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837 11
2015-11-13
关于科技创新的运作模式已经谈了一些,下面再就某些细节或者说具体问题在做探讨,欢迎参与 讨论:
      1、创新目标要具体化,不能笼统的讲创新
       从项目任务来讲,创新目标要具体化,不能笼统的讲创新。例如:我国的制造业都知道材料是制造技术发展的短板。我国在金属材料方面,尤其是冶金工业首先是国家标准就地。我国是钢铁工业大国但不是强国,这一点业界都清楚。科研单位也不是没有能力研发新的钢种,但成果转化是个大问题。冶炼过程中的投料比理论上都可以计算预估,但工艺上往往做不到相应的精度。尽管有计算机控制投料比的思路,但核心的工艺装备和管理跟不上。新型碳纤维材料品种也是个问题,这也是我国目前的919大飞机制造中的一个缺憾。从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路径来看,打基础就是从最基本的提高产业三大素质开始下手:这就是,基础材料、标准化水平、过程管理的能力的提高和创新。而我们的习惯思维是:重研发、轻转化;重设计,轻制造;重生产,轻管理。所有的技术创新都是具体的科技攻关活动。首先,目标任务要从实际需求而来,不是字面上的“赶超什么水平”。尤其要注意,“世界一流”不等于经济适用,要考虑目标任务的性价比,这一点日本把握得很好——保证产品性能的整体够用。从TQC管理学上讲,"超过用户需求的质量就是质量过剩"这是要付出额外成本的。所以,创新目标任务要有针对性、切合实际需求,不能目标任务泛华、模糊不清。核心思想就是“抓住关键的少数”。
       2、“万众创新”的体制要多元化
由于创新目标要具体化,所以从中国现行的经济体制来看,既不能搞完全的计划体制,也不可能完全依靠市场模式。创新任务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所以从国家战略层面来讲,关乎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结构中的短板,或者公益性的问题(如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国防、环境保护、社会保障)就必须已计划指令的形式部署创新任务。而此一层面的产业技术短板则可以在国家指导下(经济发展规划、产业升级指导以及科技创新鼓励政策)由科研院所和企业根据自己的专业优势(即自己的创新禀赋)自主选择创新课题。国家可以按照相关的科技创新鼓励政策予以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实现国资和民资共同参与创新活动的经济动力。这也是做大我国“创新发展”这个大蛋糕一个有效途径。“万众创新”是一项国家战略下的社会活动,缮发民力、民智是极为重要的。从孩童到耄耋老人、从男性到女性、从普通农民到科技人员,都蕴藏着无穷的力量。因此,发挥现有的科协、农机服务中心、少年宫和图书馆以及博物馆和工会妇联等社会团体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日本遍布全国城乡的“公民馆”值得中国借鉴。要鼓励社会有一技之长的人自愿组成适合自己活动的技术活动小组或团体,发挥年轻人的知性活力和退休老人的丰富经验,在智力和经验互补的环境下提升创新的兴趣。就像德国人热衷机械、瑞士人喜欢手工钟表一样,没有社会的热情,创新国家不会实现。“万众创新”就是只要你喜欢、有热情、有能力就创造条件让你去实现愿望。
       3、创新的社会条件
创新的人力基础在于教育,在于人的知性追求和知识信息的广泛来源。就创新的专业素养和资源而言,985和211院校只是人们的一个整体的粗略的评估,并不表示这些院校的的所有专业水平都能“拔得头筹”。就具体的专业方向和水平而言,倒是一些老的学院在这些方面相对的优势。南科大的实践证明,民办院校未必就赶不上清华北大。从制造强国的角度来看,职业教育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教育制度:德国的职业技术学校、奥地利的酒店专业、西班牙和意大利的创业教育在世界上享有盛名,是世界知名大公司和企业专业人才的重要来源。反观我国的教育结构,“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非常突出。例如,上海几个大船厂里石油天然气船舶的顶尖焊工都是由企业自行培养的,因为社会职业院校没有能力提供这样的焊工。创新思维是一种逆向的发散思维,是一种非常规的探索活动。信息的广泛获取是其灵感的重要来源。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我不知道为什么从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协、图书馆和博物馆、以及各地的高校,的网站上就鲜见科技动态和科普知识的栏目,尤其是少儿的科普知识介绍。记得在计划经济时期,我们有《十万个为什么》伴随孩子们成长。北京数学会1964年组织著名数学家出版的一套《数学小丛书》成为中小学数学爱好者的最爱。青岛市也在1964年前后组织全市中学生集体看长达3个多小时的专场科技纪录片,至今我都念念不忘那个有趣的《不平静的夜》和《糖果的机械包装》。反观今天的互联网时代,我们看到的只是那些打斗的游戏动画。我们的科普到哪里去了,我们的全民素质教育究竟在哪里?我们的科学家、教育家为什么不能发挥专长写点科普书籍?与其发表一大堆“无所适用”的论文不如做点科普更好。华罗庚先生不讲大师的身份,在文革期间到基层普及“优选法”和“统筹规划”,用数学工具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为提高企业的管理素质所作的贡献恰恰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为中国企业全面推进“现代质量管理”奠定了数理统计的基础。他的贡献不亚于“两弹一星”。所以,创新的社会条件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科学普及带来的创新禀赋的提高。
       4、创新计划指导下的市场模式
为什么创新计划指导具有可行性?一是,目标具体,所以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计划不确定性很小,甚至可以忽略;二是,国家关键科技攻关项目从立项开始就经过国家相关部门统计分析找出产业结构中的短板;三是,具体项目的学科技术分析和结合国家需求的可行性研究经过反复论证;四是,项目目标实施的措施和途径是科学家或者工程技术学术团队集体的智慧,并且这种智慧是通过与参研参试单位沟通协调一致的成果,具有切实的可行性。
       尽管“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经验最初由于国内当时的物质技术条件所限,是以计划指令的形式组织实施的,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产业实力和技术实力已经有了质的变化,市场机制也已初步建立。工程和项目招投标模式已经成熟。国企和民企的技术差距明显缩小,承接创新课题项目的能力也都基本具备。因此,根据不同层面的创新课题项目以及社会化的创新工程发展需要,在统一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和技术竞争的模式下实现创新项目的有效落实。不讲出身,不高名分,谁有能力谁承担,誰有实力誰发展。总之,现实创新活动的市场模式成为新时期多元化“集中力量办大事”总趋势。只要在国家科学的创新规划指导下,充分调动市场机制资源优化配置的内在动力就会产生“人多议论多,热气高,干劲大”的社会效应。
        5、“万众创新”的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万众创新的关键环节。一是要尊重知识的市场价值,切实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二是承认知识是经济社会的资本要素,在产权结构中,专利和专有技术以及技术诀窍和技能都应有价值的体现。三是资金来源要有明晰的界定。例如国家资助、奖励和集体或者个人的投入、贷款和赞助等等都要搞清。参与国家规划的科普教材应视为创作者的学术贡献。涉及国家安全和经济机密以及企业和个人的商业或业务秘密都应纳入保护范围。招投标不能只看价格,还要看人员的技术构成,相关专业背景,项目实施计划和预研报告等等。尤其是标书文件要有相关专业的专家智库评审等等。没有完善的制度建设万众创新”末了就会变成“一锅粥”。最后,用毛泽东的两句话对此做一小结:“路线是个纲,纲举目张”;“各方去办,不离原则”。(此前帖子已有论述的在此省略:《原创]技术创新:国家计划下的市场机制怎么不可以? 》、《科技创新的运作模式 》)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5-11-13 15:59:21
创新禀赋是创新活动的先决条件。人的创新禀赋要受到个人先天禀赋与后天成长环境形成的双重制约,而我们所能够做的也只有关注人的后天成长环境。也就是从幼儿教育开始的成长环境。虽然幼儿教育与创新活动相隔十万八千里,但源头上的差之毫厘,这就会导致外延上的差之千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1-13 16:07:24
爱因斯坦《论教育》中所痛恨的那种德国教育,它现在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现代德国教育的第一要务是“玩得开心”,这是我们中国人根本无法接受的。我们中国人至今仍然坚信儒的训示,仍然坚信“勤有功而戏无益”的功利思想。只不过,不管是那个国家,儒的所到之处(指普及)都有创新能力低下的问题,而且不是一两代人能够解决的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1-13 16:17:38
无知求知 发表于 2015-11-13 16:07
爱因斯坦《论教育》中所痛恨的那种德国教育,它现在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现代德国教育的第一要务是“玩 ...
这就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独有的士大夫政治文化:“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千年的科举制度和私塾教育成就的人才就是陈嘉映先生所说:“中国人不是不聪明,而其缺乏对纯智性的追求”。牛顿可以是皇家科学院的院士,中国的李时珍和蔡伦末了还是一介草民。即使是现在的中科院,士大夫文化的氛围已然很浓。这就是中国特色。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1-13 16:22:06
ldjdkj 发表于 2015-11-13 16:17
这就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独有的士大夫政治文化:“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千年的科举制度和私塾教育成 ...
这还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而是儒文化所到之处都有这个问题。“李约瑟难题”有许多种解答。这也是其中一答。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1-13 16:33:53
ldjdkj 发表于 2015-11-13 16:17
这就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独有的士大夫政治文化:“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千年的科举制度和私塾教育成 ...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