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3 18:54:48编辑过]
请教:宏观经济学的三大消费理论指的是什么呢
https://bbs.pinggu.org/b48i284245.html
请问什么是绝对收入假说和相对收入假说啊?
https://bbs.pinggu.org/b47i47195.html
棘论效应是什么?影子价格是什么
http://tel.pinggu.org/bbs/b53i14524.html
什么是库茨涅茨消费之谜?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是如何解释这个谜团的?
https://bbs.pinggu.org/b47i133171.html
死者为大——俺要讲讲莫迪利亚尼
http://tel.pinggu.org/bbs/b48i78.html
按照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你不能吃饱饭的,否则,你就不是理性的
https://bbs.pinggu.org/thread-241847-1-1.html
(对于这个帖子,我很有点儿犹豫,因为它既不是宏观问题,也没有太多理论意义,但是大家可以看看,经济学的“宏观”和“微观”,其实经常说着说着,就搞到一块去了。)
[讨论]乘数加速数的一点疑惑
https://bbs.pinggu.org/thread-21304-1-1.html
加速原理是凯恩斯主义的还是新古典主义的内容?
https://bbs.pinggu.org/b48i42724.html
[讨论]乘数模型(求教)
https://bbs.pinggu.org/b48i340493.html
[原创]乘数理论批判 (这个属于是“民经”以阶级斗争的视角来看乘数理论的,挺有意思,各位不妨一看。)
http://www.pinggu.org/BBS/b48i357906p4.html
[求助]乘数加速数的应用问题???
https://bbs.pinggu.org/b48i64119.html
请教一下:关于托宾的Q理论
https://bbs.pinggu.org/b48i47981.html
请问 托宾Q值是指什么?
http://www.pinggu.org/BBS/b5i82713p3.html
求教:托宾q值在实证研究中如何计算?
https://bbs.pinggu.org/thread-162041-1-1.html
何为托宾的Q,托宾是谁啊,哪位给讲讲啊?
http://www.pinggu.name/bbs/b47i136329.html
求教:什么是 Tobin's q?
http://www.pinggu.name/bbs/b28i875.html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4 19:06:34编辑过]
1、绝对收入和相对收入理论及其相关知识点
绝对收入理论
凯恩斯提出了绝对收入理论:
在短期中,收入与消费是相关的,即消费取决于收入,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即消费倾向。
平均消费倾向:APC,指消费支出占收入的比例。
边际消费倾向:MPC,指在增加的收入中增加的消费支出所占的比例。
平均储蓄函数:APS,是指储蓄占收入的比例。
边际储蓄倾向:MPS,是指增加的储蓄占增加的收入的比例。
凯恩斯所说的收入是指现期绝对实际收入水平。所说"现期"是指本期收入,不考虑过去的和未来的收入;所说"绝对"是指收入的绝对水平,不考虑收入的相对水平;所说"实际"是指按货币购买力计算的收入,不考虑按货币计算的名义收入。这种对收入的限定,是凯恩斯的收入理论与其他收入理论的重要区别。
消费支出随收入增加而增加,但消费支出增加幅度小于收入增长幅度,0<MPC<1。
随着收入的提高,在增加的收入中增加的消费支出所占比例逐渐下降,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凯恩斯认为,这一规律之所以起作用,是基于人类的基本心理法则。
相应的,由此推出,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
凯恩斯绝对收入理论的最大缺点是以心理分析为基础,是一种很大程度的主观推测,从而缺乏坚实的基础,后来经济发展实践证明边际消费递减规律是不存在的,平均消费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基本上是相等的,以致产生了使许多经济学家不断探索的消费函数之谜。
简述消费函数之谜(库兹涅茨之谜)
库兹涅茨研究了从1869年长达70年的资料,以10年为一个时期,其中每相邻两个时期是交叉的,并以一个时期的数据求出每个时期的平均消费倾向。计算结果表明,不论是否把最后两个时期包括在内,从长期看,随着收入的提高,平均消费倾向相当稳定。
相对收入理论
由杜森贝提出,认为消费并不取决于现期绝对收入水平,而是取决于相对收入水平,即相对于其他人的收入水平和相对于本人历史上最高的收入水平。
在稳定的收入增长时期,储蓄率和平均消费倾向不取决于收入水平。
从长期考虑,平均消费倾向和储蓄倾向是稳定的。
短期考察,储蓄率和边际消费倾向取决于现期收入与高峰收入的比例,由此使短期消费会有波动,但由于习惯效应的作用,收入减少对消费减少作用不大,而收入增加对消费增加作用较大。 (棘轮效应)
把长期和短期影响结合在一起,引起储蓄率或平均消费倾向变化的自变量为现期收入与高峰收入之比。
棘轮效应
凯恩斯主张消费是可逆的,即绝对收入水平变动必然立即引起消费水平的变化。杜森贝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消费决策不可能是一种理想的计划,它还取决于消费习惯。这种消费习惯受许多因素影响,如生理和社会需要、个人的经历、个人经历的后果等。特别是个人在收入最高期所达到的消费标准对消费习惯的形成有很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调整。尤其是在短期内消费是不可逆的,其习惯效应较大。这种习惯效应,使消费取决于相对收入,即相对于自己过去的高峰收入。对于这种习惯效应有人称其为棘轮作用或制轮作用。
相对收入理论的运用
杜森贝所指出的消费行为之间互相影响作用所引起的高收入集团对低收入集团在消费方面的示范效应极为重要,可用以说明工业化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高消费所形成的示范作用,也可用以解释某些发展中国家"超前消费"或"消费早熟"的形成。
他所提示的习惯效应对于解释消费的稳定性有一定作用,但有些经济学家对消费的不对称性的解释表示怀疑,提出短期中习惯效应不很明显,故使短期消费中也有波动。
弗里德曼则认为相对收入理论缺乏充分有力的经验研究,实际上只是持久收入理论的一种特例。
我认为就是上述这些,如果有人还有更好的阐述,欢迎跟帖!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3 19:21:13编辑过]
个人以为,所谓“微观基础”,即把“宏观问题”表述成“从个体优化到一般均衡”的模式。
另外,“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这种提法可能一些人并不赞同。
在这里面,还是先帮你总结一下一些学派的观点吧.
在凯恩斯学派的模型里面, 财政政策是通过乘数过程影响这产量,而就业和失业的水平决定于产量, 所以呢,财政政策的工具是实现特定就业的主要工具.
而凯恩斯学派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还是60年代,就转变了不再单纯的信封phillips curve. 在这之前,凯恩斯学派基本都是相信phillips curve 中的曲线关系, 也就是在没有实行收入政策的条件下,工资上涨率主要是受失业水平所代表的劳动市场过度需求而受影响的. 而另外一个方面, 价格则是取决于单位产品的成本加法.
因此,政府对于工资和价格的上涨率,主要是通过改变财政政策,作用于失业水平. 假如再导入工资函数. 就可以做出这样一个假设, 一个封闭的经济体系,或者进口价格维持稳定的情况吓. 依靠生产效率的提高,并且稳定失业率, 就可以解决物价上涨的问题.(模型的推理, 我有空在写上来).
而之后, 一个重要的观点变化, 就是他们开始不再信仰传统的phillips curve, 而且认为工资的上涨率主要决定于某些形式,比如工会的推动作用,而这个作用是独立于宏观经济的其他变量之外的, 各个工会会利用他们的谈判力量,使工资增长超过了未来预期物价和生产率的增长.
另外一个就是外生式的通货膨胀,这类型的通货膨胀是通过国际贸易或者说是进口价格的变动而引起的. 当进口价格经过价格加成的假设,引起了国内价格-工资螺旋式的上升. 这个可能是由于本国的货币贬值,或者世界商品价格的变动引起的.
之后另外一个重要的观点, 就是在没有达到充分就业的情况下,货币的供应量的变动对于产量水平或者通货膨胀率并没有影响.或者这样说吧, 在广泛的限度里面,货币的供应量对于产量和物价的影响"无足轻重", 相对于财政政策而言,并不是一个那么重要的政策工具.
利率并不改变产量水平. 但是通过改变资本流量水平(假设在固定汇率的条件下)就会影响国际收支的平衡.
但是这并不是代表货币供应量大幅度上升的时候不影响产量和通货膨胀.
还有一个政策就是政府应该直接的规定信贷的最高限额, 去应付由于信贷政策工具方面的变化.
还有一个就是凯恩斯学派方面, 认为应该适当的时候用适当的政策去影响短期和长期的经济. 因为没有政府的干预,政策目标将会有不符合要求的变化,导致经济上的不稳定, 因此需要宏观预测工具对于这些不稳定进行预测, 并且采取响应的政策去消除这些不稳定. 还有这些政策工具, 能够被之前所运用的相抵消.
个人以为,所谓“微观基础”,即把“宏观问题”表述成“从个体优化到一般均衡”的模式。
另外,“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这种提法可能一些人并不赞同。
您说的有道理,标题已经更改。
我其实是想表达,不同的宏观理论,往往对于自己的理论基础提出很多对于“个人”细节的假说或者模型。
2、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
(含随机游走(变动)、终身效用、预防性储蓄、流动性约束、行为经济等等)
生命周期假说
又称消费与储蓄的生命周期假说,是由美国经济学家F·莫迪利安尼和R·布伦贝格(R. Brumberg)、A·安东共同提出来的。
据F·莫迪利安尼和R·布伦贝格在《效用分析与消费函数—对横断面资料的一个解释》一文中的论述,
他们依据微观经济学中的消费者行为理论,从对个人消费行为的研究出发,该假说的前提是:
首先假定消费者是理性的,能以合理的方式使用自已的收入,进行消费;
其次,消费者行为的唯一目标是实现效用最大化。这样,理性的消费者将根据效用最大化的原则使用一生的收入,安排一生的消费与储蓄,使一生中的收入等于消费。
生命周期假说的具体内容分析
该理论与凯恩斯消费函数理论的区别在于,凯恩斯消费函数理论强调当前消费支出与当前收入的相互联系,而生命周期假说则强调当前消费支出与家庭整个一生的全部预期收入的相互联系。该理论认为,每个家庭都是根据一生的全部预期收入来安排自己的消费支出的,即每个家庭在每一时点上的消费和储蓄决策都反映了该家庭希望在其生命周期各个阶段达到消费的理想分布,以实现一生消费效应最大化的企图。因此,各个家庭的消费取决于他们在两个生命期内所获得的总收入和财产。这样,消费就取决于家庭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
莫迪利安尼认为,理性的消费者要根据一生的的收入来安排自己的消费与储蓄,使一生的收入与消费相等。家庭的收入包括劳动收入和财产收入,所以,家庭的消费函数是:
C=a×WR+c×YL
在上式中,C为消费支出,WR为财产收入,YL为劳动收入,a为财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c为劳动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
生命周期假说将人的一生分为年轻时期、中年时期和老年时期三个阶段。年轻和中年时期阶段,老年时期是退休以后的阶段。
一般来说,在年轻时期,家庭收入低,但因为未来收入会增加,因此,在这一阶段,往往会把家庭收入的绝大部分用于消费,有时甚至举债消费,导致消费大于收入。
进入中年阶段后,家庭收入会增加,但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会降低,收入大于消费,因为一方面要偿还青年阶段的负债,另一方面还要把一部分收入储蓄起来用于防老。
退休以后,收入下降,消费又会超过收入。因此,在人的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收入和消费的关系,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不是不变的。
根据上述生命周期假说,莫迪利安尼建立了下述总消费函数:
Ct =b1×Yt ×b2×Y*×b3×At
上式中,ct 、Yt 、×Y * 、×At 分别代表现期消费、现期收入、未来收入和现期财产, b1、b2 、b3 分别代表现期收入、未来收入和现期财产的边际消费倾向。
生命周期假说理论认为,由于组成社会的各个家庭处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所以,在人口构成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从长期来看边际消费倾向是稳定的,消费支出与可支配收入和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之间存在一种稳定的关系。但是,如果一个社会的人口构成比例发生变化,则边际消费倾向也会变化,如果社会上年轻的和老年人的比例增大,则消费倾向会提高,如果中年人的比例增大,则消费倾向会降低。(我国现在处于什么阶段,希望大家思考。)
生命周期假说的重要意义
生命周期假说把消费与一生收入和财产联系起来,具有重要意义和地位。它解释了消费函数之谜,说明了长期消费函数的稳定性及短期中消费波动的原因。具体的,在长期中,财产与可支配收入的比率大致是不变的,可支配收入中劳动收入的比率(YL/YD) 也是大致不变的,因此,长期平均消费倾向是稳定的,边际消费倾向与平均消费倾向大致相等。但在短期中,财产与可支配收入的比率是变动的,其原因主要是资本市场的价格变动。
这一理论还可以用来分析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对消费和经济活动的影响、不同阶层家庭消费的差别、消费的逐季变动等问题。对生命周期假说的批评主要集中在这一假说的一些假设条件上。例如,储蓄无利率、生命周期与预期寿命的确定性、消费者的理性等等。
持久收入理论(Lasting income theory)
持久收入理论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来的。他认为居民消费不取决于现期收入的绝对水平,也不取决于现期收入和以前最高收入的关系,而是取决于居民的持久收入。持久收入理论将 居民收入分为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持久收入是指在相当长时间里可以得到的收入,是一种长期平均的预期内得到的收入,一般用过去几年的平均收入来表示。暂时收入是指在短期内得到的收入,是一种暂时性偶然的收入,可能是正值(如意外获得的奖金),也可能是负值(如被盗等)。弗里德曼认为只有持久收入才能影响人们的消费。
持久收入的确定
如何确定持久收入是持久收入理论中的重大问题。一定时期的持久收入水平,应该由过去持久收入水平与当年实际收入,即现期收入水平共同决定。如果一个人现期收入水平高于过去持久收入水平,则他现期持久收入水平应该高于过去持久收入水平,反之,现期持久收入水平低,则低于过去持久收入水平。
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1. 从长期来看,消费支出取决于持久性收入。对于消费支出取决于可支配收入这一点,所有经济学家都是没有分歧的,分歧在于可支配收入的含义是什么。凯恩斯把可支配收入解释为现期绝对收入水平,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把可支配收入解释为相对收入水平,持久收入假说则解释为持久收入。
2.持久收入与暂时收入的区分与联系。持久收入与暂时收入不同,只有前者才影响消费支出。暂时收入对消费支出的影响是通过对持久收入的影响而发生的。可以过去收入与暂时收入的变动来计算出持久收入。
3.持久收入是稳定的,所以,消费函数也是稳定的。
持久收入的消费函数
弗里德曼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的,而是由他的持久收入决定的。也就是说,理性的消费者为了实现效应最大化,不是根据现期的暂时性收入,而是根据长期中能保持的收入水平即持久收入水平来作出消费决策的。这一理论将人们的收入分为暂时性收入和持久性收入,并认为消费是持久收入的稳定的函数,用公式表示即:
Ct =c×YPt
在上式中, Ct 为现期消费支出,c为边际消费倾向,YPt为现期持久收入。
弗里德曼认为。所谓持久收入,是指消费者可以预期到的长期收入,即预期在较长时期中(3年以上)可以维持的稳定的收入流量。持久收入大致可以根据所观察到的若干年收入的数值的加权平均数来计算。估算持久收入的计算公式是:
YPt =Yt-1+k(Yt-Yt-1)= kYt+Yt-1(1-k)
式中,YPt为现期持久收入,Yt为现期收入,Yt-1为前期收入,k为加权数。
该公式说明,现期的持久收入等于前期收入和两个时期收入变动的一定比率,或者说等于现期收入和前期收入的加权平均数。加权数的大小取决于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这种预期要根据过去的经验进行修改,称为适应性预期。如果人们认为,前期和后期收入变动的时间较长,就大,反之,前期和后期收入变动的时间较短,就小。
根据持久收入的估算公式,持久收入假说的消费函数可以写为:
Ct =c×YPt = ckYt+cYt-1(1-k)
弗里德曼认为,持久收入不仅包括劳动收入,而且还包括财产收入,因此,持久收入假说理论认为,消费不仅取决于收入,而且还取决于财产,这一点与生命周期假说理论相同。
上面是另外一条货币学派的长期消费函数. 式子当中,b(Y-TD)代表的是税收可支配收入,后面一个就是财产性收入。 b和β 则是一个参数。
这个方程也同样是根据消费者行为的“生命周期”假说。而且在一些发达国家,通过银行存款,股票,债券等等非劳动收入是决定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消费者的重大影响,则是因为资本收益所所引起的。这关键是在于,在消费之前需要建立一个他们的财产存量的认识。
对比于猫爪的那条方程,主要是一种数学上的表达方式不同。
对于长期收入理论进行检验的话,通常就是会使用猫爪的那条方程(长期时间序列方程), 通过现在的收入和过去收入的数据代表观察不到的数量,也就是永久性收入。 因为代表次理论的长期时间序列方程与现时收入方程(也就是我贴的那条),排除了W项之后,就并没有区别。 在消费行为里面,对于耐用消费品和奢侈品(比如电视,汽车)等等财富的影响是不能够被排除的。
简单的说,在对于非耐用品消费或者小量消费。 比如我只是买衣服。 那样主要考虑的就是我的工资收入。
但是假如是一个大量消费,比如买汽车。 那样就需要把财产性收入都考虑进去。 数学上的代换,其实就是把财产性收入(W)代一个时间序列方程,再放到猫爪的那条长期收入函数里面。 那样就可以了。
货币学派也同样认为,消费者对于耐用消费品和奢侈品的支出是世纪资产投资的一种方式(类似买房子)。
这样就可以引申到私有部门或者私有资本的投资决定于两点。 贷款成本(利率或者资本收益率)和耐用消费品的“内部报酬率”进行对比。 另外一个就是加速数机制。
加入把后者略去进行一个数学简化(假设加速数等于0), 就可以得到这一条方程。
这样就变成了另外一条投资函数。I是投资, Io
是投资中的随机要素,dR是贷款成本上升而导致的投资减少。
这里面一个要说明白的,货币学派一个观点“长期债券和实际资产是可以相互替代的” 因此预期利率的变动对于一些类型的投资支出都会具有普遍但是不特别严重的影响。 因此投资的总利益弹性是比较大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3 21:33:47编辑过]
这个会在“开放经济下的宏观模型”那一部分里面阐述,欢迎老兄到时不吝赐教。
感谢各位的支持!!
其实,我更希望大家能够往上增砖添瓦、挑肥拣瘦,不过表扬也很让我高兴,所以请继续,嘿嘿。
下面继续第二部分——Hall的随机变动/随机游走
宏观经济学中对消费的研究可分为几个阶段。
凯恩斯在《通论》中提出的绝对收入假说是第一阶段。但这一假说缺少必要的微观基础。
第二阶段的代表是:杜森贝里(Duesenberry, James S., 1949)的相对收入假说(Relative Income Hypothesis,RIH),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 1957)的持久收入假说(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 ,PIH),以及莫迪利阿尼(Modigliani, F.,1957)等的生命周期假说(Life Cycle Hypothesis,LCH)。这三种假说都被认为具有合理的微观基础。
第三阶段是对收入风险的考虑、理性预期(Rational Expectation)概念。这些思想刺激消费理论寻求理性预期下的新意义,其代表是霍尔(Robert E. Hall, 1996)的随机游走假说(Random Walking Hypothesis)。
随机游走的假说是建立在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的基础上的,所以先复习一下,在确定性条件下,假定利率和贴现率为0,考虑一个寿命为T期的人,一生的效用为:
U=Σu(Ct), t=1,2,……T
其中Ct为t期的消费,u(•)为即期效用函数,一阶导大于0,二阶导小于0。初始财富为A,各期的劳动收入分别为Y1,Y2……YT,因此预算约束为:
ΣCt=A+ΣYt t=1,2,……T
最大化其一生效用的拉格朗日函数为:
L=Σu(Ct)+λ(A+ΣYt-ΣCt)
一阶条件为: u(Ct)=λ
这就意味着消费的边际效用不变,从而每一期的消费相等。 Ct=(A+ΣYt)/T。可以看出这个假说最重要的结论就是:
在给定的一期里,个人的消费不是由那一期的收入决定的,而是由其一生的收入决定的,这就是持久性收入,收入的时间模式对于消费并不重要。
霍尔的随机游走假说(Random-walk Hypothesis)是研究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把理性预期方法论应用到生命周期假说和永久收入假说之上。
事实上,霍尔的设想直接来源于对生命周期假说和永久收入假说研究的不满意。为了回避前者测量财富市场价格时遇到的实际性资料问题,同时避开后者适应性预期的永久性收入估算的问题,霍尔提出的取代办法是,把消费的变化经验地类比为通过“新信息”来确定。
具体地说,霍尔认为,如果财富或永久性收入的估计和今后的消费都以理性预期为基础,那么,由消费或收入过去的变化反映出来的过时资讯对现期的消费变化不应有任何影响。
霍尔是从作为生命周期假说和永久性收入假说之基础的跨时最优化消费模型中敏锐地觉察到这一点的。
假定利率和贴现率为0,即期效用函数为二次型,那么在不确定情况下,个人的目标就是最大化一生效用的预期值。
即 :
max E[U]=E[Σ(Ct-(a/2)Ct²)]
约束条件同上: ΣCt=A+ΣYt
现在考虑1期减少消费了dC,未来t期增加消费了dC,为了使预期总效用不变,
这两期效用的变化的预期值应该相等。
第一期的边际效用为1-aC1,所以减少消费dC,使效用的减少为(1-aC1)dC,这是确定的;
第t期的边际效用为1-aCt,所以这一变化的预期效用收益为E1[(1-aCt)dC] ,
所以要求二者相等,最终就有:
(1-aC1)dC=E1[(1-aCt)dC],
即:
C1=E1(Ct)
由约束条件可得到:
ΣE1(Ct)=A+ΣE1(Yt)=TC1
C1=E1(Ct)=[A+ΣE1(Yt)]/T
由该式可以看到预期的每期消费应该等于其预期的一生收入的平均值,
这个结论本质上是承继了持久收入假说的,只不过加入了预期。
但是随机游走假说还做了进一步的推论:
由C1=E1(Ct)可以推出从C1=E1(C2) ,
更一般的:在每一期里,预期的下一期消费都等于当期消费,
Ct-1=Et-1(Ct),
这说明消费的变化是不可预测的。这就有:
Ct=Et-1(Ct)+εt
εt是一个随机变数。同时有:
Ct=Ct-1+εt
(以上公式,转自某不清晰的电子书,正在核实中,如有错误欢迎提出。
我的二次型学得不好,又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4 13:43:53编辑过]
啊?连这个你都知道?你在我的窝棚里安装摄像头啦?
3、投资理论一览(乘数——加速数、内部资金理论、新古典投资、托宾的Q)
[讨论]乘数加速数的一点疑惑
https://bbs.pinggu.org/thread-21304-1-1.html
加速原理是凯恩斯主义的还是新古典主义的内容?
https://bbs.pinggu.org/b48i42724.html
[讨论]乘数模型(求教)
https://bbs.pinggu.org/b48i340493.html
[原创]乘数理论批判 (这个属于是“民经”以阶级斗争的视角来看乘数理论的,挺有意思,各位不妨一看。)
http://www.pinggu.org/BBS/b48i357906p4.html
[求助]乘数加速数的应用问题???
https://bbs.pinggu.org/b48i64119.html
乘数——加速数模型:也称为汉森-萨缪尔森模型。
投资扩张时,投资通过乘数效应对收入产生倍数增加作用,收入的增加又通过加速作用对投资产生加速推进作用,这样,经济进入循环扩张阶段。
乘数理论是用来说明投资的变动将如何引起国民收入的变动,加速数原理是说明国民收入的变动将如何引起投资的变动。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凯恩斯只注意到了乘数的作用,而没有注意到加速数的作用,这是不全面的,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说明收入、消费与投资之间的关系。
因此他们主张把乘数与加速数原理的作用结合起来进行考察,美国经济学家汉森和萨缪尔森建立了一个模型来说明。这一模型实际上是引入时间因素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即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动态化。
理论认为,经济波动的根源在于经济自身,因而是内生的,具体说是,投资的变动会引起收入或消费若干倍的变动(乘数作用〉,而收入或消费的变动又会引起投资若干倍的变动(加速数作用),正是乘数和加速数的交互作用,造成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因此,这种理论称为乘数-加速数模型。
这一模型实际上是引入时间因素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即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动态化。在封闭经济中,国民收入(Yt),由消费(Ct)、投资(It)、政府支出(Gt)构成,这样就有下式:
Yt=Ct+It+Gt (1)
消费由边际消费倾向(c)与前期的国民收入水平决定,其中边际消费倾向(c)为一不变的常数,所以:
Ct=c.Yt-1 (2)
投资由消费增加量与加速数(a)决定,也就是由国民收入和加速数决定,所以:
It=a(Ct-Ct-1)
=a(c.Yt-1-c.Yt-2)
=a.c(Yt-1-Yt-2) (3)
设政府支出为一常数Gt,把(2)、(3)和Gt代入(1)式得到:
Yt=c.Yt-1+ac(Yt-1-Yt-2)+Gt (4)
根据上面这个差分方程,只要已知两个时期的国民收入(Yt-1和Yt-2)和a和c的数值,就可以推算出本时期的国民收入的值。下面是萨缪尔森使用a与c各种不同的数值,根据(4)式计算出的,政府在各个时期连续支出一美元将引起的国民收入的变动序列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4 17:53:17编辑过]
请教一下:关于托宾的Q理论
https://bbs.pinggu.org/b48i47981.html
请问 托宾Q值是指什么?
http://www.pinggu.org/BBS/b5i82713p3.html
求教:托宾q值在实证研究中如何计算?
https://bbs.pinggu.org/thread-162041-1-1.html
何为托宾的Q,托宾是谁啊,哪位给讲讲啊?
http://www.pinggu.name/bbs/b47i136329.html
求教:什么是 Tobin's q?
http://www.pinggu.name/bbs/b28i875.html
3、投资理论——托宾的Q
托宾的Q(Tobin's Q Ratio),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托宾(James Tobin)于1969年提出。
托宾的Q是公司市场价值对其资产重置成本的比率。反映的是一个企业两种不同价值估计的比值。分子上的价值是金融市场上所说的公司值多少钱,分母中的价值是企业的“基本价值”—重置成本。公司的金融市场价值包括公司股票的市值和债务资本的市场价值。重置成本是指今天要用多少钱才能买下所有上市公司的资产,也就是指如果我们不得不从零开始再来一遍,创建该公司需要花费多少钱。
其计算公式为:
Q比率=公司的市场价值/资产重置成本
当Q>1时,购买新生产的资本产品更有利,这会增加投资的需求;
当Q<1时,购买现成的资本产品比新生成的资本产品更便宜,这样就会减少资本需求。
所以,只要企业的资产负债的市场价值相对于其重置成本来说有所提高,那么,已计划资本的形成就会有所增加。
托宾的Q比率理论应用
托宾的Q理论提供了一种有关股票价格和投资支出相互关联的理论。如果Q高,那么企业的市场价值要高于资本的重置成本,新厂房设备的资本要低于企业的市场价值。这种情况下,公司可发行较少的股票而买到较多的投资品,投资支出便会增加。如果Q低,即公司市场价值低于资本的重置成本,厂商将不会购买新的投资品。如果公司想获得资本,它将购买其他较便宜的企业而获得旧的资本品,这样投资支出将会降低。
反映在货币政策上的影响就是:当货币供应量上升,股票价格上升,托宾的Q上升,企业投资扩张,从而国民收入也扩张。根据托宾Q理论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为:
货币供应↑ → 股票价格↑ → Q↑ → 投资支出↑ → 总产出↑
又一个!!
4、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式为:M/p= f(Y,w;rm,rb,re,1/P•dp/dt;u)
M:名义货币存量;P:一般价格水平;Y:国民收入;w=K/H:非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比例;rm:预期货币收益率;rb:债券市场利率;re:预期股票收益率;rp:1/P•dp/dt:预期物质资产收益率,即通胀率;u:其他变量。
弗里德曼承袭剑桥学派现金余额数量说的传统,明确指出,货币数量说并非关于产量、货币收人或物价的理论,而是货币需求的理论,即明确货币需求由何种因素决定的理论。
在1956年,他在《货币数量论—重新表述》一文中,对影响人们货币需求的因素逐一加以分析而得出了著名的货币需求函数。弗里德曼指出,其所研究的货币量是指实际货币数量,而不是名义货币数量。所谓的实际货币数量指的是一定的货币数量所能购买到的商品与劳务的数量,亦即对一定真实物品与劳务量的支配权。
因而,在其货币需求理论中,货币作为一种资产形式而产生的货币形式的收益—利息,也是货币的实际收益率而不是它的名义收益率,代表的是股权资产的收益率,不仅仅包括股息收人而且包括了因价格变动而带来的股权资产的资本利得或资本损失。
弗里德曼的理论认为财富的价值是由它所赚取的收益来表示的,货币需求函数中的表示的是以实物资产形式保有一元财富的实际收益。即表示物质资本K与人力资本H之间的比例关系。
人力资本指个人赚取收人的能力,虽然人力资本的价值无法用 市场价格来计算,但是人力资本与其他各种形 式资本之间存在着相互替代的可能性,而由于人力资本获得收人的能力不如物资资本赚取的收人能力那么可靠(比如人在失业的时候就丧失了获取收人的能力;而且,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即用现有的收入购买人力资本,是对未来取 得收人的能力的投资。
因此,W的值越小,即人力资本H在财富总额中所占的比例越大, 意味着将产生一个大的名义收人流量。Y代表的是恒久性收人,恒久性收人指一个人拥有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经常能够获得的收人流量,因而也就是制约人们对货币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
u是价格误差项,表示的是影响货币服务效用的因素。这些因素一般是相对稳定的,因而货币效用也就不会发生无规则的变化。
又一个!!
4、货币需求理论——鲍莫尔托宾模型
鲍莫尔—托宾模型 (还要花三块钱呢,呵呵)
https://bbs.pinggu.org/b57i365745.html
在货币理论中,利率被认为是一个重要因素。同时,货币的各种不同替代物的各种不同债券具有不同风险,从而利率和风险成为人们货币需求所考虑的重要因素。因此,不少经济学家通过发展更为精确的理论来解释凯恩斯理论的持币的三个动机。鲍莫尔—托宾模型就是其中的一个理论。
在50年代中期,威廉·鲍莫尔(William Baumol)和詹姆斯·托宾各自贡献的基础上,创造了存货法的货币需求理论。鲍莫尔和托宾都指出,个人维持货币存量与企业维持商品存量遵循同样一个道理。
鲍莫尔—托宾模型全称叫鲍莫尔—托宾模型货币需求模型,其研究的结论是交易需求层面货币需求对利率是敏感的。这个模型的基本观点是人们持有货币是有机会成本的,即持有货币的替代资产入债券的利息收入。而持有货币的好处是避免了交易成本,持有债券是有交易成本的。人们在应付日常交易的时间段里,可以频繁的置换货币和债券,只要利息收入大于交易成本。当利率上升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必然增大。只要在不影响日常交易的时间内,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大于持有债券的交易成本,人们就愿意放弃一部分货币转而持有债券,以谋求利益。反之亦然。可见交易需求对货币也是敏感的,即交易需求与利率水平呈现负相关。
鲍莫尔—托宾模型的基本思想是:一个人维持货币存量面临着一个两难选择:那就是如果个人要维持更多的货币存量,那么他就要面对如果把这部分货币转化为生息资产而带来的利息收入的损失;如果他保持较少的货币,那么他就要忍受为了满足日常货币需求而频繁地把生息资产转化为货币而带来的交易成本。因而维持多少货币存量的问题就转化为如何使利息收入损失和交易费用两种成本之和最小的问题。
具体而言,货币需求的最佳水平将取决于各种成本。首先,每次去银行要有往返成本Pb,而每个月份往返的次数为PQ/M*,因此每个月份往返银行的总成本为 Pb(PQ/M*);其次,持有货币还有机会成本,即平均货币持有量所损失的利息收入i(M*/2)(注:此处存在如何计算平均货币持有量的数学问题);再次,家庭面临如下的替代:M*越大,往返银行的次数就越少,但一个月内损失的利息却越大。家庭若在月初提取一大笔款项(M*=PQ)使其能满足整月支出的需要,就能把往返银行的成本降至最小,但是这个很大的M*会使家庭在一个月份内的利息损失增加到最大程度;最后,家庭必须在频繁往返银行的成本(如果 M*很小)与放弃利息(如果M*很大)之间进行平衡。
又一个!!
5、货币供给过程——基础货币、货币乘数、货币政策工具
基础货币
基础货币,也称货币基数(Monetary Base)、强力货币、始初货币,因其具有使货币供应总量成倍放大或收缩的能力,又被称为高能货币(High-powered Money)。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2000年版)的定义,基础货币包括中央银行为广义货币和信贷扩张提供支持的各种负债,主要指银行持有的货币(库存现金)和银行外的货币(流通中的现金),以及银行与非银行在货币当局的存款。
基础货币的特征
基础货币是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借以创造存款货币的基础,是整个商业银行体系的存款得以倍数扩张的源泉。基础货币具有几个最基本的特征:
一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性负债,而不是中央银行资产或非货币性负债,是中央银行通过自身的资产业务供给出来的;
二是通过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和调节的变量对它的影响,达到调节和控制供给量的目的;
三是支撑商业银行负债的基础,商业银行不持有基础货币,就不能创造信用;
四是在实行准备金制度下,基础货币被整个银行体系运用的结果,能产生数倍于它自身的量,从来源上看,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通过其资产业务供给出来的。
基础货币的公式
从用途上看,基础货币表现为流通中的现金和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从数量上看,基础货币由银行体系的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库存现金以及银行体系之外的社会公众的手持现金等四部分构成。其公式为:
基础货币=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银行系统的库存现金+社会公众手持现金
影响基础货币的因素
基础货币由现金和存款准备金两部分构成,其增减变化,通常取决于以下四个因素:
(1)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债权的变动。这是影响基础货币的最主要因素。一般来说,中央银行的这一债权增加,意味着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再贴现或再贷款资产增加,同时也说明通过商业银行注入流通的基础货币增加,这必然引起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增加,使货币供给量得以多倍扩张。相反,如果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债权减少,就会使货币供应量大幅收缩。通常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央银行对这部分债权有较强的控制力。
(2)国外净资产数额。国外净资产由外汇、黄金占款和中央银行在国际金融机构的净资产构成。其中外汇、黄金占款是中央银行用基础货币来收购的。一般情况下,若中央银行不把稳定汇率作为政策目标的话,则对通过该项资产业务投放的基础货币有较大的主动权;否则,中央银行就会因为要维持汇率的稳定而被动进入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以平抑汇率,这样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对中央银行的外汇占款有很大影响,造成通过该渠道投放的基础货币具有相当的被动性。
(3)对政府债权净额。中央银行对政府债权净额增加通常由两条渠道形成:
一是直接认购政府债券;二是贷款给财政以弥补财政赤字。无论哪条渠道都意味着中央银行通过财政部门把基础货币注人了流通领域。例如,我国1995年的财政借款存量为1600多亿元,对近几年的基础货币量产生了一定影响。
(4)其他项目(净额)。这主要是指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化以及中央银行在资金清算过程中应收应付款的增减变化。它们都会对基础货币量产生影响。
货币乘数
完整的货币(政策)乘数的计算公式是:k=(Rc+1)/(Rd+Re+Rc)。
其中Rd、Re、Rc分别代表法定准备率、超额准备率和现金在存款中的比率。
而货币(政策)乘数的基本计算公式是:货币供给/基础货币。
货币供给等于通货(即流通中的现金)和活期存款的总和;而基础货币等于通货和准备金的总和。
银行提供的货币和贷款会通过数次存款、贷款等活动产生出数倍于它的存款,即通常所说的派生存款。货币乘数的大小决定了货币供给扩张能力的大小。而货币乘数的大小又由以下四个因素决定:
(1)法定准备金率。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均由中央银行直接决定。通常,法定准备金率越高,货币乘数越小;反之,货币乘数越大。
(2)超额准备金率。商业银行保有的超过法定准备金的准备金与存款总额之比,称为超额准备金率。显而易见,超额准备金的存在相应减少了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因此,超额准备金率与货币乘数之间也呈反方向变动关系,超额准备金率越高,货币乘数越小;反之,货币乘数就越大。
(3)现金比率。现金比率是指流通中的现金与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比率。现金比率的高低与货币需求的大小正相关。因此,凡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都可以影响现金比率。例如银行存款利息率下降,导致生息资产收益减少,人们就会减少在银行的存款而宁愿多持有现金,这样就加大了现金比率。现金比率与货币乘数负相关,现金比率越高,说明现金退出存款货币的扩张过程而流入日常流通的量越多,因而直接减少了银行的可贷资金量,制约了存款派生能力,货币乘数就越小。
(4)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间的比率。由于定期存款的派生能力低于活期存款,各国中央银行都针对商业银行存款的不同种类规定不同的法定准备金率,通常定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要比活期存款的低。这样即便在法定准备金率不变的情况下,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间的比率改变也会引起实际的平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改变,最终影响货币乘数的大小。一般来说,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定期存款对活期存款比率上升,货币乘数就会变大;反之,货币乘数会变小。
总之,货币乘数的大小主要由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超额准备金率、 现金比率 及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间的比率等因素决定。而影响我国货币乘数的因素除了上述四个因素之外,还有财政性存款、信贷计划管理两个特殊因素。
关于货币政策工具,请见中国人民银行网页:
http://www.pbc.gov.cn/huobizhengce/huobizhengcegongju/
这里也许需要说明:
(1)基础货币的投放方式;
(2)货币政策工具的具体操作。
——可以通过解读货币当局的资产负债表去理解。
这几个“因素”,其实对应了基础货币投放与回笼的几种方式。
改变(所投放的)基础货币量,属于货币政策中的“存量调节”。
http://tel.pinggu.org/bbs/dispbbs.asp?BoardID=48&replyID=354801&id=56723&skin=0
“宏观经济学”,也许就是,把大家能想到的关键词之间的逻辑说出来。
“宏观经济学”,也许就是,把大家能想到的关键词之间的逻辑说出来。
是啊,所以我尽可能的多把可能的名词和理论列一下,好让大家更多的了解一下宏观经济的关键词。
然后再开始述说期间的逻辑。
比如:
03 宏观经济学流派的恩怨情仇
04 开放经济中的IS-LM-BP模型
05 增长经济理论综述
您看这样安排怎么样?
这里也许需要说明:
(1)基础货币的投放方式;
(2)货币政策工具的具体操作。
——可以通过解读货币当局的资产负债表去理解。
这几个“因素”,其实对应了基础货币投放与回笼的几种方式。
改变(所投放的)基础货币量,属于货币政策中的“存量调节”。
我倒是也想到这个问题,不过感觉举个例子会更好,但是如何举这样的例子呢?
有什么情况,是必须通过投放基础货币来增加货币供给的呢?
前一段时间央行发行央行票据“回收流动性”。
(1)比如为了维持固定汇率。
(2)想实现利率/汇率/物价目标(而非货币存量目标),也都需要调节基础货币来配合——基础货币供应少了,即使人为限定利率/汇率/物价水平,也会力不从心。
为了让市场上流行某一目标利率,货币当局常常要调节通货存量(比如承诺以某一利率水平向金融机构贷款)。
如何安排都有道理。
我只是想,能不能先把一些最基本的东西摆出来。
比如,IS联系的是SNA,BP联系的是国际收支表,LM联系的是央行资产负债表。
这些表的变化,联系了IS、LM、BP的变化(经济中的某一活动,如何表现在IS、LM、BP上)。
每一方程都离不开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不同体系下的基本原理不同)。
还有,IS-LM-BP与AD有什么关系?(各原理之间的关系)
前一段时间央行发行央行票据“回收流动性”。
央行加大回收流动性力度 发行1300亿元央行票据
上海证券报 2007年03月01日
今天,央行将在公开市场发行1300亿元央行票据,为前次操作的2.5倍。农历新年刚过,央行加快抽紧流动性的步伐。
央行本次将发行两期央行票据。其中,3年期央行票据的发行量为400亿元,3个月央行票据的发行量为900亿元。至此,本周央行发行的票据量总计将达到1750亿元。
330亿元央行票据发行 再显回收流动性意图
中国人民银行4日以价格招标方式发行了2007年第九十七期中央银行票据,发行量为330亿元。同时,央行还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正回购操作,两大公开市场操作工具同时出台再显央行回收市场流动性的意图。分析人士认为,央行此次进行的“央行票据+正回购”的公开市场操作,将继续发挥回笼市场流动性的效果。
1020亿元央行票据发行 传递回收流动性明确信号
2008-02-22
新华社北京2月21日专电
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行2008年第二十期、第二十一期共计1020亿元中央银行票据。央行表示,此次央票发行意在保持基础货币平稳增长和货币市场利率基本稳定。
第二十期中央银行票据期限3年,为固定利率附息债券,按年付息,最高发行量780亿元,缴款日为2008年2月22日,起息日为2008年2月22日,到期日为2011年2月22日,到期日和付息日遇节假日顺延。本期中央银行票据向全部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进行利率招标。
第二十一期中央银行票据期限3个月(91天),最高发行量240亿元,缴款日为2008年2月22日,起息日为2008年2月22日,到期日为2008年5月23日。本期中央银行票据以贴现方式发行,向全部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进行价格招标,到期按面值100元兑付,到期日遇节假日顺延。
此前央行已于14日在公开市场发行共计1950亿元央行票据,创下近一年以来单次央票发行的最高纪录。
分析人士指出,央行近期通过公开市场大力发行央票,给市场传递回收流动性的明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