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我不在此道,挑战不敢奢望,只是想做一个还算过得去的票友,看得懂,乐在其中即可。在此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吧,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1.张五常重“思”,在经济学与社会现象间不断验证经济学的基础规律,能够有效地解释世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测世事。但是张五常对于经济学理论框架理解与诠释的贡献远不如杨小凯,学有余力,准备拜读杨小凯的专业化与经济组织一书。
2.经济学是一门科学,在科学史研究中,强调方法论,从波普尔的猜想与反驳到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我们有幸看到了对于科学研究方法本身的进步。从杨小凯的一些著述中,我看到了历史的穿透,而张五常的著作中则缺乏此种力度。
强调历史穿透力的原因,是我理解的科学应该能够演进相关学科的发展脉络。知一时之事,毕竟不如知变化之兴衰。好的科学不应只是归纳,而且能够演绎,可能是我学力未逮,现在还看不到经济解释的精彩演绎。
3.张五常在文中表示,自己应该是传承了自亚当斯密以降的经济学主流,似乎过于武断。按照我现在 的理解,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因为辞不达意),我们讲一个学科的主流,好比是一个树叶的主脉胳,如果说客观世界是整个叶子,那么科学就是叶子的经脉,是我们赖以描绘叶子的工具。我个人认为,张五常的著作对于我们描绘叶子的帮助在于,他在根基(方法论)、一些关键性的节点上保持了至少现在能够看到的畅通,但叶子太大,我们并不能说,这就是主流,况且,一些零散的闪光点并不能仅凭想像去联接。
4.就经济解释一书而言,十分精彩。我自己看上去懂了,其实可能没有真正弄明白。张五常讲的“浅-深-浅”的境界,我现在 还停留在”浅-深”,远未达到深的阶段。但是,张五常追求的“懂”,浅深浅境界,和我的理想不同。大师认为,他告诉我们这个现象发生了,是因为什么原因,根据他的推测,还会发生什么。到此为止了。可是我更希望听到他告诉我们,现象发生了,因为什么,如果某个变量再变化多少,可能会形成什么局面。大师专注于思辨,不屑于量化的分析研究,就由后辈小子来完成吧。
5.经济经济,经世济民,经济学应当有实证的成分。张五常把经济学范畴限定为:推断竞争准则、推断行为与资源分配、解释游戏规则,却不回答“怎么办”、“好不好”,是矛盾的,了解局限条件与游戏规则、推断行为已经涉及到了取舍,已经涉及到了好不好,怎么办,即主观在摒弃了分析过程中的好不好,怎么办,是无法做到的。
不揣冒昧,辞不达意,还请方家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