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的分析表明,资本和劳动之间的雇佣关系直接反映了供求状况,而供求状况则反映了双方的性质和势力。随着社会的发展,资本和劳动的性质发生演变,导致雇佣关系和雇佣状态也相应改变。而引起劳动和资本的相对地位变动的最根本因素是劳动的异质化程度,劳动的异质化程度越高,人力资本和贡献就越难以界定,所有者所拥有的信息优势就越大。同时,复杂的异质化劳动相当于更多的简单劳动,在数量上也拥有越来越大的优势。因此,如同必然是黑暗中的人监督和雇佣在灯光下的事物一样,劳动雇佣资本就是历史上的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的异质化程度加深,意味着劳动力属性越来越复杂多变,因而人力资本产权的界定也越来越困难,人力资本的私权性也越来越浓厚。当然,在人类社会的历史演进中,人类对自己劳动力(即人力资本)的占有强度是一个逐渐扩大的过程。在原始社会,个人的劳动属于氏族共同体,共同体的人力资本才是共同的“财富”;在奴隶社会,奴隶隶属于奴隶主,奴隶主甚至可以任意处置他们,奴隶几乎不能占有自己劳动的成果;在封建社会,农奴的人力资本则部分地归农奴主所有;资本主义社会早期,工人仅获得最低工资并在资本家的监督下被迫进行各种劳动。在这种社会时代背景下,如物质资本载体与物质资本所有权主体可以分离一样,人力资本载体也可以与人力资本所有权主体存在分离,因为原始人和奴隶几乎不占有自己劳动的权力。但是,由于劳动的异质化程度在不断加深,个人对其人力资本的占有强度和范围正日益扩大,这是历史发展实实在在的轨迹。
实际上,越追溯往古,劳动力越单一、同质化程度越高,因而产权的界定也就越完全。在与氏族共同体、奴隶主、封建主的“交易”中,人力资本被其天然所有者之外的占有或掠夺的程度越大,留给原始人、奴隶或农奴发挥自己空间的人力资本的属性范围越小。在人类社会早期,由于劳动几乎是同质的,强权甚至可以将人力资本和其所有者完全分开,马克思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一书中就指出“奴隶并不曾把自己的劳动力出卖给奴隶主,正如耕牛不是向农民卖工一样。奴隶连同自己的劳动力一劳永逸地卖给自己的主人。……奴隶本身是商品,但劳动力却不是他的商品”。巴泽尔也认为,奴隶从头到脚都是奴隶主的财产,其劳动成果也法定属于奴隶主,奴隶主拿走奴隶的任何东西,只不过是自己拿了法律上说是属于自己的东西,这反映了奴隶主对奴隶占有程度极高的一面。当然,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劳动也不是绝对同质的,因而私有性也或强或弱地存在,巴泽尔也认为奴隶是一种“主动的财产”,并且事实上控制着劳动努力的供给;张五常也指出,粗看起来似乎那些被强制为奴的人被剥夺了一切权利,但实际上,奴隶主对他们并不享有绝对的所有权。可见,劳动的异质化程度越低,在与稀缺的资本的交易中就越容易被剥夺;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力资本越来越异质化,人力资本的私权性越来越强,所有者在交易中能够保留下来的权利就越来越多,也就越难以被剥夺。
马克思的分析是建立在早期资本主义的历史背景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基础上的,他的分析刻画了当时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以及资本与劳动之间赤裸裸的掠夺关系。实际上,马克思也看到了当时资本对劳动的占有是“从劳动所受的制约性中才产生出来的”(马克思,1965,7)。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固定的人身依附关系消失了,劳动者在一定程度上能通过人力资本实现自己的意志;因为尽管劳动力被出卖,但毕竟出卖的只是一定期限的劳动支出,而资本并不能任意处置和使用劳动。同时,随着资本积累加速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劳动者所支配的人力资本(劳动技能和技巧)逐步被纳入了资本运动并服从资本的需要,从而支配了资本也就相对于支配了人力资本,资本家(资本所有者)与工人(人力资本所有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资本雇佣劳动”的关系。但即使如此,资本和劳动之间往往也是反映了一种实现权利界定的契约,在劳动支出之前,就会就劳动的范围、性质、强度、时间等众多因素签订某种协议。当然,在特定时期资本强势、劳动弱势和信息不对称下达成契约是不完善的,这种不完善滋生了强势方的机会主义,表现为资本主义早期资本可以任意处置劳动,并总是要让劳动创造的价值远高于其劳动力价值。我们从历史发展和世界各地的现实比较也可以看到,资本越稀缺的地方,资本的相对力量就越强大,对劳动的支配力就越强。
上面我们分析的是劳动和资本的关系,即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或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关系;但劳动的凝结形式实际上是多种多样的,它可以与自然界的生产资料结合形成通常意义上的物质资本,可以和天然土地相结合而形成土地资本,等等。劳动与土地结合在一起就表现为土地质量的差异,这从意义上讲,土地的供给并不是不变的;同样,人的劳动还逐步积累知识形态的物化劳动,它与自然人相结合就形成了人力资本。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以知识形态积累的劳动越来越多,而不同自然人吸收的知识形态的人类劳动的不同造成了劳动的异质化程度不断加深。这些各类形态的资本都是社会发展必须的生产要素,他们在生产中的互动就产生雇佣问题,至于雇佣关系的结果一般都直接表现为供求力量的对比;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供求状况往往存在可以辨别的特征,需求旺的一方往往是生产中的短缺“瓶颈”,也必然具有“雇佣”的力量。如相对于工业,农业需要的资本密集度小,因而在农业中常常是农民自我雇佣的;实际上,即使在土地兼并激烈的地力社会,定额缴租和分成租佃都是社会的基本形态,甚至比工资雇佣式占有更大的比例,这实际上反映了雇佣关系的相对性。
马克思也曾强调,生产要素制约是劳动被资本雇佣的主要原因,但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中的社会主要生产要素是不同的。在早期社会,劳力是主要的生产要素,因此原始社会后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个人成为自身的雇佣者;而在奴隶社会早期,那些拥有大量奴隶劳力的奴隶主实际上是雇佣土地等因素的。而在地力为主要生产要素的封建社会,拥有土地的大地主成为雇佣者。只是发展到了以资力为主要生产要素的资本主义社会,资本才成为雇佣者。随着社会的发展,智力成为主要的生产要素,那些拥有大量知识的人就可能雇佣资本,这是历史的发展趋势。柯武刚、史漫飞(2000,323)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时曾指出,“组建、协调和领导经济组织(企业)的人,往往是成为增长“瓶颈”的生产要素所有者”;也就是说,具有很高人力资本的管理者是目前社会发展的“瓶颈”,因此也将成为雇佣者。
劳动的异质化加深也意味着两种倾向,一方面是吸收大量以知识形态存在的人类劳动的自然人,其劳动具有较强的复杂性,从而在各生产要素的互动中表现为越来越明显的强势;另一方面,那些只吸收少量以知识形态存在的人类劳动的自然人,其劳动相对简单而在各生产要素的互动中处于弱势。因此,在所有权和经营权日益分离的今天,那些具有高人力资本的管理者的权利得到空前膨胀,他们实际上是通过雇佣资本以实现自己的理念;相反,那些众多的具有较低人力资本的简单劳动者依然是被雇佣者,但已经往往不是被资本所雇佣,而是被另一种复杂劳动(企业家或经营者)所雇佣。事实上,随着新经济的发展,以企业经营者和技术创新者为代表的人力资本已经登上历史舞台;在软件、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本的经济价值不断上升,人力资本所有者持股、技术控股、经营者股票期权等制度安排与创新,使人力资本治理结构得到强化并成为新经济条件下国际公司治理结构的新趋势;一句话,人力资本产权的自然主体正在成为企业事实上的控制者和所有者。
一般来说,我们不能以历史的存在来决定未来的状态,因为历史在演进、条件在变化,否则就可能陷入僵化、机械。我们不能以早期资本对劳动的占有的效果和雇佣关系而将之永恒化,不能以此去断定未来社会形态;如不能因为南斯拉夫劳动管理型企业并不很有效率,就否定未来社会中劳动雇佣资本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学者的责任和作用就是要探讨经济的规律性、挖掘促使历史变化的因子,提供给人们启发和思维,而不能为短暂的一时现象所蒙蔽,这是学者和知识分子的使命。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惫膊党宣言[M]北本:人民出版社,1964。
[2]马克思倍缘鹿工人党纲领的几点意见[M]备绱锔倭炫判北本:人民出版社,1965。
[3]程恩富蔽鞣讲权理论评析[M]北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
[4]程恩富等逼笠笛说与企业变革[M]鄙虾#荷虾2凭大学出版社,2001。
[5]威廉姆森等崩斫夤陀豆叵担憾宰ㄓ眯越换坏姆治觯跰]逼笠档木济性质鄙虾#荷虾2凭大学出版社,2000。
[6]威廉姆森弊时局饕寰济制度[M]北本:商务印书馆,2002。
[7]张维迎逼笠档钠笠导--契约理论[M]鄙虾#荷虾H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8]张维迎彼有制、治理结构及委托-代理关系:兼评崔之远和周其仁的一些观点[J]本济研究,1996(9)。
[9]凯尔萨泵裰饔刖济力量--通过双因素经济开展雇员持股计划革命[M]蹦暇: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10]巴泽尔辈权的经济分析[M]鄙虾#喝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11]泽尔腾本济行为中的公平原则[M]辈呗岳硇阅P酮笔锥季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
[12]李新春逼笠导夜程与国有企业的准企业家模型[J]本济研究,2000(6)。
[13]Alchian,A. & Demsetz.H.Production, Information Costs,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2, Vol.62: 777-795.
[14]Alchian,A. & Woodward,S.Reflection on the Theory of the Firm[J] 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and Theoretical Economics, 1987,Vol.143, No.1: 110-136.
[15]Aoki,M. A Model of the Firm as a StockholderMEmployee Cooperative[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0,Vol.70, No.4: 600-610.
[16]Aoki,M. CoMoperative Game Theory of the Firm[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Claredon Press,1984.[ZK)][HT]
On the Relation of Employment between Capital and Labor
Zhu Fu-qiang
Abstracts The doctrine of capital employing labor takes the ascendancy in academic. However, this view is empirical and dogmatic, it does not observe question with the eye of history and futurism. In fact, the relation of employing reflects the status of supply and demand of capital and labor. If the status of supply and demand shifts, the relation of employing will change accordingly. Further, the trend of the shift of status lies on the characteristic of capital and labor. With the buildup of heterogeneous nature of labor, it foreshows the coming of society where the phenomenon of labor employing capital is ubiquitous.
Key words capital labor employ supply and demand heterogeneous n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