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008-12-5 09:12:00
没有贫穷 哪里来的富裕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2-5 09:52:00

只要没进入共产主义,贫富差距就永远是个问题,不论哪个国家。

谁能确定消除贫富差距后,人类社会的整体福利就更大?如果大家都一样贫富,谁会更卖命地赚钱打拼?那些成功的人,人们只看到他们人前的风光,岂不知背后里他们忍受了多少委屈,经受过多少折磨?而那些安于现状的人,怎么可能赚得跟别人一样多的钱?这正是“无套利定价”的一种应用啊,付出的多,才有可能回报得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2-5 10:47:00

"我不认为西方经济学可以解释一切经济学问题,但我也同样不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能解释一切经济学问题。"解读——

如果西方经济学可以解释一切经济学问题,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存在;反之,如果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可以解释一切问题,就不会有西方经济学的存在。因此,如果承认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科学的话,那它们都只能是在其所代表的那个阶级内部来说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2-5 12:11:00

资本主义的确是万恶的。但是资本主义目前为止似乎没有如同列宁所说的那样,成为全世界的危机。应该还需要资本主义发展世界经济,这个阶段,不是人为的意愿可以跨越过去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2-5 12:24:00
这个板块争辩总是这么的激烈与激动人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2-5 12:27:00
以下是引用generalxiao在2008-12-5 12:11:00的发言:

资本主义的确是万恶的。但是资本主义目前为止似乎没有如同列宁所说的那样,成为全世界的危机。应该还需要资本主义发展世界经济,这个阶段,不是人为的意愿可以跨越过去的。

    呵呵。有意思。

    老虎对于兔子来说,确实是万恶的。

    但自然界能把老虎灭绝了,然后给兔子一个自由无忧的世界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2-5 12:45:00

1、“没有贫穷 哪里来的富裕呢”。这位先生说的没错,但大部分的富人都认为自己的富裕是自己奋斗来的,穷人的穷是因为懒。

2、“如果西方经济学可以解释一切经济学问题,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存在;反之,如果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可以解释一切问题,就不会有西方经济学的存在。因此,如果承认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科学的话,那它们都只能是在其所代表的那个阶级内部来说的”

这位先生说的没错。政治经济学中从来就没有什么绝对真理,它从来都是阶级性的。

3、“老虎对于兔子来说,确实是万恶的。但自然界能把老虎灭绝了,然后给兔子一个自由无忧的世界吗?”

这位先生说的也没有错。老虎吃兔子,这是自然界赋予的权力。自然界中,老虎永远是老虎,兔子永远是兔子,但在人类社会中,“主人”和“奴隶”有时候会倒过来的,富人变成穷人有时候往往是一瞬间的事情,就像活人变成死人也是一瞬间的事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2-5 13:01:00
西方经济学一直都在试图找到平衡点,但很多时候我们在平衡点附近徘徊,没有谁能达到,即使是无限接近也似乎是一种不可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2-5 13:37:00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2-5 14:35:00
借鉴学习一下各位大师的精彩论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2-5 15:31:00
『国情』
名词。150亿年以来,宇宙任何地方都不曾出现过的一种特殊情况。因为这种情况的极端特
殊性,造成任何可以适用于地球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价值观、政策、法律、思想、主张在此
都不适用。
例1:不知深浅的河上有座桥,美美在桥上走,突然看到有人在河里摸什么。于是问,你在
摸什么啊,那人道:我在摸石头。继续问:摸石头干吗啊?
"过河呗!"
"这不是有桥吗?"
"那不符合我的国情!"
例2:在黄金时段播放外国动画完全不符合我国的国情,应该改播《蓝猫淘气三千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2-5 17:00:00

经济学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前提下的,现实世界的多变性往往使假设难以成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2-5 17:10:00

学习了

想起邓小平的 黑猫白猫论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2-5 17:33:00

我的解释;

              首先美国在世界的市场扮演的角色有关,美国在世界分工中扮演了消费者的角色,正如中国扮演了生产者的角色,因此往往美国政府倾向于刺激国内消费来获得经济增长,这样使得美国的民众大多不愿意存款,这个月领的工资,这个月花完,或者提前消费。因此当遇到经济不景气或者通货膨胀的时候,会有许多家庭处于饥饿线。

             其次饥饿发生的地方大多数是落后的南方地区。南方地区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一直比较贫穷,文化上相对保守,同时他们在社会上也没有什么声音,所以他们的状态就容易被忽视。

             最后美国政府的价值观:这些人穷是因为他们自己懒惰或不帮助自己,政府帮助这些穷人,会激励他们的机会主义行为,带来负的外部性,因此政府不能帮助他们

[em01][em01]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2-5 17:37:00
我用的是西方经济学的知识[em02][em02]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2-5 18:35:00

经济学是本来是社会科学,高了点就是哲学,对错很难说

马经能解释一些问题合理点,西经在一些问题上有独到之处,我们现在的经济状况可能西经适应性广些。

马克思经济学思考的是本质问题,西方经济学侧重于应用,因为应用强,一段时间可以认为它很“俗”。

一门学问发展那么长时间还能存在,千万不要轻易怀疑其存在的意义。那样太浅薄了。

NOFEAR同学论辩有理,楼主想让人服气必须拿出一些有力的见解,吵没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2-5 18:46:00

楼主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了解非常浅薄,居然在这种情况下就发表“三农”看法,三弄问题那么简单总理就好当了 国务院每年的1号文建议你好好看看!

终于控制住了自己------没用“太无耻了”来鉴定楼主!阿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2-5 19:39:00

  不知道做什么判断好,楼上有人说高手对决。实在无语,若此等都是高手,经济学发展就要完了。

      首先,此贴讨论的不是经济学。经济学是科学,楼上谈得都是在“经济规律”下盖起的大楼中所发生的“事实”,而不是经济学本身。至于这个大楼盖得怎么样,漏洞多不多,如何补救,那是“运用”层面的问题,也就是说这不是经济学本身。而众人更强行把经济学分成“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经济学”,更是武断和不科学的,是价值观层面的问题,不是“经济学”。想深入的请看《经济解释》。

    再者,楼主态度也是十分不科学和不严谨的。在楼主的一切言论中我都看不到数据的出处,全部凭回忆而来。由其中一位楼友提醒,查看了美国农业部的2007年的研究报告,更加坚定的确认。http://www.ers.usda.gov/publications/err66/  Household Food Secur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2007 这个是美国2007年的家庭食物安全报告,请楼主仔细阅读,看不懂请查字典。里面关于数据的取得,判断的方法,不安全和非常不安全的分类以及频率,请楼主仔细看完在发表言论,其他的不想说什么。

   关于三农和农产品的问题非常复杂。其中涉及倒的各种合约的安排更是错综复杂,没有仔细的实地调查和取证不敢言论。更不敢像楼友们武断的判断。子非鱼,焉知鱼之乐鱼之苦?不是说不可以以旁观者的身份调查,而是旁观者很容易忽略一些细小但有决定性的因素,所以无论是保险金也好,户籍也好,我们都无法判断是否主要因素,因为没有数据。可以提出自己的逻辑推理,但楼友似乎都笃信自己对,不是科学的态度。最后所说不属于经济学,而是自己的判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2-5 20:19:00
??????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2-5 20:31:00

楼上的兄弟,我想问你,你为什么把“事实”加上引号呢?

是的,事实错了,理论永远是对的。不过我总认为事实是对的,理论是错的。

所谓理论的发展,是改变理论中错误的地方,而你认为的是在原有基础上添砖加瓦。

上面的说经济学建立假设条件下,这句话说出了其中本质,一切都是假设。

有时候我十分怀疑这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论坛,还是攻击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论坛。我原以为这儿是探讨马克思的理论的,现在看来我错了,这儿确实是“攻击马克思”论坛。

所谓看不到数据,只是因为所有的数据都是后于事实的,事实是先于数据的。在数据没有统计之前,难道我们不应该先看看什么是事实??

我和你们不同,你们的目的是做学问的,我是做规划的。明年开始做十二五了,我想不能靠着几本年鉴就能解决问题。西方经济学在这个方面很难有作用,那些理论大家开出的药方有几个是治病的?

我发表这个主题本来就是吵架帖,似乎有人不明白啊。有人觉得这儿是高手论战,连我都觉得他傻。这儿根本就没有高手,只有傻子。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5 20:37:39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2-5 21:02:00

  “事实”加引号只是为了强调,没别的原因。

   “事实”就是“事实”,岂有对错之分?楼主又在价值判断了吧?

    理论当然是基于假设,哪种科学不是?物理不是?化学不是?但都是基于事实之上的假设,是抽象的。

     因为“事实”是解释不了“事实”的。不知道你否能够明白。

    其实大家并不是想攻击什么,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有对的地方有不对的地方。模糊的地方太多。

    但大家不喜欢的是,现在很多人喜欢把它搞成宗教。这是不科学的。

      经济学就是经济学,是科学。当然会有解释不了的地方,这是解释力的问题,正是因为不完善,所以才会不断发展。物理化学何其不是?但建筑不正是依赖于这些基础科学的解释所建成的?有些人会问古代也会建房子,他们也不懂力学。可是,古代的人能建起鸟巢么?所以,你的“规划”类似于“建房子”,依赖的是经济学,但其本身不是经济学。只有经济学不断的发展,到后来才能以其为指导建筑起更好更巨大的而不会倒下的“制度”,也能更好的解决问题。不知道我表达的是否清晰。

      至于开药方,是因为学者喜欢这样做。不然他们就觉得所学无用武之地。他们这种做法就像一个精通基础科学的人去指导别人建楼,很多细节的东西没搞清楚就说,很容易造成错误。但这并不能说明其所学是没有用的,对象不一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2-5 21:59:00

“理论当然是基于假设,哪种科学不是?物理不是?化学不是?但都是基于事实之上的假设,是抽象的。”

你这么说我就和你辩一辩了。物理和化学的研究的是两个现象之间关系的假设,是基于两个事实基础之上的假设。这两个事实,一个是条件,一个是结果。大量的试验可以验证这个假设与否。自然科学中,只要这个假设不能被验证,就会直接舍弃。

我们在来看看西方经济学。西经中,任何一个理论不是基于事实的,更不要说基于两个事实的。其理论的条件(前提)是假设的,其推断过程也是假设的,结果当然也是假设的。假设其实没有什么问题,物理学也是假设,原子理论最初也是假设,但物理学家和化学家的假设在不通过验证之前是不会被任何人承认的,在被检验非真的时候也会主动放弃假设。反观西经理论,假设的条件不符合事实,假设的推断过程也不符合事实,假设的结果也不符合事实的时候,却被变成教科书到处流行。这也就是你所说的科学理论框架。

与物理学家、化学家相比,经济学是不是对自己的理论太宽容了?经济学家总喜欢把经济学和物理、化学相比,推理自己同样是科学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好像从来不去讨论自己是不是科学,相反他们总在时刻怀疑自己的理论,而不是论证自己的科学。

主流经济学从来不回答其最重要的两个基石——资本与劳动究竟是什么。其逻辑起点是价格,但它又从来不论述货币究竟是什么。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的基础)和货币流动性(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之间根本不存在一致性。

大危机产生了凯恩斯,滞涨至少出现了制度经济学和货币经济学,而当前号称百年不遇的经济危机却什么都没出现。我倒希望是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大厦(你的说法)完美无缺,可是货币经济学反对它,制度经济学反对它,新剑桥学派更是从跟不上不承认它。

不要用物理学和化学给经济学脸上抹金,这样做会被人鄙视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2-5 22:15:00

杨小凯说过,现在的经济学顶多是早期的炼金术水平,和占卜差不多。

虽然我很讨厌杨小凯,但这句话说的还不错的,至少有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只和化学的前身炼金术做对比。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2-5 22:25:00
西方经济学有它艺术性的一方面,不是纯科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2-5 23:15:00

这里面有人说农村 忘了看是谁 但希望他真的去农村看看 不要被某些胡说八道的东西迷惑了 不要以为农村真的发展的那么好 不要以为户籍制度不限制农村发展  曾有人和我讨论户籍制度的存废 我只说了一句话 : 你我几乎一样吧,上一样的学 吃一样的饭 消费水平都差不多 但你我走在马路上一起被撞死了 我父母得到的赔款连你一只胳膊都不到 你认为这合适吗? 农民受制于户籍很多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2-6 00:47:00
在中国,对于农民确实是太不公平了!我们从小得到的教育就是努力学习,考上大学成为城里人,不用像祖辈那样“面朝黄土背朝天”而城里的教育并没有让他们努力向农村转移吧,这也是经济学中的“有限理性”假设的应用吧。人的最基本的思维告诉自己要像好的方向发展。当然理论都是有局限性的,就是因为有局限性,才需要进行研究和完善,才进一步的应用于实践,至于如何用可能是“仁者见仁”了吧!凡是走向极端都不是好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2-6 00:48:00
以下是引用砍柴剑客在2008-12-5 15:31:00的发言:
『国情』
名词。150亿年以来,宇宙任何地方都不曾出现过的一种特殊情况。因为这种情况的极端特
殊性,造成任何可以适用于地球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价值观、政策、法律、思想、主张在此
都不适用。
例1:不知深浅的河上有座桥,美美在桥上走,突然看到有人在河里摸什么。于是问,你在
摸什么啊,那人道:我在摸石头。继续问:摸石头干吗啊?
"过河呗!"
"这不是有桥吗?"
"那不符合我的国情!"
例2:在黄金时段播放外国动画完全不符合我国的国情,应该改播《蓝猫淘气三千问》。

当想和国外一致的时候,说要和国际接轨,当想和国外不一致的时候,说要符合国情。其实就是上嘴唇碰下嘴唇,爱怎么说就怎么说。

我的一个朋友,在某厂工作(水电煤中的一个,具体我就不说了)。前些年说要和国际接轨,把10年还是15年的经营权卖给英国人,而且那个合同是保证英国人在这些年中必然能赚多少,如果少于这个数,政府赔给他们。我就不说这是卖国还是什么了,免得人家说我愤青。

过了几年,上边又说了,这种基础设施让外国人来经营不符合国情,要收回(上边是谁我不清楚,据说是上边换人了,新来的领导说的)。于是买回来。不履行合同,当然是要赔钱的,赔得英国人乐滋滋的。

刚收回来不足一年,说要卖给法国人。

我这个人天资愚钝,直到这个时候我才突然领悟,不管是买进还是卖出,只要有交易,这里面就可以有猫腻啊!

和国际接轨以及要符合国情,就是这样被灵活运用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2-6 00:58:00
以下是引用xiashuchen在2008-12-5 23:15:00的发言:

这里面有人说农村 忘了看是谁 但希望他真的去农村看看 不要被某些胡说八道的东西迷惑了 不要以为农村真的发展的那么好 不要以为户籍制度不限制农村发展  曾有人和我讨论户籍制度的存废 我只说了一句话 : 你我几乎一样吧,上一样的学 吃一样的饭 消费水平都差不多 但你我走在马路上一起被撞死了 我父母得到的赔款连你一只胳膊都不到 你认为这合适吗? 农民受制于户籍很多的

你这个问题我推荐你看一本书:《血酬定律》。这本书就是讨论人的生命的价格的不同,以及定价的规律的,借古喻今。下载网址:http://www.xiaoshuowtxt.com/book/shzz/xiaoshuowtxt1117.html

我转载其中一段:

命价问题

    咸丰九年(1859年)旧历九月十八日上午,咸丰皇帝在北京玉泉山清音斋召见福建布政使(近似福建省省长)张集馨,问起了福建械斗的情景,摘抄对话记录如下:

    皇上问:“械斗是何情形?”张答:“……大姓欺凌小姓,而小姓不甘被欺,纠数十庄小姓而与大族相斗。”

    皇上问:“地方官不往弹压么?”

    张答:“臣前过惠安时,见械斗方起,部伍亦甚整齐。大姓红旗,小姓白旗,枪炮刀矛,器械具备。闻金而进,见火而退。当其斗酣时,官即禁谕,概不遵依。……”

    皇上问:“杀伤后便如何完结?”

    张答:“大姓如击毙小姓二十命,小姓仅击毙大姓十命,除相抵外,照数需索命价,互讼到官。……”

    皇上问:“命价每名若干?”

    张答:“闻雇主给尸亲三十洋元,于祠堂公所供一忠勇公牌位。”

    在这里我初次看到“命价”一词。作者还给出了准确价格:三十洋元(西班牙银元)。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大米的平均价格是每石2.4洋元,一条人命的价值不足1800斤大米,不过2000元人民币。

    皇上的问题打破了一个美好的神话。所谓生命无价,儒家宣称的人命关天,并不符合历史事实。人命是有行情的,天子还打听行情呢。

    从主体自我估量的角度看,生命无价似乎讲得通:任何东西都不如自己的生命贵重,人都死了,人用的东西还算个什么?不过,即使从这个狭隘的视角追究下去,人的生命仍然是有价的。如今的艾滋病大概是最能说明问题的例子。只要吃得起昂贵的药物,艾滋病人可以尽其天年,在这个意义上,死于艾滋病的人,是因为买不起自己的命。他的生命的价格,取决于本人的支付意愿,更取决于本人的支付能力。

    一旦跳出自我估量的视角,进入历史和社会实践的领域,生命的价格便显出巨大的差异。命价体现着人命与生存资源的交换关系,两者余缺相对,变化纷呈。

    官价

    意识到命价存在之后,我才发现古人明白得狠,甚至早就以法律形式给出了官价。

    清朝雍正十二年(1734年),户部(财政部)和刑部(近似司法部)奏请皇帝批准,颁布了不同身份的人赎买死罪的价格:三品以上官,银一万二千两;四品官,银五千两;五六品官,四千两;七品以下,进士、举人,二千五百两。贡生监生二千两,平人一千二百两。

    明朝也可以赎买死刑,但必须符合赎罪条件,包括年纪、性别、官员身份、亲老赡养等方面的考量。《大明律·名例》规定,死刑的赎价为铜钱四十二贯。在《大明律》制订时,这笔钱折合42两白银。大体相当于七品知县一年的俸禄。

    从数字上看,明朝的命价比清朝便宜许多,实际上,清朝的白银购买力往往不及明朝的三分之一,计算命价的时候也应该打个三折。另外,清朝经济要比明朝繁荣,人们的支付能力强,性命也应该贵一些。最后,如果回忆一下咸丰皇帝打听到的行情,就会发现官价大大高于市价,福建民间开出的30洋元,只能兑换21两白银。

    明朝并不是以钱赎命的首创者。建立金国的女真族习惯法规定,“杀人偿马牛三十”。再往前追,汉惠帝时期,民有罪,得买爵三十级免死罪。性命可赎,其他肉体伤害也可赎。司马迁若家境富饶,就可以免受宫刑,奈何“家贫,财赂不足以自赎。”

    以钱物赎罪甚至赎命,一直可以追溯到尧舜时代。《尚书·舜典》中便有了“金作赎刑”的说法。 所赎之刑,从墨刑到宫刑到死刑皆可,但要满足“罪疑”的条件——断罪有可疑之处。

    我看到的最完整的命价等级资料,来自西藏噶玛政权(噶玛丹迥旺布,1632年—1642年在位)时期的《十六法》,和五世达赖时期(清初)的《十三法》 。法律将命价分为三等九级,最高级是“无价”,或等身的黄金;最低级只值一根草绳:

    上等

    上上:藏王等最高统治者(无价。《十六法》规定,上上等命价为与身体等量的黄金)

    上中:善知识、轨范师、寺院管家、高级官员[有三百以上仆从的头领、政府宗本、寺庙的堪布等(命价三百至四百两)]

    上下:中级官员、僧侣[扎仓的喇嘛、比丘、有三百多仆从的政府仲科等官员(命价二百两 )]

    中等

    中上:一般官员,侍寝小吏、官员之办事小吏[属仲科的骑士、寺院扎仓的执事、掌堂师等(命价一百四十至一百五十两)]

    中中:中级公务员[小寺院的扎巴(命价五十至七十两)]

    中下:平民[世俗贵族类(命价三十至四十两)]

    下等

    下上:[无主独身者,政府的勤杂人员(命价三十两)]

    下中:[定居纳税的铁匠、屠夫、乞丐(命价二十两)]

    下下:妇女、流浪汉、乞丐、屠夫、铁匠(命价草绳一根,《十六法》规定,下下等命价为十两。)

    这套法律不仅规定了命价,还规定了“血价”——五官或四肢受伤致残,伤人者要根据具体情况,向受害者赔偿所属等级命价的三分之一、四分之一或五分之一。

    从上述数字看来,明末清初藏区的命价与明朝相比偏高,与清朝相比偏低,总体相差不大。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出现了“无价”的字样。我们知道,这是主体自我估量的感觉。法律表达了这种感觉,恰好表明了谁是法律的制订者。不过,自我估量归自我估量,世界历史经验证明,最高统治者的生命并不是无价的。1533年,西班牙殖民者皮萨罗囚禁了印加国王阿塔华尔帕,双方谈妥,国王性命的赎金是一大笔金银,金银要在囚室内堆到伸手所及的高度。这间囚室长约7米,宽约5米,据说堆积了黄金1.3万多磅,白银2.6万磅。这就是印加国王的命价。顺便说一句,皮萨罗得到金银后,照样处死了国王阿塔华尔帕,只把烧死改成了绞死。这是一锤子买卖,不讲信用也难以报复。

    如何看待官定命价的巨大价差呢?在当代人看来,蕴涵了人命不平等观念的法规不是很可恶么?这要看怎么说。一二品贪官犯了死罪,法定赎金是一万二千两银子,如果坚持“与民同罪”,一千二百两银子即可赎命,岂不是纵容大贪官犯罪?清朝督抚一级的大员,每年合法的养廉银就有一万两,够他们赎八条命了。反过来,寻常百姓每年收入二十两银子,也要一万二千两赎金,这条法规便形同虚设。人们对自身性命的支付能力确实不同,支付意愿也不同,命价在事实上就不可能相同。清朝根据这些不同定出不同的价格,买不买听凭自愿,比起明朝的一刀切来,应该是一个正视现实的进步。

    实际上,当代的命价也不一样。同样死于交通事故,在现实操作中,赔农民的钱往往不及赔城里人的一半。美国的价差也不小。9·11事件后,联邦赔偿基金确定的遇害者赔偿办法据说有很大差别:如果遇害者是家庭妇女,她的丈夫和两个孩子能得到50万美元的赔偿。如果遇害者是华尔街经纪人,他的遗孀和两个孩子却能得到430万美元。这种差距招致许多受害者家属的强烈抗议,美国政府被迫承诺修改赔偿金发放办法。但是话又说回来,真要修改了,是压低华尔街经纪人的命价呢,还是提高家庭妇女的命价?经纪人一年就可能赚三五十万,纳税额也非常高,压低了明显亏待人家遗属。把家庭妇女的赔偿金提高到430万,纳税人又会有意见:干脆你把我这条命也拿走算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2-7 19:18:00
上面的东西已经脱离了经济的范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2-8 12:09:00
以下是引用枫之华舞在2008-12-7 19:18:00的发言:
上面的东西已经脱离了经济的范围。

《血酬定律》作者吴思就是以经济学常识来分析经济学很少分析的一些东西而出名的。潜规则这个词就是他发明的。

吴思发现,人命的价格完全符合经济学规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