主要前提原因是信用社是一个自负赢亏的机构,它的经营最基本的要求是不能亏损,不能损害存款人的利益,而根本原因是我国农村信用体系未建立,信用社不知道钱放下去是否能连本带利全额收回。
二、农民借的钱不是金融机构的,而是民间资金。农民无法从金融机构借到钱,但生产经营却又需要用资金,怎么办?——向民间借、向地下钱庄借,而借款利息是成倍于金融机构借款利息,最终导致农民的生产微薄利润给债主“剥削”了,万一出了什么意外,还不起钱,结果是“黄先生逼杨老汉”家破人无啊!这种现状的最终结果是社会贫富差距加大,不利于社会稳定,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
三、农民有钱却不会去进行积极的投资。改革开放后,有不少农民通过勤劳和汗水改变了过去那种衣不裹体的贫困状况,生活也逐渐宽裕了,手头积攒的钱变多了。但由于社会阅历欠缺,知识水平不高,使得手头的资金没有去进行很好的投资,而是存到银行里面被投放到城市中去使用。这一块资金对加快农村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根本没起到积极作用。
针对这种状况,我认为政府应该从政策扶持上,从体制功能上加快对农村金融的改革:
一、加快农村信用体系的建立,必要时政府要组织资源(主要是信用资源,如成立担保公司等)帮助农民融资,降低农民融资成本。
二、打击地下钱庄,因为地下钱庄不仅扰乱正常的金融次序,而且从经营过程中分得了超额的社会利润,不利于社会各成员(行业)之间的公平竞争。
三、加强职业培训,加强技能培训,加强市场引导,使科学技术在农村迅速的转化为生产力,使农民根植农村发展,帮助农民进行生产互助,使广大农民不要离乡背土的去打工,这样也利于城市的科学发展,减轻由于城市化改造所带来的经济发展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