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家 努 力 、大 家 讨 论
序
自序:《资本论》的真谛及其曲解——兼论《资本论》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
第一篇 经济学的哲学基础
——从既成事物的哲学到内在联系的哲学
第2章 以实践为基础的新世界观
第3章 旧历史观及其困境
一、从“君权神授”到“社会契约” 哲学及其悖论 四、空想社会主义历史观及其悖论 五、旧历史观的历史地位与出路
第4章 唯物史观:物化劳动及其历史逻辑念
第5章 哲学基因与经济学理论
一、新古典经济学的哲学基因
第二篇 劳动价值
——市场力量本体论
第6章 交换价值之谜
一、驱动生产力系统的社会关系力量物的关系 三、西方经济学的认知误区 四、旧劳动价值论的失误——兼论马恩为何是旧劳动价值论的反对者 五、交换价值背后:对社会劳动的支配权总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
第7章 劳动二重性的哲学密码与经济学量度
一、唯物史观主线:社会实践活动及其产物的二重性 二、分工与“社会人集体生命”的生成 三、社会
四、社会总劳动的物质化:从商品到资本的二重性 五、价值实体的历史发展及其量度
六、劳动价值的各种表现与交换价值的形成
第8章 劳动价值的市场表现与价值规律及其偏离权力
——兼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为何是驳不倒的理论
第9章 劳动价值的物化形态与人化形态
一、产值悖论:劳动价值论的当代理论困境 二、产生根源:自然时间与社会时间的混淆 三、劳动价值的“物化形态”与“人化形态”式 三、价值创造率和创新劳动的价值创造
四、价值创造率:不同社会的不同质的抽象劳动 五、劳动价值的货币表现
第10章 创新劳动与常规劳动的价值创造
第三篇 资本逻辑 ——资本本质论
第四篇 从资本逻辑到剩余价值形态 ——资本现象学
结语 《资本论》的伟大续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当代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及现实性
一 金融和经济危机的潜在可能性
二 金融和经济危机的现实可能性
三 可能不等于现实
四 可能转化为现实的条件
五 结東语
第三章 当代金融和经济危机的根源及原因
一 马克思对资产阶级学者危机根源理论的批判
二 马克思对危机根源的分析
三 当代金融和经济危机的根源
四 认识危机根源问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四章 当代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实质
一 马克思关于危机实质的论述
二 国内外学界对当代金融和经济危机实质问題的分歧
三 当代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实质
四 结论和启示
第五章 当代金融和经济危机影响因素的基本结构及内在逻辑
一 马克思关于危机影响因素的分析及其方法论特点
二 目前对金融和经济危机影响因素的分析及其局限性
三 影响金融和经济危机的诸种因素及其内在逻辑
四 结论与思考
第六章 当代金融和经济危机的生成及运行机制
一 西方金融危机理论模型评析
二 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原生机制
三 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动力机制
四 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加速机制
五 金融和经济危机的传导机制
六 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实现机制
七 结论和思考
第七章 当代金融和经济危机作用的二重性
一 马克思关于危机作用二重性的论述
二 当代金融和经济危机的破坏作用
三 当代金融和经济危机的积极效应
四 结论和启示
第八章 当代金融和经济危机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一 资本主义与金融和经济危机的不解之缘
二 危机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瘟疫
三 危机是资本主义的不治之症
四 社会主义是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克星
五 结论和启示
第九章 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与当代国际关系的调整
一 国际关系变动的必然性
二 影响国际关系变动的因素
三 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与国际关系的变化
四 未来国际关系的特点及其趋势
五 结论和思考
第十章 社会主义经济也有可能发生金融和经济危机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及社会主义建设实际
二 社会主义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三 承认危机的可能性,并不等于否定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
四 结東语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生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及现实性
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生危机的可能性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生金融和经济危机的现实性
三 要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生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及现实性
第十二章 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后我国改革发展面临的挑战及机遇
一 来自国际的挑战
二 国内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三 机遇与挑战并存
四 挑战与机遇的辩证法
第十三章 对我国改革发展两种不同思路的评析
一 两种不同发展思路的比较分析
二 两种发展思路的争论及其所涉及的一些原則性问题
三 结论
第十四章 未来我国改革发展的战略思考
一 经济改革发展的思路
二 政治改革发展之问题
三 必须认真做好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
四 创建和平国际环境之要点
五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
——马克思
——列宁
——熊十力
——王亚南
《《资本论》研读(上卷)》目录: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