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不是平的,而是弯的,这是当前全球性危机的深层次原因。金融专家戴维.斯米克(David Smick)新著《世界是弯曲的——全球经济的隐患》(2008年9月第一版)在9月16日“雷曼兄弟”破产之前已对2007—2008年信贷大危机及其原因进行了准确的预测分析。斯米克凭借多年为华尔街提供高级金融投资咨询的经历,以及他与美联储主席和高层政要人士的私人交往,全面阐述了金融全球化过程及其影响,精辟分析了当前金融不够透明的原因,并对2007—2008年信贷大危机的深层次原因进行了解剖。
[Point=10]
当今世界金融领域发生的事情并不是新的。目前的世界经济形势与1870—1914年间“人类经济进程中的非同寻常时期”(凯恩斯的描述)十分相似,储蓄相对于投资大量过剩,经济进程因;不断出现的金融危机而中断。如何成功维系新的全球经济体系?哪些危险因素会逆转全球财富创造进程?如何在危机中建立秩序?都是今天同样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二十世纪最后25年,全球化制造高度经济繁荣,减贫效果显著
1.美国改革养老金计划,大量过剩资本推动风险投资
全球化始于金融市场。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美国除了有一些以产品为主的全球贸易以外,还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经济体。1979年,卡特政府推出401k养老金计划,允许用养老保险基金进行投资。这一政策激活了美国人数十亿美元的沉睡资本,推动了风险投资业的迅猛发展。从l980年至2002年,风险投资行业44%的资本来自养老保险基金。通过私募股权基金、对冲基金等多种渠道,中小型风险投资企业获得了充分融资。
2.金融全球化推动自由贸易
与通过贸易驱动资本流动的传统方式不同,金融全球化是以资本驱动自由贸易。面对全球大量的过剩资本,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场开始加快放松金融监管的自由化步伐,取消资本控制,争取吸引更多的海外投资。美国通过无障碍的资本流动和自由贸易获益。美国有500万以上的美国人在海外总部的外国公司工作,虽然这只占美国就业人口的4%,却为美国贡献了10%的资本投资、15%的研发、20%的出口。
美国一度是全球资本的投资天堂。美国在上世纪最后25年里对全球公开资本和贸易市场产生了巨大影响,美国与全球其它经济体通过金融手段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美元的世界主导货币地位也很难动摇。自1995年以来,6500亿美元的外资净流入美国,比同一时期的美国贸易赤字多出1700亿美元。美国因消费过度,储蓄不足,且过分依赖石油进口,形成了高额“孪生赤字”——预算赤字与经常项目赤字。自2000年以来,美国经常项目赤字占GDP的比重已从4%上升到了6%。
与此同时,由中国引领的亚洲各经济体则持续保持高位经常项目盈余和贸易顺差,其中大部分是与美国的顺差。在经历了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亚洲各国纷纷将本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并瞄准美国这个巨大消费市场,对其出口。
3.亚洲大量储蓄资本在全球寻找投资机会
随着亚洲各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加之许多亚洲国家缺乏稳健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体系,亚洲的储蓄相对于消费持续过剩。亚洲大量的储蓄资本在全球寻找投资机会,购买美元资产和欧元资产成为储蓄资本的两大去处。欧洲对储蓄资本的涌入持反对态度,因为这将进一步抬高欧元价格,使欧洲的经济引擎一出口行业处于竞争劣势。大量海外储蓄资本流入美国,对其债务进行融资。从21世纪头几年开始,日本的家庭主妇将手中存款用于购买大量的具有高收益的外国债券。直至今日,日本东京规定交易时间内的所有全球性货币交易中,约有五分之一是私人交易,而其中许多人是日本妇女。
4.全球经济出现四大新“权力掮客”
麦肯锡全球研究所2007年的一份报告指出,目前全球经济存在四大新“权力掮客”:(1)石油出口国家的投资者;(2)亚洲各央行机构及其主权财富基金;(3)对冲基金;(4)私募股权公司。其中,主权财富基金投资的相当部分附庸于政府,主要为国家战略利益服务。中国、俄罗斯是近年来参与主权财富基金投资的主要国家。2007年初,中国将价值2000亿美元的央行货币储备用于主权财富基金风险投资。国际政治的不稳定因素造成了主权财富基金风险投资的不透明。
目前,四大新“权力掮客”掌握了1万亿美元资产,占全球养老保险基金的40%。到2012年,其掌控的资产将达到1.5—2万亿美元,将占全球养老保险基金的75%。
5.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带来高度繁荣,全球减贫效果显著
在二十世纪最后25年里,由金融体系推动的全球化创造了高度的经济繁荣,并产生了史无前例的减贫效果:
ô道琼斯工业指数从800点攀升到了12000点。而在今后25年里要达到同样的上升幅度的话,道指必须突破17000点。从1980年至今,全球金融资产的总价值从12万亿美元扩充到了140万亿,增长了1166%,其总价值占全球GDP的比例从1980年的大约100%变成了目前的325%;
ô世界各国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显著下降;
ô1980年以后的二十年里,全球贫困率下降20%,尤其是中国和印度。
二、金融体系不透明成为全球经济隐患
1.资产证券化增加金融不透明,信心缺乏导致信贷大危机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体系通过资产证券化(securization)方式进行全球分散化投资,形成多种收入流,并将分割的资本以资产支持证券的形式在全球出售。尽管资产证券化降低了投资成本,为小型风险投资者融资提供了方便,却增加了金融体系的不透明:
(1)金融体系呈网状联结,市场变得复杂难懂;
(2)整个金融体系被掌控在5000个金融技术专家手中,除这些人之外,其他人都不明白整个金融体系每天到底在发生着什么;
(3)风险经过多次分割和重新打包,并最终以投资方式出售给世界各地的金融机构之后,提供资本借贷的银行不再承担借贷风险。
在2007—2008年发生的信贷大危机中,引起危机的真正原因是突然间没人知道哪些金融机构持有垃圾债券,也没人清楚数量是多少。在金融体系极其不透明的情况下,人们对市场上名目繁多的各种债务投资工具的价值失去信任,而信用评估机构仅仅依据一些复杂的数学模型,而没有直接提供资产的真实价值。
由于对整个金融体系及其判断危机程度的能力缺乏信心 金融市场时常发生恐慌,这时流动性仅限于某一部分,如购买短期国债,因而流动性迅速枯竭,并引起信贷收缩,整个经济和金融体系面临危机。
2.央行经济影响力惊人下降,未能履行监管职责
央行作用的惊人下降是“世界是弯曲的”最有力证据。全球长期证券的总价值超过了100万亿美元,且每日成交数量惊人。相比之下,美联储实际掌握的储备则显得微乎其微。市场形成了错误的预期,即央行总能介入救市,但全球化之后,央行丧失了这个能力。
受到大量过剩储蓄冲击的美国国债市场,长期利率下跌,包括股市和房地产在内的资产价格飚升,金融泡沫不断变大。美联储虽然掌握了短期利率这一刺激经济的工具,但经济受长期利率的影响最大。从2004年开始,央行对长期利率的控制能力下降。
美联储的监管部门没有认识到次债的危害,也没有认识到银行机构缺乏承担风险的责任,更没有认识到全球交易者在信心和信任方面的崩溃。事实上,如果监管者履行了监管职责,仅仅是央行的货币政策并不会制造2007—2008年信贷大危机。
三、改革金融架构,提高金融透明度,继续全球化
1.严格管制资产负债表外独立机构
银行机构和投资银行对此次信贷危机应负最大责任。银行机构通过设立资产负债表外的独立机构(或表外结构化金融工具),规避了国际金融体系建立的风险规则,将风险模糊化,形成了实质上的双轨市场。银行将证券化贷款在全球市场出售,同时鼓励其设立的表外独立机构购买证券,从中收取费用。表外独立机构以证券为抵押,并以发行商业票据的方式在全球市场进行资金借贷。因此,应解包证券化资产,将垃圾商业票据清除市场。
2.提高信用评估机构监管绩效,公开披露国有银行问题
信用评估机构往往只对银行进行审查,而忽略对表外独立机构的严格监管。信用评估机构甚至将表外独立机构发行的商业票据评为高度安全,因而根本未能反应真实情况。当 2007年全球房地产泡沫破灭时,人们对商业票据市场变得不信任,从而使表外独立机构深陷危机,而其背后的银行机构也问题暴露。
在全球经济体系中,国有银行已成为金融体系中十分脆弱的部分。信用评估机构应清楚地公开披露国有银行问题,这将有助于恢复人们对资产支持债券市场的信任。
3.转变金融体系经营模式,实行去杠杆化
在此次信贷大危机之后,以往的商业模式势必转变。商业经营将有所缩减,去杠杆化将广泛实行。股权资本收益虽会有所降低,但会变得更加稳定可靠。然而,金融体系经营模式的转变对宏观经济将产生何种负面影响仍无法确定。
4.防止金融体系分化,避免过度监管
长期来看,全球金融体系可能出现分化:一方面,美国经济增长缓慢,并实行激进的金融监管制度;另一方面,中国和印度经济高度扩张,权力转移到环太平洋地区。这可能导致今后五年内全球经济减缓。在新全球经济中,美国唯一的办法是保证从长期来看,美国仍是全球最具投资吸引力的经济体。
危机中容易出现过度监管,即希望政府完全接管金融市场,以快速走出信贷危机。而现实情况是全球信贷体系问题难以快速解决,信贷收缩将持续多年。美国需要组成一支金融政策专家分析团队,并获得国会强有力的政治支持。
5.产能过剩引发保护主义,应保证资本自由流动
日本经济学家Tadashi Nakamae曾提出了一个“中国崩溃”的假说。他认为,世界长期处于产能过剩的状态,这首先表现在制造业,而最终服务业也是如此。产能过剩造成自然资源严重短缺,进而自然资源价格上涨,引发国家采取保护主义政策。由于中国的产能过剩状况在亚洲各国中最为严重,一旦亚洲经济体纷纷采取保护主义政策,中国经济将会崩溃。面临这种情况,中国必然将大量过剩产品卖给美、欧国家,并与亚洲其它国家一道采取抵制美、欧产品和服务的保护主义政策。为避免以上假说情况发生,亚洲其它地区必须制造自身内需,而这将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日本为此努力了30年,但仍未成功。
全球资本自由流动,全球化的供血机制就得到保障。格林斯潘曾一再表示,美国的市场经济具有高度灵活性,金融体系的自身变革可以不断取得成功。格林斯潘的论断是否正确将在未来十年得到印证。
金融全球化是一个矛盾过程,金融体系存在各种问题,并制造了严重危机。但有识的决策者应提醒人们,在前全球化时代,世界许多国家仍被高通货膨胀率、高失业率、高贫困率困扰。当前最需要有勇气的决策者站出来,不仅提供避免灾难的有效方案,还要明确金融体系的未来趋势是更透明、更值得信任,全球化将使生产率在未来获得更大提高。
[/Po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