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4672 16
2015-10-06
中国本土第一个自然科学的诺贝尔奖屠呦呦--青蒿素,中国大陆有诺贝尔奖啦!

中国首个本土第一个自然科学的诺贝尔奖屠呦呦--青蒿素,中国大陆有诺贝尔奖啦!什么妖魔鬼怪,团队,跨世纪,这个人才那个86,那个逼73,都是浮云!都是瞎穷折腾
热烈祝贺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治疗疟疾的特效药--青蒿素而获得2011年拉斯克临床医学奖和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教授,没有博士学位、硕士学位、没有院士头衔,没有SCI论文,......,
这个比文学奖含金量高啊
屠呦呦给中国高校领导,教育部上了一课。蛇魔博士、硕士、院士头衔,SCI论文,千人,清千人,长江,腾飞,青年拔尖让他们统统见鬼去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5-10-6 10:58:33
【转】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中科院应该开心吗?

一时间,朋友圈,网页,到处出现了屠呦呦的名字。我相信,这是中国人最骄傲的日子,是中国科学和教育界最骄傲的日子。本土出生、教育、成长的中国人,得到了世界科学最高的奖励。中国科学界出现了零的突破。
相信在屠呦呦获奖之前,不知道有多少中国人不相信自己的科学家能够得到诺贝尔奖?有多少人一直在发问,中国每年1万亿人民币的科研经费,为什么就生产不出诺贝尔奖?更有人说中国有一千多名中科院院院士,为什么就没有人能够得到诺贝尔奖?
这些问题,随着一位伟大的中国女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而得到了答案。对普通学者和科学家来说,屠呦呦给无数中国学者,带来了希望,更带来了信心。
不过,诺贝尔奖为什么会奖给屠呦呦,却是很多人想不到的。中国科学院更是想不到,它有一千多名院士,没有人率先得奖,而屠呦呦,一位多次被拒绝在“院士”大门之外的女科学家,一无博士学位,二无出国留学经历,三无“中科院院士”称号的老人,却得到了诺贝尔奖。中科院的院士们,你们是怎样评选院士的?成了民间一个很大的问号。
对中科院来说,要不就不承认屠呦呦的学术成就,要不就无法向国人交代。为什么一位能够拯救数百万人命,青蒿素的最初发明者屠呦呦的院士申请多次没有通过?
记住两年前,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没有被评上院士,直接宣布退出院士的竞选。你不能说中国的院士评选制度不存在问题,而且问题还很大。袁隆平落选院士,更是引起了许多争论和愤愤不平的声音。
那么,屠呦呦和袁隆平为什么会落选院士?主要的理由是他们两都没有发表高水平的SCI文章,他们可能都不会说英语,没有出国留学,没有名牌大学的博士学位,等等。
没有博士,没有英语,没有SCI高水平文章,就不能成为院士? 但是,屠呦呦为什么可以超过目前所有的院士而得诺贝尔奖?中科院的院士们,可能还不会理解,诺贝尔奖可以奖给实验科学家,可以奖给能够拯救无数生命的科学家吧?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在水稻种植面积不断减少的情况下,使中国的的水稻产量不断提高。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是天大的问题,能够解决吃饭问题的科学家,却当不了院士,这是怎样的科学评价体系?
饶毅的研究成果我不懂,但是,他早在2011年,就对屠呦呦能够得到诺贝尔奖进行了科学的论证。饶毅敢于批评院士的评选制度,敢于批评中国科学研究经费的低效率利用,这是爱国者才有的胸怀,为什么某些有权力评选院士的院士,就把他当成眼中钉了呢?
屠呦呦必需通过诺贝尔奖才证明中国院士制度的根本缺陷,而中国到底还有多少像屠呦呦这样优秀的科学家,被中国的人才评价体系所埋没?这个,谁也不知道。
当然,我们不能因为屠呦呦得了诺贝尔奖而去全盘否定中科院的院士评价体系,更不能因此而否定中国广大院士对科学事业的伟大贡献。我们只是觉得,应该通过屠呦呦和袁隆平的事情,对目前院士的评选机制,进行一次反思。
评价科学家,发论文,得奖,得到科研经费,当然非常重要。许多科学论文,是衡量一个科学家水平的标准,但是,这不是唯一重要的标准。科学研究的成果,如何影响人类的生命、生活,在某种程度上,比论文本身更重要。我们现在的大学,片面追求论文的数量和发表的杂志出处,对人才的评价,对人才的成长,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光看论文,不看论文对社会的影响力,就是评价科学成果片面的标准。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不仅是对中科院的挑战,而且,也是对中国科学研究的反思。
首先,屠呦呦是1971年发现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同时,发现这两类药物,不是她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而诺贝尔奖为什么只是承认她一个人呢?那是因为屠呦呦的原创思想。因此,研究的原创思想非常重要,其他人后来的贡献再大,也没有原创思想的重要。2012年的医学奖,多利羊的发明者没有得奖,而剑桥大学的一位教授,因为发明了克隆青蛙而得了奖,就是这个道理。2003年格兰杰得了经济学诺贝尔奖,是因为他对时间系列稳定检验的原始贡献,而哥本哈根大学的约翰孙教授发现VAR单位根检验法,在技术上远超格兰杰的二元回归法,却没有得奖,也是一个道理。
其次,发表高水平杂志的论文重要,但是,原创思想更重要。屠呦呦没有SCI论文,她学的还是中医,不懂英文,哪能发表在世界的权威期刊?而目前不管是院士,千人计划专家,还是长江学者,如果没有过得硬的英文文章,是很难被评上的。
在这里,我们不应该否定发表“上等”杂志文章的重要作用,但是,我们必须强调,在考察一个人的科学贡献时,文章和实际贡献一定不能孤立起来看,而是要全面考虑。例如,一个人的文章类别很高,但是,没有多少人引用,或者没有多少社会影响力,这样的人才,该怎样评价?而有些人,文章不是很多,但是,所提出来的观点,见解,或对社会的真实影响力却很大,那么,是不是对这样的人,就不认为是人才呢?
其实,中国工程院院士制度的设立,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为了弥补科学院院士制度的某些不足,工程院更讲究实际社会影响力,科学的应用贡献率,而不完全是文章的多少和“档次”。
再次,屠呦呦得到诺贝尔奖,不仅体现中国传统中医的魅力,更是从根本上摘掉“中医不是科学”的帽子。如果说,中医不是科学,那么,在西医出现之前,中国人不管得到什么病都没有药治了?这是一种非常荒唐的结论。应该说,西医的出现,为人类的健康贡献更大了,而不是因为西医比中医在许多方面的优势,而去简单的否定中医。
中国人能够把中医和西医结合起来,不仅能够充分展现中医的魅力,更是为医学和药学的发展,提供一条新的,更加能够造福人类的路径。屠呦呦和她的团队,所发明的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就是中西医结合一个非常成功的范例。
最后,特别要强调的是,屠呦呦得了诺贝尔奖,是中国科学家破冰式的开始。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中国的科学和教育也正在快速崛起。我相信,屠呦呦不是中国唯一最优秀的科学家,中国其实还有很多很多像屠呦呦这样的科学家,例如袁隆平等。他们的科学研究,一定能够得到世界科学界越来越广泛的承认。
今年,QS大学排名,已经把中国的4所大学排到世界100强。泰晤士报把30多所中国大学排到了前6百名。请中国人不要再自我诽谤了,中国的大学有问题,而且问题很多,这些问题亟待解决。但是,中国的大学在世界同等发达水平的国家中,却在不断地取得进步,而且,进步非常惊人。今后,越来越多的诺贝尔奖出自中国大学,也不再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0-6 12:22:30
中医的疗效是毋庸置疑的。中医的理、法、方、药缺乏的是科学的形式。如果把中医的理、法、方、药用科学的形式表现出来,那将会是极好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0-6 12:40:07
文化大革命时期真了不起:胰岛素、青蒿素、庆大霉素、激光打印..........


  屠呦呦,疟疾是世界性传染病,在上世纪60年代,疟原虫对常用的奎宁类抗疟药产生了耐药性,影响很严重。1967年5月23日,在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的亲自指示下,中国ZF启动“523项目”,旨在找到具有新结构、克服抗药性的新型抗疟药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0-6 12:51:05
屠youyopu.jpg 造假中科大潘建伟郭光灿项目组实现量子传输技术重大突破,有望实现诺贝尔奖零突破

暂时还不用担心。中科大的这项研究距离宏观物体的远距传输还差的很远,就是一个故事。

中科大,造假大王,    中科大量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检测到海底事件地震波震相图曝光 疑由马航MH370航班坠海失事造成
    黑色五角星为2014年3月8日马来西亚飞往北京的MH370航班失联位置;红色五角星为检测到的海底事件位置;蓝色三角形为地震台站(因信号微弱,只有这两个距离事件最近的台可识别清晰的地震波震相)。
中科大地震.jpg
    据中国科技大学网站消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震与地球内部物理实验室温联星研究组在马来西亚与越南交界海域检测到一次海底事件。事件发生于当地时间2014年3月8日2点55分6秒,其中可能的两个地点之一位于北纬7度25分、东经104度30分,距离当日马来西亚飞往北京的MH370航班最后失联时间(1点30分)后约一个半小时,最后失联地点的东北方向约116公里(72英里)。

    该海域是无地震区,因此根据两件事件的发生时间和地点判断,所检测到的海底事件有可能是马航MH370航班坠海失事所造成。

    温联星研究组在马来西亚境内的两个地震仪记录中检测到海底事件,并利用地震信号进行定位。研究组利用两台站的直达压缩波走时差和各台站的剪切波与压缩波走时差来定位事件位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0-6 12:58:09
人民万岁,没有任何头衔!!

今天上午,刚刚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在北京的家里接受中国之声记者的采访。她表示,荣誉多,意味着责任大。希望获奖能成为中医药发展的激励机制。

85岁高龄的屠呦呦教授今天上午在北京的家里接受了记者采访。她说,自己昨天是看了电视才知道获奖的。青蒿素的发现是中医药文献引导现代科学研究的好例证,也是中医药献给人类健康事业的一份礼物。她说,这个奖项背后,是当年研究团队集体攻关的成绩。

屠呦呦告诉记者,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来说,得到诺贝尔奖是一个很大的荣誉,青蒿素作为生物研究成功是当年研究团队集体的公关的成绩,青蒿素的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


在屠老的家里,摆满了获奖证书和奖杯,其中就有2011年获得的拉斯克临床医学奖。她的老伴告诉记者,老人一生潜心研究,心无旁骛,并不愿接受太多采访和露面。屠老一再提到,希望年轻学者能多看两本书,一本是她编著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另一本是《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而得奖,她并非总挂在心里。面对荣誉,心中勿忘责任。

屠呦呦表示,诺贝尔奖因为咱们国家还没有,大家都希望有个诺贝尔奖。但荣誉是荣誉,荣誉的根本问题就在责任,荣誉多了责任也大了,要辩证来看这个问题

(屠呦呦:荣誉代表责任 望获奖成为中医药发展的激励体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