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微观经济学
2008-12-19 22:03:00

149楼:

一定要注意时间的因素,事实上,时间是我们一切活动的唯一成本。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2-21 15:34:00

时间的问题可以另算。实际上我不认同马经说的用劳动时间来度量价值量,我觉得用时间来度量不够全面。

我觉得用人在劳动中消耗的能量来度量价值量更加合理。

人在劳动中消耗的能量与劳动时间的比值,就是劳动强度。这些在我的第一章中都有描述,你没事的话可以去看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2-21 15:52:00
以下是引用yjvjfkhkfkhk在2008-12-21 15:34:00的发言:人在劳动中消耗的能量与劳动时间的比值

能量,只能谈“转化”,不能谈“消耗”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2-21 17:00:00
以下是引用yjvjfkhkfkhk在2008-12-21 15:34:00的发言:

时间的问题可以另算。实际上我不认同马经说的用劳动时间来度量价值量,我觉得用时间来度量不够全面。

我觉得用人在劳动中消耗的能量来度量价值量更加合理。

人在劳动中消耗的能量与劳动时间的比值,就是劳动强度。这些在我的第一章中都有描述,你没事的话可以去看看

劳动强度可以考虑在效用的范围内,价值直接用劳动时间来度量就可以了。

如果专门来考虑强度,产生的问题比解决的问题还要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2-21 17:02:00
另外,还是想请你说说你对使用价值的定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2-21 17:20:00
以下是引用pengleigz在2008-12-21 17:00: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yjvjfkhkfkhk在2008-12-21 15:34:00的发言:

时间的问题可以另算。实际上我不认同马经说的用劳动时间来度量价值量,我觉得用时间来度量不够全面。

我觉得用人在劳动中消耗的能量来度量价值量更加合理。

人在劳动中消耗的能量与劳动时间的比值,就是劳动强度。这些在我的第一章中都有描述,你没事的话可以去看看

劳动强度可以考虑在效用的范围内,价值直接用劳动时间来度量就可以了。

如果专门来考虑强度,产生的问题比解决的问题还要多。

我没有考虑麻烦不麻烦的问题,我只考虑哪个更接近真理的问题。我认为价值量用劳动时间来描述不完善,用人在劳动中消耗的能量来描述更完善,所以我就用能量来进行度量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2-21 17:40:00

小结一下:

通过第三招,构造基数效用中的效用和边际效用公式,指出效用与满足量成二次方的关系,所以是一个抛物线,而不是其它的曲线。边际效用与需求程度呈线性关系,需求程度随满足量直线变化时,边际效用随满足量也呈直线变化,需求程度随满足量呈曲线变化时,边际效用随满足量也呈曲线变化。

通过第四招,需求程度和满足程度是一个标量,突破了基数效用论在不同的需求种类之间不能进行比较的难题,并且实际上抛弃了序数效用论和消费者偏好理论。

通过第五招,将等边际准则与新增满足优先度进行比较,指出当等边际准则回归到价值论时就会转化为“等优先度准则”。

能过这三招,我想西方经济学的效用论可以尘归尘、土归土了。那么,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我想通过我新创的新劳动价值论来敲掉西方经济学中的价格论。这样,当西方经济学中的效用论和价格论都被敲掉时,西方经济学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吧。

 

其实还有一点忘了说:西方经济学有一个需求弹性,说是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化百分比表示需求弹性。

什么是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呢?是需求量的变化量与变化之前的量比值,其实如果将这个“变化之前的需求量”更改为最大需求量,那么就成为需求程度变化的百分比。

如果将价格变化的百分比更改为价值变化的百分比,那么也就可以程度价值量变化的百分比。两个百分比一除,实际上就是优先度。可见,需求弹性实际上是优先度的一种近似表现形式。当然,对应的供给弹性也是如此。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2-21 17:50:00
定义9: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量,简称使用价值量,就是指劳动产品在劳动的过程中满足人们对该产品需求的度量,因而也是一种满足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2-21 17:53: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8-12-21 15:52: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yjvjfkhkfkhk在2008-12-21 15:34:00的发言:人在劳动中消耗的能量与劳动时间的比值

能量,只能谈“转化”,不能谈“消耗”吧?

消耗与转化不是关键问题,当然,从能量守恒的角度来说,确实是转化比消耗要好一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2-21 17:58:00
以下是引用yjvjfkhkfkhk在2008-12-21 17:50:00的发言:
定义9: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量,简称使用价值量,就是指劳动产品在劳动的过程中满足人们对该产品需求的度量,因而也是一种满足量

不好意思,没细看,谢了!

问题是:如此定义的话,使用价值一定是个主观的量,而不是你说的纯客观的量。使用价值量对每个人来说都不相同,由各人的主观判断决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2-21 21:48:00
以下是引用yjvjfkhkfkhk在2008-12-21 17:53:00的发言:消耗与转化不是关键问题,当然,从能量守恒的角度来说,确实是转化比消耗要好一点。

问题来了。

人即使“什么事也不干”,身体也会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即使尸体也照样可以实现这一过程)。

“劳动”所“消耗”(或转化)的能量,如何测量?

另外,“劳动”中,人体仍可能吸收外界的能量,将其转化为自身(存储)的能量,这时“劳动”所“消耗”(或转化)的能量,如何测量?

如何剔除“非劳动”对应的部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2-22 20:01:00
以下是引用pengleigz在2008-12-21 17:58: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yjvjfkhkfkhk在2008-12-21 17:50:00的发言:
定义9: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量,简称使用价值量,就是指劳动产品在劳动的过程中满足人们对该产品需求的度量,因而也是一种满足量

不好意思,没细看,谢了!

问题是:如此定义的话,使用价值一定是个主观的量,而不是你说的纯客观的量。使用价值量对每个人来说都不相同,由各人的主观判断决定。

-------------------------------------------------------------

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量会随着人类生产力的进步而不断变化,比如石油在古代和在现代的使用价值量完全是两个概念。当然这是从历史的角度来说的。从个别的角度来说,每个人的个别生产力不同,相同自然属性的劳动产品满足人们需求的程度也会不同,因为使用价值量本身也会有所不同。所以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量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其实不妨称之为个别性。

但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量也有同一性。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量的同一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相同自然属性的劳动产品对于同一个人来说具有相同的使用价值量,这是由于劳动产品的同一性决定的;另一个方面,相同的自然属性的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量对于不同的人来说,仍然具有相同的使用价值量,即多人共同确认的使用价值量,这是由于人的共同性决定的。

具体的你可看我的定律3。

定律3:不同的人们之间对同一事物的主观判断以最接近客观实际的那个人的主观判断为准;不同的人们之间对不同事物的主观判断是无法进行比较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22 20:03:10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2-22 20:14: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8-12-21 21:48: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yjvjfkhkfkhk在2008-12-21 17:53:00的发言:消耗与转化不是关键问题,当然,从能量守恒的角度来说,确实是转化比消耗要好一点。

问题来了。

人即使“什么事也不干”,身体也会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即使尸体也照样可以实现这一过程)。

“劳动”所“消耗”(或转化)的能量,如何测量?

另外,“劳动”中,人体仍可能吸收外界的能量,将其转化为自身(存储)的能量,这时“劳动”所“消耗”(或转化)的能量,如何测量?

如何剔除“非劳动”对应的部分?

看来版主根本没有看我的文章,如果看了我的文章会知道我对劳动的定义,就不会产生这样问题了。难道版主真的不屑一顾吗,连文章中的第一个定义都不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2-22 20:16:00

第五招,两杯水的选择

像刚开始批判效用论一样,在批判价格论之前还是先来个抛砖引玉的贴子吧

假设甲、乙两个桌子相距10米,上面分别放了两根试管A、B,每根试管中各有50ml蒸馏水,假设某人坐在甲桌上,请问在没有任何特殊情况下,甲如果口渴会选择喝哪个桌子上面的试管中的水?

生活中会经常遇到类似的与价格无关的选择,这些选择应该也是经济学行为之一吧。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http://www.pinggu.org) 详细出处参考:https://bbs.pinggu.org/dispbbs.asp?boardid=47&replyid=19326&id=397719&page=1&skin=0&Star=2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2-22 20:28:00
以下是引用yjvjfkhkfkhk在2008-12-22 20:16:00的发言:

第五招,两杯水的选择

给俩杯子设置两个触碰式按钮,同时按下,一定会有先后,即便只相差0.00001s,快的那个就是你潜意识里想要的 哈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2-22 20:51:00
以下是引用yjvjfkhkfkhk在2008-12-22 20:14: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8-12-21 21:48:00的发言:

另外,“劳动”中,人体仍可能吸收外界的能量,将其转化为自身(存储)的能量,这时“劳动”所“消耗”(或转化)的能量,如何测量?

如何剔除“非劳动”对应的部分?

看来版主根本没有看我的文章,如果看了我的文章会知道我对劳动的定义,就不会产生这样问题了。难道版主真的不屑一顾吗,连文章中的第一个定义都不看?

我不明白的正是:即使按照你所谓“劳动”的定义,

你如何剔除能量转化中“非劳动”的部分?

楼主这一点大脑思维都没有吗?

扯出什么“看没看劳动的定义”,用来敷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2-22 20:54:00
以下是引用yjvjfkhkfkhk在2008-12-15 20:42:00的发言:咱们不妨采用游戏中经常采用的回合制,即我出一招,你们接一招,接不住算我赢接住了我也不算输,除非你们能解释我解释不了的现象

……

有兴趣的可以看13页以后的贴子,4-13中间有一大断脑残性废贴,不说也罢。


可以说,楼主的“劳动”的定义,本身就是脑残或者让别人脑残的表现。

这样的定义,空无一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2-22 20:57:00
以下是引用yjvjfkhkfkhk在2008-12-15 20:42:00的发言:我觉得自己的文章――《新经济学的初步探索》的基本理论的自恰性、严密性、科学性、实践性已经到了完美无缺,无懈可击的地步!其中的基本假设和定义已经完全到了不用更改的地步。我的这篇文章,是运用数学中的集合论进行定义和基本假设的,其基本构造与《欧几里得几何》或《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完全一致。

整部贴子中,最脑残的,就是这一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2-22 21:00:00
以下是引用yjvjfkhkfkhk在2008-12-15 20:42:00的发言:咱们不妨采用游戏中经常采用的回合制,即我出一招,你们接一招,接不住算我赢接住了我也不算输,除非你们能解释我解释不了的现象。由于我目前也只研究到个人的经济学行为上面,所以微观经济学我目前只能说解释一半,宏观经济学我一点也解释不了。也就是说,我们只解释最基础的部分!

“证明A理论有错误”,并非是,“证明B理论正确”的充分条件。

仅此而已。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2-22 21:07:00
以下是引用yjvjfkhkfkhk在2008-12-22 20:14:00的发言:看来版主根本没有看我的文章,如果看了我的文章会知道我对劳动的定义,就不会产生这样问题了。难道版主真的不屑一顾吗,连文章中的第一个定义都不看?

说这些,不如老老实实给出一个测出“劳动所消耗能量”的测量方式。特别是区分,在同一时间内发生的,“非劳动”与“劳动”对应的能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2-22 21:36:00

如果楼主想说同一个人的“劳动”与“非劳动”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内发生,那么请楼主有意识地让自己的心脏停止跳动。

如果楼主的心脏无论楼主“劳动”与否,都在不停地跳动,那么请楼主说出时刻跳动着的心脏在某一段时间里所“消耗”的能量,哪部分(或者有多少焦耳)是楼主“有意识”的结果,哪部分是无意识的结果——如何区分且如何测量。

(以上,“劳动”、“能量消耗”,都按楼主给出的含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2-22 21:36:00

不好意思 本人是微经的初学者 冒犯版主 还牵累版主被脑残攻击波及 对不住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22 21:47:05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2-22 21:38:00

"定律3:不同的人们之间对同一事物的主观判断以最接近客观实际的那个人的主观判断为准;不同的人们之间对不同事物的主观判断是无法进行比较的。"

那个人是谁?人们都以他的主观判断为准吗?谁又来判断他的主观判断最接近客观实际?

另外,如果人们都以那个人的判断为准,也就不存在主观判断无法比较的问题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2-22 21:47:00
以下是引用yjvjfkhkfkhk在2008-12-22 20:16:00的发言:假设甲、乙两个桌子相距10米,上面分别放了两根试管A、B,每根试管中各有50ml蒸馏水,假设某人坐在甲桌上,请问在没有任何特殊情况下,甲如果口渴会选择喝哪个桌子上面的试管中的水?

如果口渴,两管都会喝。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2-22 21:50:00
以下是引用demander在2008-12-22 21:36:00的发言:不好意思 本人是微经的初学者 冒犯版主 还牵累版主被脑残攻击波及 对不住了

从信息经济学上说,是楼主自己肯于释放自己脑残的信号。

当然,如果我们偏好于不使用“脑残”之类的词,那就是,大家的“显示性偏好”的差异实在太大了。

仅此而已。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2-22 21:53:00
以下是引用pengleigz在2008-12-22 21:38:00的发言:那个人是谁?人们都以他的主观判断为准吗?谁又来判断他的主观判断最接近客观实际?

所以说,楼主的诸多的说法,不是自己脑残,就是故意想让别人脑残——这样,自己便“冠冕堂皇”地充当了“那个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2-22 21:57:00
以下是引用yjvjfkhkfkhk在2008-12-22 20:01: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pengleigz在2008-12-21 17:58: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yjvjfkhkfkhk在2008-12-21 17:50:00的发言:
定义9: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量,简称使用价值量,就是指劳动产品在劳动的过程中满足人们对该产品需求的度量,因而也是一种满足量

不好意思,没细看,谢了!

问题是:如此定义的话,使用价值一定是个主观的量,而不是你说的纯客观的量。使用价值量对每个人来说都不相同,由各人的主观判断决定。

-------------------------------------------------------------

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量会随着人类生产力的进步而不断变化,比如石油在古代和在现代的使用价值量完全是两个概念。当然这是从历史的角度来说的。从个别的角度来说,每个人的个别生产力不同,相同自然属性的劳动产品满足人们需求的程度也会不同,因为使用价值量本身也会有所不同。所以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量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其实不妨称之为个别性。

与楼主商榷:

红字部分似乎表明:使用价值量是“自然属性”和“需求1”的函数

楼主又讲:效用是“使用价值量”和“需求2”的函数

虽上两行姑且称“需求1”和“需求2”,但本质上,两个需求最终都指向自然属性。

是不是可以把中间变量去掉,直接采用如下形式:

效用是“自然属性”和“需求”的函数?

敬请楼主指出脑残的地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2-22 21:59:00
以下是引用pengleigz在2008-12-22 21:38:00的发言:那个人是谁?

楼主如果不愿意承认自己充当“那个人”,那么,楼主会指定一个傀儡充当“那个人”——或者说,谁能充当“那个人”,全凭楼主自己的那张嘴——A此时配充当“那个人”,彼时不配充当“那个人”,全听楼主之摆布。

因为楼主自己已经公然宣布自己的理论达到无上之境界,谁如果反对楼主对“那个人”的指派,显然是在挑战楼主自我标榜的权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2-22 23:47:00
以下是引用yjvjfkhkfkhk在2008-12-18 12:08:00的发言:圣光说得不错,我对西方经济学真的理解不多,我手上目前只有一本萨缪尔森的《经济学》第十六版,作为参考西方经济学的基本书籍。很多方面我对西方经济学的认识都是从这本书上来的,这本书上说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我就跟着说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这本书上说效用论,我就跟着说效用论。但是我不了解它,并不等于我一点都不能批判它,相反,有时候在某些基本问题上,我认识的比你们清楚,我能够看到的缺点而你们看不到。好了,不多说了,你们耐心地看我的文章和贴子吧,我会继续完善它的。
以下是引用yjvjfkhkfkhk在2008-12-22 20:14:00的发言:看来版主根本没有看我的文章,如果看了我的文章会知道我对劳动的定义,就不会产生这样问题了。难道版主真的不屑一顾吗,连文章中的第一个定义都不看?

楼主的确很有意思。

看来,楼主也反对别人不看他的文章就对他的说法说三道四。

但是,楼主却敢于“我不了解它,并不等于我一点都不能批判它”。

楼主抱着本经济学初级读物,便来批而又判。

我只能说,楼主耐心地看看众多经济学文献吧(哪怕只是几本重要的教材),经济学家们也会继续完善它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2-22 23:55:00
以下是引用yjvjfkhkfkhk在2008-12-15 20:42:00的发言:我觉得自己的文章――《新经济学的初步探索》的基本理论的自恰性、严密性、科学性、实践性已经到了完美无缺,无懈可击的地步!其中的基本假设和定义已经完全到了不用更改的地步。我的这篇文章,是运用数学中的集合论进行定义和基本假设的,其基本构造与《欧几里得几何》或《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完全一致。在我的这篇文章中,有一个基本的定义集,还有一个公理集;剩余部分构成了定理集、推论集和命题集

本人才粗识浅,印象里,只有《皇帝的新装》里才有与如此溢美之辞相比的词藻!

看来,楼主迫不及待地给自己编织并穿上了自己的“新装”——并迫不及待地show给大家看。

至善至美、无以伦比的新装,不见其美者,皆愚蠢也——的确,在我辈愚民看来,着上“新装”的楼主,只是把自己最质朴的形象毫无保留地show给了大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